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六禮

三茶六禮

三茶六禮 (sān chá liù lǐ)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婚姻,生意,交易,合作等 解釋:猶言明媒正娶。 出處: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示例:魯迅《彷徨·離婚》:“他就是著了那濫婊子的迷,要趕我出去。我是~定來的,花轎抬來的呵!” 六禮 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條件,即六禮。六禮的內容包括了六個方面,實際是婚姻成立的六個程式: 一是納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禮求婚。 二是問名,即男方的媒人問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後到宗廟裡占卜吉凶,結果為吉的才能進行下一步,凶的則到此為止。 三是納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後定下婚姻。 四是納徵,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家。 五是請期,即請女方確定結婚日期。 六是親迎,婚禮之日,男方必須親自去女方迎接,然後男方先回,在門外迎候。 在每一個程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隻大雁,因為大雁是候鳥,所以守時講信用,而且大雁忠貞不二,喪偶的都獨身。原來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後來都統一為大雁,如果想多送錢物,可以在納徵時多送,其他程式中送大雁只是象徵意義。 六禮的婚姻程式很複雜,一般百姓沒時間也沒有財力承擔,所以只有官員貴族才這樣嚴格遵守。但民間風俗也以此為參考,把一些程式合併,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第四也可以合併,到現在民間的婚俗還可以看到西周時期六禮的影響。 如古時候孫占倫的婚禮,三茶六禮就用了半年多

基本信息

簡介

三茶六禮三茶六禮 (sān chá liù lǐ)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婚姻,生意,交易,合作等 解釋:猶言明媒正娶。 出處: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示例:魯迅《彷徨·離婚》:“他就是著了那濫婊子的迷,要趕我出去。我是~定來的,花轎抬來的呵!”

六禮

三茶六禮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中,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條件,即六禮。六禮的內容包括了六個方面,實際是婚姻成立的六個程式: 一是納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禮求婚。 二是問名,即男方的媒人問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後到宗廟裡占卜吉凶,結果為吉的才能進行下一步,凶的則到此為止。 三是納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後定下婚姻。 四是納徵,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家。 五是請期,即請女方確定結婚日期。 六是親迎,婚禮之日,男方必須親自去女方迎接,然後男方先回,在門外迎候。 在每一個程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隻大雁,因為大雁是候鳥,所以守時講信用,而且大雁忠貞不二,喪偶的都獨身。原來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後來都統一為大雁,如果想多送錢物,可以在納徵時多送,其他程式中送大雁只是象徵意義。 六禮的婚姻程式很複雜,一般百姓沒時間也沒有財力承擔,所以只有官員貴族才這樣嚴格遵守。但民間風俗也以此為參考,把一些程式合併,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第四也可以合併,到現在民間的婚俗還可以看到西周時期六禮的影響。 如古時候孫占倫的婚禮,三茶六禮就用了半年多

禮儀內容

三茶

三茶六禮三茶六禮

茶禮是中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原來出於古人對茶樹習性的認識,以為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樹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徵。所以,民間以茶作為男女訂婚的茶禮。

“三茶禮”舊時多流行於江南漢族地區,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另一種特指婚禮時的三道茶儀式,即第一道百果;第二道蓮子、棗子;第三道才是茶。吃的方式也有講究:第一道、第二道是接杯之後,雙手捧著,深深作揖,然後將杯子與嘴唇觸碰一下,即由家人收去,第三道茶作揖後才可以飲。

六禮

“六禮”始於周代,據傳周文王卜得吉兆,親迎太姒於渭濱,整個過程有六道儀式,即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後即將此儀式定為“六禮”。

“納采”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去提親,若女方同親議婚,男家才再去女家求婚,攜帶的禮物通常是活雁;“昏禮下達,納採用雁。”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納采的禮物各不相同,後來一律改用雁。用雁的原因一是認為雁“木落南翔,冰灃北組”,順乎陰陽往來;二是認為雁失配偶,終身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三茶六禮三茶六禮

“問名”是男家托媒人到女方去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時,準備合婚的儀式。問名後,男方將男女雙方生辰八字排陰陽,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

“納吉”是男方將頭號名後占卜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訊息告訴女方,備上禮物到女方去決定婚約。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禮儀。以前是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禮物,進入“小聘”階段,俗稱送定、過定、定聘等。後來禮品由雁逐漸演變成戒指、首飾、彩綢、禮餅、禮燭等。

“納徵”是男女雙方締結婚姻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的禮儀,十分繁瑣。女家受禮後要回禮,或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分退回,或將女家給男方準備的衣服鞋襪等送與男家。聘禮中的物品多取吉祥語,其數取雙忌單。後來說的“要得發不離八”即由此而來。

“請期”俗稱“提日子”“送日頭”等,是男家聘禮後擇定結婚日期,備禮去女家徵求意見的儀式。這項禮儀多從簡,在“納徵”的同時決定婚期。

“親迎”是迎娶新娘的儀式,禮儀十分繁雜,也有多種樣式,各地各有慣例,不盡相同,大致是由門外進入室內的全過程。漢族地區大約有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卺禮、入洞房等多種程式。

歷史淵源

歷史沿襲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立皇后亦納采、卜吉。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

唐代以後,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王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後來暨“問名”於“納采”和“請期”於“納成”;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徵”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徵”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

元朝時,婚禮會加多議婚一禮。

明朝洪武元年時,方以朱子家禮為標準制定婚禮。

清朝時,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餘下“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比較簡單,而民間的婚禮一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

史籍記載

中國傳統婚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其後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古籍《禮記》和《儀禮》都對此有所論述。《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另據《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據說六禮是創於周朝的,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

常用禮品

唐杜佑《通典》里記載了三十種納采的禮品:

