蘇十萬

蘇十萬

蘇十萬(約1232年-1280年),原名一侯,字萬仁,號留義,排行綸千五,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善均里(今雷峰鎮長基村石城)人。為宋太中大夫、翰林院太博學士、國師校書郎蘇總龜三世孫 ; 禮部尚書蘇奉禮後裔。官武職忠義軍都指揮使,為德化宋末組織義軍抗元的著名將領。 蘇十萬其祖世代仕宋,五世簪纓,幼承庭訓勤學經史,長習騎射,熟諳武略。性慷慨豪爽,毅然以高標自恃,名義為重。平生忠肝義膽,誠以待客,溫恤貧困鄉鄰甚多,人皆樂與交遊。

基本信息

主要事跡

正當蘇十萬風華正茂之時,元兵南下,席捲宋室江山,鐵騎所至,血腥鎮壓。

南宋鹹淳十年(1274),元軍迫近臨安,朝遷危在旦夕,下詔天下忠臣義士勤王。蘇十萬捧詔憤慨激昂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況吾祖世食宋祿,那忍夷虜鐵蹄踐踏!正宜精忠報國”。遂聚邑中豪傑,仁人志士,募舉義兵,以今德化縣雷峰鎮長基村羅城寨、南埕村天平城為據點,屯兵積糧,自己盡捐家資充作軍響。頓時,肖田、蔡徑、塗坂、相安及全邑各里鄉民紛紛回響,參與義兵行列,統屬蘇十萬指揮,遂有“一呼十萬”之稱。

正當集上萬精兵赴援朝廷之時,有人勸之:“今敵勢方熾,破京城掠內地,君以萬眾赴援,何異驅羊撲虎乎?”十萬義正詞嚴答之:“夷虜入侵,黎民遭殃,驅凶虜收河山乃義戰壯舉。古云: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力濟,國家養育臣民,今日有難,自當竭力報效”。兵至半途,驚聞臨安失陷,張世傑、文天祥扶二幼主趙昰、趙昺退至溫州。十萬趕到溫州接駕入閩,共扶趙昰即位於福州,改元景炎。十萬受封為殿前都指揮使,匡扶宋室。時元軍氣熾勢銳,閩陷入粵,昰、昺二帝相繼殉難後,十萬不屈,突圍返回德化,於七台山的彰武寨、天馬山的嶺頭寨和水府(注)等處再聚義兵,利用山陡林密等複雜地形,層層設防,用“竹林弓、蓬叢箭”的伏擊戰術繼續抗擊元軍,前後與元軍相拒七載。元軍持詔招降,十萬答曰:“吾身為宋將,願決一雌雄,死而後已,安肯屈身求榮乎!”然終因大勢已去,兵窮無援,元至元十七年(1280)被圍於七台山下水府,在大地村雷鼓潭混戰陣亡。清乾隆版《德化縣誌·人物·忠烈》載:十萬“被刺挺立不仆,血漬石上朱殷不滅”。

蘇十萬妻王氏,生子道隱,字志士。蘇十萬殉難後,家族被清剿,其子埋名隱姓,潛徙山坪一帶(今屬三明市大田縣屏山鄉內洋村)繁衍。

武烈蘇王

元朝定鼎之後,為籠絡人心,敕封蘇十萬為武烈蘇王,謚師湯,妻王氏贈一品夫人,隨蘇十萬壯烈殉國的蘇氏族親,受謚封稱號者達119人,明朝時蘇十萬再封武烈尊王。此後,邑人感蘇十萬忠義節烈,先是水府山下大地村先民將其塑像於大壇宮中(相傳當年塑像中存有大地村先民在雷鼓潭所拾得其遺骸),稱為“蘇公尊王”,供人瞻仰膜拜。因此此廟宇便名為“蘇公尊王”大壇祖殿。隨之在隆泰宏祠、雙翰和屏山(今屬大田)也立廟塑像祀之。漸漸地其偶像遍布各地。明清時期,蘇十萬香火、偶像又先後傳到台灣,為台灣同胞所敬仰、崇奉。

主要評價

後來有名士曾降乩在廟中題云:“不負心頂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萬何妨稱兵稱賊稱霸稱王”。清名進士李道泰對曰:“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鍊千回自是可鬼可人可仙可佛”。

清乾隆間進士、德化縣令魯鼎梅謁廟憑弔並題詩:

十萬橫磨劍氣吞, 英雄成敗未須論。

一拳石染生前血, 幾筆乩游死後魂。

後人又有詩讚曰:

山河破碎夏傾憂, 義士丹心憤國讎。

雪霾萬里孤臣老, 光岳千秋正氣酬。

諸葛未亡猶是漢, 伯夷雖死不從周。

英雄成敗應難論, 天地鹹欽草木謳!

