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興鎮

三興鎮

三興鎮一般只地名,其中有江西萬載縣的三興鎮、四川營山縣三興鎮、黑龍江省依安縣三興鎮。

基本信息

在中國的地名有多個三興鎮,其中有江西萬載縣的三興鎮、四川營山縣三興鎮、黑龍江省依安縣三興鎮。

萬載縣三興鎮

(圖)三興鎮萬載縣三興鎮毛竹
小鎮介紹:三興鎮位於萬載縣城東部,省級萬芳公路主幹線上,距縣城10公里,鎮域面積114.36平方公里,轄1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5985戶,2.5萬餘人,耕地面積2.98萬畝。境內交通便利,實現了村村通汽車,組組通公路、通電話,是萬載東線的交流中心。三興物產豐富,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灰石、 瓷土、毛竹、林木等自然資源,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農業經濟:農業穩步發展,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科技興農,發展“三高農業、特色農業”步伐加快,優質稻占種植面積的98%,經濟作物主要有大棚蔬菜、西瓜香瓜、生薑、百合、棉花、藥材等。生豬生產有新的突破,年出欄生豬達到人平2頭以上,成為萬載商品豬基地。

林業資源:全鎮林業用地9.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竹、木粗加工發展良好,精加工有待發展。

工業經濟:工業企業扶優扶強,企業改革不斷深化。鎮辦企業有瓷廠花炮煙花建材機磚採石、基建等。鎮黨委、政府一班人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將萬興陶瓷有限公司租賃經營,生產“太陽”牌瓷質外牆磚,仿古磚等產品。產品幅射全國近二十個省、市、並出口到韓國越南東南亞地區

個私企業蓬勃發展,全鎮私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達200多戶。投資環境全面最佳化,優惠政策落到實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到目前為止,已有外縣外鄉老闆投資辦廠7家,投資額500多萬元。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集鎮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街道興修了水泥路,新建了商貿城和具有現代化氣息的鎮政府辦公大樓、賓館堪稱全市一流。三興街每是一、四、七日子有趕集者上萬人。

三興是一片投資興商的熱土,依託交通資源、政策優勢,鎮黨委、政府把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個私企業作為工作重點,制定了招商引資築巢引風的優惠政策,主要從土地免費提供,辦證全程服務,子女就學優先,治安保障等方面給予優惠。好客的三興人,將以淳樸的民風,優質的服務,熱忱歡迎縣內外各界賓朋和有識之士,前來洽談貿易,投資開發,興辦實業,共謀發展三興經濟的藍圖。

營山縣三興鎮

(圖)三興鎮營山縣三興鎮
小鎮介紹:該鎮位於營山縣西北部,西鄰蓬安,北接儀隴。全鎮共轄7個村,78個社,11404人,面積22.05平方公里。

資源介紹:該鎮水資源極為豐富,有6個村約80%的村民沿河而居,他們充分利用水 源豐富這一優勢為農業生產和生活服務。他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組織勞動力,多方籌集資金,扎堵截堰,修提灌站,購買提水所需的機具,興修了一大批水利設施,為當地農民耕作兩季田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為該鎮實現“越溫脫貧奔小康”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特色產業:該鎮是營山縣的重點生薑生產基地,生薑生產已成為當地骨幹產業,全鎮年產生薑61噸。該鎮的開源村,家家戶戶種生薑,僅此一項的收入就占家庭總收入的40%。此外,該鎮的黑瓜子生產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該鎮的又一項重要支柱產業,該鎮位於山樑唯一不傍河灣的雞梁村,家家戶戶種黑瓜子,其收入就占家庭年總收入的一半,他們就是靠種黑瓜子實現脫貧致富的。

發展狀況:近幾年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該鎮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多,針對這一情況,鎮黨 委政府組一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這對於緩解一部分貧困家庭的經濟困難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資金、信息、技術的輸入,極大地促進了整個三興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鞏固近幾年扶貧的成果,該鎮黨委政府結合本鎮產業總體規劃實施了長效產業工程;發展林果業,貧困的農戶平均擁有果樹30株;發展乾果和中藥材生產,全鎮已成片種植3000畝。

