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

三祖

三國魏太祖曹操、高祖曹丕和烈祖曹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立三祖廟,故稱。《宋書·樂志》引王僧虔《論三調歌表》:“魏氏三祖,風流可懷。”南朝·梁鍾嶸《詩品》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叡不如丕,亦稱三祖。”“三祖”中,曹操文學成就最高;曹丕詩歌,形式多樣,細膩多致,其散文與文學批評影響很大。曹叡僅存詩十三首。

魏氏三祖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先為東漢大將軍丞相,後為魏王
魏氏三祖
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為魏武帝。一生以漢朝大將軍、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割據政權,為統一中國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屯田,對農業生產恢復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詩作具有創新精神,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曹丕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卞夫人的長子。去世後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於首陽陵。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多次擊敗羌胡、鮮卑等族的進犯。由於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為“三曹”。

曹叡

曹叡(204-239年),字元仲,史稱魏明帝,中國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曹丕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孫。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祖”,文學成就不及操、丕。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曹丕去世後,曹叡繼位為帝,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然而統治後期,大興土木,臨終前託孤不當,導致後來朝政動盪。

禪宗三祖

僧璨大師——佛教禪宗三祖 僧璨大師,中國禪宗三祖。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 後周武帝破滅佛法,三祖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 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傳法四祖道信。 後適羅浮山,悠遊二載,卻還舊址。逾月士民奔趨,大設檀供。三祖為四眾廣宣心要訖,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合掌立終,謚“鑒智禪師”。傳燈法本為《信心銘》。安徽省潛山縣現有三祖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