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楞草

三楞草

三楞草,中藥名。為莎草科植物碎米莎草L.的全草。分布於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新疆、台灣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調經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筋骨疼痛,癱瘓,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跌打損傷。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微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調經。

主治

用於風濕筋骨疼痛,癱瘓,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筋骨疼痛:三棱草60g,當歸、靈仙、桑枝各30g。泡酒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2、治風寒濕痹,肌肉、筋骨疼痛:三楞草30g,箭羽舒筋草30g,透骨消9g,川芎9g,羌活9g,蒼朮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月經不調:三楞草15g,當歸、茴香根、益母草各9g。水煎服。

4、治痛經:三棱草12g,牛膝、台烏各9g。水煎服。

5、治閉經:三棱草15g,紅澤蘭、當歸各9g,雞屎藤12g。水煎服。

6、治跌打損傷:三棱草30g,當歸、木桶,透骨消各15g。泡酒服。(3-6方出自《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浸酒。

採集加工

8-9月抽穗時採收,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三楞草 三楞草

碎米莎草又名三方草、米莎草、野席䓍。一年生草本,高10-60cm。稈叢生,纖細,扁三棱形。葉基生,短於稈,寬2-5mm,葉鞘紅棕色。葉狀苞片2-5,下面2片常長於花序;長側枝聚傘花序復出;穗狀花序卵形或圓形,長1.5-4cm,有小穗5-22;小穗直立,排列疏鬆,斜展,線狀披針形,長4-10mm,寬約2mm,有花6-22,小穗軸近無翅;鱗片寬倒卵形,淡黃棕色,長約1.5mm,先端微凹或鈍圓,有不明顯的尖頭,背面龍骨狀,有脈3-5;雄蕊3,花葯小;花柱短,柱頭3。小堅果三棱形或橢圓形,褐色,密生突起的細小,長約1mm。花、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田間、路旁陰濕處。分布於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新疆、台灣等地。

藥材性狀

全草長10-60cm。鬚根多數,黃白色或紅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莖叢生,呈三棱形,黃棕色或黃褐色。葉線形,長15-25cm,寬2-6mm,黃綠色或黃棕色,葉鞘長筒狀,褐色。苞葉2-3枚,比花序長,小穗條形或披針形,暗褐色。氣微,味微苦。

相關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痛,左癱右瘓。”

2、《重慶草藥》:“治風熱骨痛。”

3、《四川常用中草藥》:“祛風除濕活絡。”

4、《全國中草藥彙編》:“調經利尿。治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尿路結石。”

5、《浙江藥用植物志》:“祛風利濕。主治水濕浮腫,咳嗽,白帶。”

6、《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活血,調經,止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