依安縣三興鎮

(圖)三興鎮依安縣三興鎮
小鎮介紹:三興鎮隸屬依安縣管轄。位於縣境西部,西與富裕縣紹文鄉富路鎮接壤。鎮政府駐地距縣城49公里。小鎮轄區地處松嫩平原北緣,地勢平坦。躍進總乾渠和引嫩乾渠流經鎮區,能排能灌,基本解決了內澇災害。全鎮總面積3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2萬畝,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大 豆、亞麻馬鈴薯等。鎮辦工業有磚廠木器廠皮革廠、亞麻原料加工廠等,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075萬元。全鎮共轄衛東、全新、東興、慶華、裕民、工農、保國、永豐、衛強、東安、占春、慶龍、保衛、三興等14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15人。鎮政府駐地三興村

小鎮歷史:三興鎮,原名東安鎮。據民國《依安縣誌》載:“東安鎮,又名馬局長街基……前經兩次匪亂,商民遷徙一空,匪平後重立鎮基,改名三興鎮。”1923年10月,設定依安設治局後,從林甸縣劃入,隸屬設治局第三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為依安縣三興保,1938年6月改設三興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三興區。50年代初設定三興鎮,隸屬第六區。1956年2月,撤區劃鄉,設定三興鄉。1958年9月,將慶豐鄉併入改稱三興人民公社。1961年6月,將南部部分生產大隊劃歸新設立的慶豐公社。1984年2月,政社分開,改為三興鄉。1985年5月,改為三興鎮。

本地特色

2007年在種植業上,立足鎮情實際,逐步引導農民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勇於創新,不斷打破傳統種植觀念和種植模式,採用新技術、新方法,使用優良品種,在深化農村改革上有長足的進步。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上加大了力度,在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各級組織的引導和服務的力度,在重點項目和重點作物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全鎮甜菜種植面積超萬畝,畝產近3噸,農民收入累計超千萬元,增加了農民收入,芸豆種植面積達6萬畝,大豆面積達2萬畝,雖然受伏天旱災的影響產量不高,但市場價格走高,農民減產不減收,由於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加之玉米價格常年偏高,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07年玉米種植面積達5萬畝,由於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種植水平,加大農業生產投入,市場價格偏高等原因,2007年雖然受到了旱災,但農民收入是近年來收入最好的一年。

(圖)三興鎮依安縣三興鎮奶牛養殖基地

在畜牧業發展上,根據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突出發展重點品類,引進和繁育優良品種,發展大戶、扶持大戶,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水平,進而不斷增加普養數量,實現群體的快速發展,不斷增加經濟效益。2007年生豬飼養量達4.5萬頭,綿山羊飼量達4萬隻,黃肉牛飼養量達1.2萬頭,家禽飼養量達45萬隻,尤其是奶牛生產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基本建成3個機械榨乳站,2007年新購奶牛136頭,奶牛存欄398頭,年交售鮮奶775噸,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奶牛生產先進鄉鎮。

勞務經濟收入是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鎮黨委鎮政府和各級組織的重點工作之一。2007年我們不斷完善和提高模式化鄉鎮建設,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有組織轉移和技能培訓上,不斷加強和擴大北京、大連、山東海陽等勞務輸出基地,為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搭建更大的平台。鎮勞轉辦的工作人員親自前往務工企業看望農民工並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解除了農民工的後顧之憂。2007年有組織輸出600人,引導性培訓400人,技能培訓350人,全鎮累計輸出5760人,勞務收入2280萬元,占全口徑人均收入的41%,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勞務經濟先進鄉鎮。

招商引資工作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政治任務,鎮黨委鎮政府思想統一、決心大、信心足、措施得力,2006年牡丹江友博藥業有限公司李振國先生在三興鎮東安村投資450萬元闢建振安奶牛科技示範園區,現園區二期工程順利完成。通過引進資金在衛東村新建奶牛養殖場、樹根加工廠各一個,全年共引資金829萬元。

2008年三興鎮黨委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縣委工作會議精神,以推進四區輪作打造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為主題,加快甜菜、馬鈴薯、奶牛、大鵝等主導產業的發展步伐,以新農村建設為起點,全力推進農村和改革和發,以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為統領,全力推進鎮域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三年翻番戰略目標。為此,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產值實現1.50億元,其中畜牧業生產總值實現7300萬元,勞務收入實現2600萬元,人均收入實現3780元,招商引資實現120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