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龐統白馬關

三國龐統白馬關

三國龐統白馬關 ,白馬關是古代重要的入蜀關口,僅此一條,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此條古蜀道自秦代以來就存在了,此段古驛道寬約2-3米,長約2公里左右,起點自龐統祠旁的白馬關,終點至落鳳坡。

歷史

龐統祠位於古蜀道旁的白馬關,古蜀道現在又稱為川陝路,自從成都-綿陽高速公路開通後,這一段又稱為老川陝路
歷史龐統祠和龐統墓位於鹿頭山白馬關內,東距羅江縣城約四公里,是安葬和紀念三國時期劉備的軍師龐統的專祠,也是四川建造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處三國蜀漢遺蹟。明清時期曾毀於戰火,從康乾年間相繼進行修繕改建,落成了現在的規模。
2006年5月,龐統祠墓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龐統,字士元,號鳳雛,生於公元179年,死於公元214年,湖北襄陽人,智慧超群。
赤壁之戰後,在諸葛亮的推薦下,劉備與龐統相見,見識其非凡才略以後,任命龐統為治中從事,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建安十九年(214年)初夏,龐統隨劉備進攻雛城中陣亡,時年三十六歲。龐統的死讓劉備感到非常的痛惜,將其厚葬於白馬關。
公元222年劉備稱帝以後,追封龐統為關內候。而後又被謚為靖候,並在墓前建祠祭祀。
公元1682年,王屏藩亂蜀,龐統祠墓毀於戰火,康熙三十年(1707年)四川巡撫能泰在原祠墓基礎上復建成今天的規模。龐統祠墓共分為門廳、二師殿、棲風殿和墓園四部份。白馬關是古代重要的入蜀關口,僅此一條,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此條古蜀道自秦代以來就存在了,三國時代更是名噪一時,劉備入蜀,諸葛亮北伐,魏國滅蜀,均是通過此關進出,龐統戰死落鳳坡更使此地名聲大震。

景點介紹

落鳳坡落鳳坡
此段古驛道寬約2-3米,長約2公里左右,起點自龐統祠旁的白馬關,終點至落鳳坡,當地政府還恢復了白馬關關隘,驛道旁風景秀麗,民風純樸,值得一游。
白馬關位於四川省羅江縣城西方向約四公里,橫亘於成都平原東北,,是秦入蜀的最後一道關隘,是整個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有"南臨益州開千里沃野,北望秦嶺鎖八百連雲,東觀潼川層巒起伏,西眺岷山銀甲皚皚"之勢。它是有漢以來劍南五關的最後一關,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後將經過五關--葭萌關、劍門關、涪城關、江油關和白馬關。清朝羅江才子李調元曾以詩句"江鎖雙龍合,關雄五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來形容此關,從詩當中我們也不難想像在古代白馬關對於整個四川在戰略意義上的重要性。
三國遺址白馬關、龐統祠墓、諸葛點將台、換馬溝、落鳳坡、血墳、古驛道、到灣礫石,大霍山佛教文化萬佛寺、寶鏡寺、南塔寺、李調元故里醒園、雲龍山李氏宗祠遺址、李調元讀書台、奎星閣、景樂宮、李調元紀念館、文昌宮、張任墓、潺廟遺址等旅遊景點、潺事遠眺、潺水秋風、紋江夜月、虹橋臥波、天台秀色、景樂瓮鍾等景觀令人流連忘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