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四少

三老四少,方言。稱參加青幫的人。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爺們。出自於《武家坡》。

基本信息

詞語

三老四少 (sān lǎo sì shǎo)
解釋:①老少眾人。②方言。稱參加青幫的人。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爺們。
出處: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三老的說法,執政者作出重大決策,一定要經三老同意才行。
四大公子是指出身貴族豪門,本人風流瀟灑。最早指的是戰國四公子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青幫內的:
青幫,原名安清幫、清幫,又名安慶幫、三番子,創建於清朝雍正間。
創始人為翁雍、錢堅、潘清(有的野史寫為翁麟、錢保潘安),青幫內部尊稱翁、錢、潘“三老”。
青幫內部尊稱翁、錢、潘“三老”。青幫設4個總堂口和6個職能部門,4個總堂口的首位頭領,被稱為“四少”(具體人名不詳)。

清幫三老四少

時值清雍正年間,因清朝立國之初履履征戰,再加上阿哥們之間的位爭奪戰爭,待傳位雍正皇朝時國庫便已空虛,南北貧富差距立現,歷代史中,凡民飢則國必亂,雍正皇帝深明此理,將問題綜整入理並召來眾國策大臣相商對應之道,從吏治大加整頓清查虧空,將以往鑄銀所余耗損由地方運用之稅賦,全部歸公管理,史稱火耗歸公,再繼而取消人頭稅而改行攤丁入地,擴大墾田面積,首重農務,為養清廉官吏之風,創設軍機處,並革除滿清旗主制度,將西南區少數民族的土司削除,改土歸流
雍正是個以農務為先的皇帝,在史上記載,他同時也是個嚴苛至極的皇帝,大興農務以降,自必然得大設天下糧倉,暢通糧運之道,綜觀中華大地,南米北麥,雍正厲行改革前的運輸管道,以走旱路為主,中華大地物大地博,旱路行走著實不易且風險居多,於是在雍正年間,大出皇榜由欽差田文鏡招民興辦水路糧運。
當時,杭州有三位異姓昆仲好友揭皇榜願受此任,並結為異姓兄弟。這三位依年歲長幼 而分,長者姓翁單名岩,字福明,道號德慧,江蘇常熟人,原籍山東東昌府聊城縣鼓樓街,秀才出身,後棄文習武,在河南少林寺習藝,雍正二年加入天地會;次者姓錢單名堅,字福齋,道號德正,原籍山東東昌府聊城縣,遷居河南,經商,雍正二年隨翁祖加入天地會;最年幼者姓潘單名清,字宣亭,道號德林,浙江杭州武林門外啞叭橋人(有的野史將三人寫為翁麟、錢保、潘安)。此三位清幫的祖師爺,均因受教於羅祖教下,此外,長房翁祖出自少林,且羅祖教下本源自禪門,為追本溯源,因此清幫同時也供奉禪門達摩祖師至六祖惠能,傳道亦傳禪以宗教立幫。三位清門祖師於雍正四年揭下皇榜,創立糧運之道,水路運糧主要是以通州至杭州這段航程,建設了七十二個半碼頭,設立一百二十八幫半,而其中所謂的半碼頭,指的是專做南北雜貨小買賣用的碼頭。十七世紀時,訓民必先教民,古時候的通識教育並不普及,宗教的力量及勸人為善的理念,對於約束幫眾行為,則是最好規律法條,而這半幫指的即是承傳祖訓,修行修身傳教傳道的香火船,此為蘭山半幫,幫主為潘房三十六弟子中的頂山門(眾弟子中排行中間者)弟子姚玉字清,杭州人士,道號文銓,後代稱為姚祖。
清幫雖為翁、錢、潘三位祖師所創,然草創之初,翁、錢二位祖師爺先後仙逝,潘祖獨撐大志,與門 子弟子共同訂定家規法則,勸戒幫眾修德論道,將一幫市井船夫,治理的有條有序滿幫是良才,強調師帶徒的體制,幫中大小以字輩論之,嚴然是個大家族,並設立家廟,凡入幫者,不論何姓,一旦入幫,均為潘家子孫,因此不僅僅是入幫會,而是入家族,且不論何字班輩,一師皆為師,一徒皆為徒,受四方長輩恩下,也使得清幫有別於其他幫派會社,師徒兄弟間感情特別親切。
乾隆三十一年,潘祖於運糧時在鳳林閘下仙逝,由潘祖開山門弟子王降字相陽,浙江杭州西門外人,及關山門弟子蕭玉德,字明新,蘇州府昌門外人,扶柩回杭州武林門外,是為王祖及簫祖,因此後,清幫對於各師父領下的開山門、關山門弟子均特別敬重。此外,潘祖仙逝之時,有第五代文字輩弟子王培玉,字藍田,道號文功,直隸通州壩人,當時僅進過小香,清幫稱為一腳門內一腳門外,由眾師兄幫他上大香開法後(清門規矩,師父若過舫(往生),其門下弟子若未上大香或開法者,可由頂山門弟子主香代師執行,唯不可代師再收徒),其守墓終日,純誠哀慟不已,飲食不思,數日後隨潘祖仙逝,清幫為念其護主忠誠,又因其為糟船舵工,在職上他系全船安危於一身,故封其為護法小爺,於香堂門傍供奉,永做記念。
清門中為記念這些祖師,則稱為三老四少,三老分為前後三老,前三老指的是金、羅、陸祖,後三老為翁、錢、潘祖。四少即為:朱、劉、黃、石,四個講道庵室所出學生,分別為翁祖講道的朱寺庵、錢祖劉寺庵、潘祖黃寺庵、護法小爺石寺庵。四庵代表為:翁祖弟子黃泉,錢祖弟子石士寶,潘祖弟子蕭玉德,最特別的則為石寺庵,誠上所述,護法小爺開法不久便已仙逝,哪來的弟子?所以石寺庵弟子其實指的是領幫行運,護祐全幫的總領幫主,或是護祐清幫有功之人,意為培養忠義護主之風,在潘祖之後,為文字班宿慶祥領幫,故石室庵弟子以宿慶祥做為代表。
繼潘祖之後,眾推宿慶祥領幫行運,幫隔數代後,乃至清鹹豐四年,太平天國之亂,皇糧遭毀,無法承運糧務,至此後,清幫主要經濟命脈斷絕,後至清光緒十二年,一百二十八幫半,僅餘六大幫頭,而最後這六幫,接續傳承家運,至光緒二十七年民運改為官運,不再行運江河,昔日千船万旗大江飄的景象,從此之後正式走出歷史,指為糧船不開,雀桿不點頭,因此後期的清幫弟子,均在陸上行走四方,又稱為旱碼頭入會。
有人認為,清幫是洪門的一支派,其實不然,但確有傳說翁、錢二位祖師均乃洪門/天地會會員,且創幫之始,很多成員出身洪門也甚有可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