水府山下大溪村大地自然村大壇祖殿古楹聯:

雷鼓潭蘇公盡瘁;大壇宮爐火非凡。

十萬英聲扶宋祚;千秋義氣薄天南。

拒元扶宋忠心耿;秉忠報國壯志巍。

非夸三次金包像;但羨七載鐵肝腸。

十萬尊王府第;萬千弟子平安。

每年正月十二是大壇祖殿的進香日,當地村民都會到蘇十萬殉難地——雷鼓潭,對他進行緬懷和祭拜。

史書記載

蘇十萬,諱一侯,字萬仁,號留義,南宋末元初·德化縣善均里(今雷峰鄉一帶)長基村石城人。德化蘇氏名人、宣和進士蘇欽後裔,日增公長子。

清·道光《福建通志·卷190》 載:“蘇十萬,欽裔孫。宋亡,破家募義兵拒元。屯天平羅城諸山。後戰敗於水府,被殺,挺立不仆,血漬石上,朱殷不滅。邑人建水府廟祀之。”乾隆《永春州志》、《德化縣誌》也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蘇一侯自幼聰穎,素習騎射,熟諳武略。秉性高標拔俗,慷慨豪爽,忠義懇誠,常能溫恤貧困鄉鄰,人皆樂與交遊。

鹹淳十年(1274年),元軍迫近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朝廷危在旦夕,詔示天下忠臣義士勤王。蘇一侯聞訊邀集平日好友、鄉親,慷慨陳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況吾祖世食宋祿,正宜精忠報國。”遂盡傾家資以充軍餉,募集義兵,據境內的羅城寨(今屬德化縣雷峰鎮長基村)、南埕的天平城等處為據點,屯兵積糧;又以縣南的肖田、蔡徑和城西的 唐寨、塗坂宮、相安院為大本營。德化等各地群起回響,參加義兵,遂有“一呼十萬”之說,故俗稱“蘇十萬”。

清·乾隆《德化縣誌·卷4·山川志·山·羅城山》載 :“羅城山在(清泰里)蕭坑社長基鄉。宋·蘇十萬募義兵拒元於此。”

清·乾隆《德化縣誌·卷4·山川志·山·天平城山》載:“天平城山在(清泰里 )南埕鄉。宋·蘇十萬屯兵拒元處。”

蘇十萬集上萬義兵勤王,有人勸之:“今敵勢方熾,破京城掠內地,君以萬眾赴援,何異驅羊撲虎乎?”蘇十萬答曰:“夷虜入侵,黎民遭殃,驅凶虜收河山乃義戰壯舉。古云: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力濟,國家養育臣民,今日有難,自當竭力報效 。 ”兵至半途,驚聞臨安失陷,張世傑、文天祥扶幼主趙昺退至溫州,蘇十萬趕赴溫州接駕入閩。

時元軍氣熾勢銳,閩陷,昰、昺二帝入粵後相繼殉難。蘇十萬返回德化,在七台山彰武寨和天馬山嶺頭寨再聚義兵,利用山區叢林茂竹複雜地形層層設防,用“竹林弓、蓬叢箭”繼續伏擊元軍。蘇十萬前後與元軍相拒七載。元兵持詔招降,蘇十萬答曰:“吾身為宋將,願決一雌雄,死而後已,安肯屈事求榮乎!”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兵窮無援,蘇十萬在七台山下水府被圍,混戰陣亡,死於水府雷鼓潭。清·乾隆《德化縣誌·人物·忠烈》載:蘇十萬“被刺,挺立不仆,血漬石上,朱殷不滅。”

蘇十萬死後葬德化清泰里之南,後人稱為蘇墓山。清·乾隆《德化縣誌·卷4·山川志 ·山·蘇墓山》載 :“蘇墓山在清泰里之南,山形如壺。其東有蘇十萬墓。”

蘇十萬妻王氏,生子道隱,字志士。蘇十萬死後,家族被清剿,其子埋名隱姓,潛徙山坪一帶(今屬大田)繁衍。蘇氏族人也分頭遷移至今寶美,葛坑,春美,大田等地。

後來元朝為籠絡人心,敕封蘇十萬為武烈蘇王,謚師湯。妻王氏贈一品夫人,隨蘇十萬壯烈殉國的蘇氏族親,受謚封稱號者達四十一人。邑人感蘇十萬忠義節烈,先是水府山下大地村先民將其塑像於大壇宮中(相傳當年塑像中塑有大地村先民在雷鼓潭所拾得其遺骸),稱為 “蘇公尊王”,供人瞻仰膜拜。因此此廟宇便名為“蘇公尊王”大壇祖殿。隨之在隆泰宏祠、雙翰和屏山(今屬大田)也立廟塑像祀之。

清·乾隆《德化縣誌·卷4·山川志·山·水府山》載:“水府山(位於在坊里茅岐社)林壑幽窈。宋·蘇十萬廟在焉。”

漸漸地其偶像遍布各地。明清時期,蘇十萬香火、偶像傳到台灣,為台灣同胞所崇奉。

後來一名士曾降乩在廟中題云:“不負心,預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萬,何妨稱兵,稱賊、稱霸、稱王?”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邑人李道泰為之對曰:“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鍊千回,自是可鬼、可人、可仙、可佛!”

