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門

民國時三山門(水西門)瓮城
三山門位於南京城西南,坐東向西。原為南唐時的龍光門,明初稱三山門,為瓮城的主城門。緊靠南面的水門即西水關,原是南唐的下水門。這水陸二門在南唐以來一直就是商旅繁輳之地。又因內外秦淮皆進此,統稱為水西門。
水西門沿至宋、元,及至洪武初年,仍直接利用這座舊有的城門。直到洪武十九年(1386)才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才改名為“三山門”,又因秦淮水下流經此,所以也叫“下水門”和“水城門”。此門為明清時西出要道,凡到南京的人都是從水西門上岸入城。
三山門位於南京城西南,坐東向西。原為南唐時的龍光門,明初稱三山門,為瓮城的主城門。緊靠南面的水門即西水關,原是南唐的下水門。這水陸二門在南唐以來一直就是商旅繁輳之地。又因內外秦淮皆進此,統稱為水西門。
水西門沿至宋、元,及至洪武初年,仍直接利用這座舊有的城門。直到洪武十九年(1386)才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才改名為“三山門”,又因秦淮水下流經此,所以也叫“下水門”和“水城門”。此門為明清時西出要道,凡到南京的人都是從水西門上岸入城。水西門內有瓮城三道,從門卷裹仍清晰可見.
民國時的三山門與三山橋

三山門規模僅次於聚寶門,與通濟門略同,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瓮城,內瓮城呈船形,供作儲兵防守之用。《南都察院志》說:“本門沖繁。南至聚寶門界,北至石城門界,長達七百一十五丈,垛口八百六十四座,城下門券四層,右邊水關一座”。
這裡所指水關,即西水關,古代叫雲台閘,為內秦淮和外秦淮合流處,是明代金陵四十景中重要的一景。相傳著名的孫楚酒樓就建在布滿精美石雕的雲台閘上,因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之句,又稱“太白酒樓”。該酒樓後幾經損毀、重建,到清朝時仍臨水矗立在水西門秦淮河畔,在清代乾隆“金陵四十八景”中,第十三景即“樓懷孫楚”。旁有賞心亭,西有白鷺亭,又西為二水亭,下有折柳亭。與風亭相連,有佳麗亭等古蹟。
三門外山,孫楚酒樓所在地有明初十六樓的“鶴鳴樓”、“醉仙樓”、“輕煙樓”、“淡粉樓”、“翠柳樓”等。
清代詩人陳文述曾作過以《孫楚酒樓》為題的詩∶“秋色三山雨,江流六代煙。偶談孫楚事,因過酒樓前。花月唐天寶,風流李謫仙。憑欄同一醉,高詠二千年。”說明了孫楚酒樓至少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還是門庭若市、文人墨客雲集的。可惜,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名噪一時的孫楚酒樓便毀拆殆盡。
1937年被毀的三山門(水西門)城樓

三山門外有覓渡橋,舊名三山橋。康熙間修,壕水徑此,與城內淮水合。
南京1953年拆除了瓮城,1958年又拆除了殘存的城門和城牆,1959年門券及右側城牆拆除後,內外秦淮河水系不再貫通,古亭皆毀,僅留水西門的城門名,沿用至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