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附義

其所據,實皆郭京《周易舉正》之文,不知何以稱閩本。 惟元吳澄作《易纂言》,始以臆見移之。 而重華以為古本,誤之甚矣。

古籍簡介

《三經附義》·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四庫提要

清朝李重華撰。重華字君實,號玉洲,吳江人。雍正庚戌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是編所說,凡《易經》二卷、《書經》二卷、《詩經》二卷。於《易》皆推求於反對、正對之間,中引閩本異文者十八條,惟《賁卦》“小利有攸往”一條、《中孚卦》“信及豚魚”一條、《既濟卦》“小亨”一條,重華不以為然,餘皆從之。其所據,實皆郭京《周易舉正》之文,不知何以稱閩本。京書訛托王、韓,宋趙以夫、王應麟諸人皆排其謬。重華取之,亦好奇之過歟?又謂《繫辭》所釋十九爻,皆《文言傳》之文,王弼輩將經文參雜,遂遺入《繫辭傳》中,折中尚未歸正,古本不如是也。案王弼以前之古本,無可考矣。晁、呂以來之古本,一一可稽,並無十九爻原在《文言傳》之本。惟元吳澄作《易纂言》,始以臆見移之。而重華以為古本,誤之甚矣。其說《書》亦多臆斷。如謂《堯典》“象恭滔天”當作“饕餮”,音聲相近,由伏生之女口授而訛。然《漢書·藝文志》稱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佚,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儒林傳》及王充《論衡》亦同。是伏生本自有書,獨遭亂亡失,百篇僅存二十有九。自衛宏定《古文尚書序》,以今文詰屈,始造為伏生之女口授晁錯之說。其事本無根據,重華乃因此以改經,未為至當。其於古文之偽,亦灼然能解,而又執後世文體,揣度經文。謂若無《舜典》之首二十八字,則“厘降”以下徑接“慎徽五典”,文勢究不和順,必須此段另起一頭,通篇始有綱領。則又騎牆之見。他如謂《竹書紀年》成王十一年命周平公治東都,沈約《注》平公即君陳,伯禽之弟。鄭康成以君陳為周公之子,蓋據此。按《竹書》及約注皆屬偽本,固不必論。即姑以真本論之,約《注》作於梁代,《竹書》出於晉太康中,康成惡得而據之耶?其說《詩》較二經為詳,頗欲推求言外之意,勝於株守文句者,而亦每以好生新意失之。如《燕燕》篇謂:“戴媯大歸,莊姜送之,恐其不終不慎,美之而實戒之。”又曰“‘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勖戴媯也。而反言勖寡人,此立言之妙也。春秋時妾媵歸國,鮮克有終,懷嬴與焉。其明徵已”云云。案《史記·年表》,魯隱公之元年,當衛桓公之十三年。桓公以隱公四年見弒,在位已十七年。計其年雖至幼弱,已在二十以外,則戴媯之年已在四十外矣。既非盛顏,諒不慮其改節。不合者一。且《春秋》妾媵見出而嫁者,惟齊桓蔡姬有明文。遽以為無不鮮終,亦涉武斷。不合者二。懷嬴,秦穆公之女,晉懷公之嫡妃,實非妾媵。其備奉匜之數,乃在文公。不合者三。此豈非循文生義,不加深考之過乎?至於《晉風》名“唐”,亦猶邶、鄘之因舊地。而重華謂唐叔封唐,號仍其舊,其子孫雖有失德,而猶狎主夏盟,皆始封之遺澤。亦傷穿鑿。特以三經較之,則所得視《易》、《書》為多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