清·乾隆間進士、德化縣令魯鼎梅謁廟憑弔並題詩:“十萬橫磨劍氣吞,英雄成敗未須論。一拳石染生前血,幾筆乩游死後魂。”

後人又有詩讚曰:“山河破碎夏傾憂,義士丹心憤國讎。雪霾萬里孤臣老,光岳千秋正氣酬。諸葛未亡猶是漢,伯夷雖死不從周。英雄成敗應難論,天地鹹欽草木謳!”

水府山下大溪村大地自然村大壇祖殿有古楹聯曰:“雷鼓潭蘇公盡瘁,大宮爐火非凡。”“十萬英聲扶宋祚,千秋義氣薄天南。”“拒元扶宋忠心耿,秉忠報國壯志巍。”“非夸三次金包像,但羨七載鐵肝腸。”“十萬尊王府第,萬千弟子平安。”

學者研究

蘇十萬(字留義)不是蘇劉義

近年,有信士與蘇姓人士認為,蘇十萬即南宋末年的武將蘇劉義,並將蘇劉義的事跡套在 蘇十萬身上。連水府廟《水府祖殿重建碑記》也採用這種說法:“蘇十萬,官諱蘇劉義,名 一侯,字萬仁……寶祐四年進士,景定四年任江西吉州刺史……”

其實,蘇十萬號留義,和南宋末任殿前指揮使的蘇劉義是兩個人。

蘇劉義事跡,《宋史》、《元史》多有記載,《閩書·前帝志》也有涉及,但沒有專傳。

蘇劉義,字任忠,號復漢,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埇橋區揚莊鄉蘇家湖村人,是蘇東坡第八傳孫。其祖師膽、父慶文,皆南宋進士。蘇劉義寶佑四年(1256年)中進士,景定初(元·中統元年,1260年),隨呂文德守荊湖鄂州,因戰功官至吉州軍事。鹹淳七年(1271年)任兵部主事,次年任兵部郎中,鹹淳九年(1273年)知京都臨安府。

元軍進入臨安前,張世傑和時任總統諸軍事討賊使蘇劉義等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到達溫州。五月至福州,擁益王趙昰即位,號端宗,建年景炎。蘇劉義為檢校少保、殿前指揮司司馬、保康安民討元使兼廣東西策大使。十一月,元兵入福建,蘇劉義等奉帝乘船南行;景炎二年 (1277年)十一月,廣州降元,蘇劉義與張世傑等奉帝走井澳(今橫琴島)。景炎三年(1278 年)四月,宋端宗·趙昰崩,趙昺為帝,改元祥興,詔命蘇劉義為開府儀同三司,殿前指揮使。五月囟州危殆,奉帝昺造遷新會崖山。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元將張弘范領重兵圍之, 宋兵崩潰,丞相陸秀夫背著趙昺投海殉國,蘇劉義與張世傑駕船奪港衝出重圍逃脫,至海陵島又遇颶風,張世傑溺亡,蘇劉義輾轉返至順德都寧山,延抗元義舉,元軍窮追圍攻,蘇劉義濺血山嶽,全節都寧,享年47歲。

之所以造成誤解,其原因有:

一、蘇十萬號留義,與蘇劉義同音。

二、蘇十萬為德化縣善均里長基村石城人,而蘇劉義為安徽貴池人。貴池縣在漢代稱石城縣,隋稱秋浦縣,一些貴池人常自稱或被稱“石城人”或“秋浦人”。兩個石城人混淆了。

三、蘇十萬與蘇劉義同處於南宋末期,同樣有輝煌的抗元業績。

許多蘇姓族譜稱蘇十萬曾於寶祐四年中進士,還任過殿前都指揮使、開府儀同三司,這也是把蘇十萬與蘇劉義混同了。中進士何等榮耀,開府儀同三司是正一品高官,這些地方志書必會記載,但查遍《福建通志》、《閩書》、《永春州志》等不見蹤影。何況寶祐四年的進士根本沒有德化籍的人士。

同樣原因,有的族譜說蘇十萬是蘇軾之後,有的族譜說他死於南宋滅亡後不久的平章山海面,均有訛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