禮品 象徵
元纁、羊 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黨
雁則隨陽
清酒 清酒降福
白酒 白酒歡之由
粳米 粳米養食
稷米 稷米粢盛
蒲眾多,性柔
葦柔之久
卷柏 卷柏屈卷附生
嘉禾 嘉禾須祿
縷縫衣 長命縷縫衣,延壽膠能合異類
漆內外光好
五色絲 五色絲章采屈伸不窮

各地婚俗

湖北潛江

三茶六禮“三茶六禮”作為一種古老的鄉風民俗,在其長遠的地域文化中源遠流長。“三茶六禮”是潛江傳統婚禮中的一種禮儀,一般為定婚到結婚之間男女雙方所履行的各種禮節。 “六禮”的的時期、名稱各異,所送聘禮也很有講究。過去,男方到女家去求親,禮物應該送大雁。《禮儀。土昏禮》載:“婚禮下達,納採用雁。”一是以為雁“木落南翔,冰灃北徂。”順乎陰陽往來。二是人們認為雁失配偶,終身不再成雙。取其忠貞不渝。但這些通指當時的達官貴人。一般的人弄不來大雁,只好以雞代雁。意義也就不那么厚重了。農村的訂婚禮,則以女方的要求來定,多為女人穿戴的衣物、手飾,再配以喜餅和喜酒。酒是斷然不可少的。過去生了女孩,都說是生了個“酒罈子”。男方將禮物裝入抬盒,輔以禮單,由媒人護送至女方家中。女方按原訂單收禮,出了差池,由媒人解釋,爭取女方原諒。若女方家裡不依,男方得一一補齊。開抬盒也就講究,一般要念誦四言八句,開抬盒的人也有禮物(紅包——開盒、開盒,這個紅包該我得),如:一開天長地久,二開地久天長,三開三元及第,四開四海名揚,五開五子登科-------。報期禮(結婚禮)與訂婚禮無大的差異(即女人結婚時穿戴的衣物手飾)。迎親則分兩天進行。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家中送禮,即“過禮”。通常以全豬全羊相送(女方的陪嫁越多,要求的禮物越重。)。這些禮物都是送觀女方家裡辦酒席之用。新郎要親自前往,新娘要把她親自做的鞋帽送給新郎,一是讓新郎倌在結婚的那一天穿上,名曰“裝新”(當然,女人那天穿戴的都是男方給做的衣服。)。二是讓男方家裡的親朋好友在婚禮上欣賞新娘的針線手藝。婚期之日,新郎不般不到新娘家裡去,過去把新郎尊稱為“狀元”。狀元是比較偉大的人物,這一天他為大,是不出門的,只在家裡迎接親朋好友。登門娶親的另當別論。娶新娘,或用轎、或用馬、或用船,要視男方的家勢和經濟承受能力,還要看兩家的距離和水陸兩路,孰優孰劣而定。迎親和送親的隊伍都要用十班家業(即鑼鼓班子)。敲敲打打,一迎一送,好不熱鬧。

福建漳浦

清代漳浦縣誌記載:“浦人婚禮有六,曰:求庚、送定、行聘、送襖、送日、親迎。貧不能舉者,求庚之後即用行聘,而諸禮皆附行於此,但親迎則確乎不可少也。”就是說,六禮可簡化為三禮,其中親迎是最重要的環節。 行聘時,除備酒肉禮品之外,還有二對或四對大餅,用紅繩串聯著,寫著“二姓合婚”等字樣,女方收一半,奉回一半。送回男方的一半,按例給新婚夫婦共享,故稱“公婆餅”。女方回贈糯米糍和一對用紅繩連貫在一起的鯉魚餅,稱“公婆魚”,還有桂圓、花生等果蔬。 迎親日,由媒人引花轎至女家迎娶,新郎頭戴紅頂瓜帽,身穿長衫馬褂,新娘身著紅裙紅襖,頭戴鳳冠霞帔。新娘至,由新郎的小弟或侄輩揖請新娘出轎,並由福命人扶出步紅毯或新席、大簸箕,頭罩八卦米篩,跨“烘爐火”入門。良辰一到,便舉行婚禮,一對新人先拜天地神明,後拜父母,再夫妻對拜。一條紅緞由新郎牽引著新娘,同攜一籃大米進入洞房,吃四果湯和合婚湯圓。廳堂正中懸掛母舅緞聯,宴請賓客,母舅坐首席。洞房中大紅花燭通宵達旦,洋溢著喜氣。 翌晨,新婚夫婦雞鳴則起,準備四果湯,先拜祖宗,再敬父母和直屬長輩,稱為新娘“拜茶”。新婚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省親,稱“歸寧”,俗稱“做客”。禮物之外,還攜帶兩株有尾的甘蔗,意取夫妻感情從頭到尾如蔗般甜蜜。岳父母宴請,新女婿坐首席,享受殊榮。席間有許多禮節,女婿常鬧出笑話,因此俗語說:“等到識禮數,已無囝婿可做。”省親後,娘家回贈一對小雞或小豬,稱作“帶路雞”“帶路豬”,祝願男家六畜興旺。至此,婚禮才算結束。 漳浦是台胞的主要祖居地,漳台婚俗相同,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茶與婚姻有著密切聯繫。兩地飲茶之風盛行,男女訂婚也習慣用茶禮,早在明朝時就有“定親茶”的記載,這種古老的遺風一直保留到現在,總稱為“三茶六禮”。 當然,傳統的婚禮還有許多繁文縟節,難以盡述。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禮節也在與時俱進,比如花轎基本上已被轎車取代。民俗雖有演變,但是喜慶歡樂,祝福新婚夫婦恩愛和睦、白頭偕老的主調卻是一脈相承,愈唱愈響亮的。

延展閱讀

【成語出處】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