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平英團遺址

三元里平英團遺址

三元里平英團遺址在廣東省廣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廣東省廣州市北郊。1841年5月英軍侵入廣州以後,在城內外大肆燒殺淫掠。廣州城西北一百零三鄉的民眾自發地組織起來,在三元古廟誓師(該廟建於清初,供奉北帝)。他們和鄰近從化、花縣、增城的民眾,打著“平英團”旗幟,於1841年5月30日在牛欄崗包圍了英軍和前來救援的商務監督查理•義律,擊斃擊傷英軍官兵二百多人,表現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英勇鬥爭精神。

三元里平英團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北隅的三元古廟,該廟原是一座兩進一廡廊供奉北帝的道教神廟。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 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次年5月,英軍從廣州西郊泥城登入,占領城北四方炮台。5月28日 又竄到三元里村一帶搶掠,村民奮起抗擊。在菜農韋紹光帶領下,在村內東華里伏擊侵略軍,當場打死敵人10 多名。事後,三元里村民齊集三元古廟前誓師。同時,由愛國士紳何玉成等出面聯絡附近一○三鄉民眾在三元里 村北的牛欄崗會盟,利用那裡丘陵起伏的有利地形於5月30日一舉誘殲敵官兵少校畢霞等2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隨後數萬人將英軍司令部──四方炮台重重包圍,侵略軍狼狽撤出廣州,退回虎門。這次以農民為主力反對外來侵略者的組織行動,歷史上稱為“平英團”。
三元古廟在村北,為民間供奉北帝的廟宇。原建築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侵略軍焚毀,鹹豐十年(1860)村民集資重建。建築為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三間,11.38米,進深20.88米,包括頭門和正殿兩進,當中是兩廊和天井。東華里位於村東部,巷口嵌有“東華里”石額的閘門,為光緒年間所建。
解放後,廣州市人民政府對三元古廟幾經修繕,較好地保持了古廟原貌。1961年,三元古廟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一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闢為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該館現分別為廣州市、廣東省以及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館內常設陳列《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跡陳列》,陳列著當年抗英用的三星旗、武器、螺號、飛柬、揭帖、檄文等文物,還有抗英民眾繳獲的英軍槍枝、刀劍和軍服,以及三元里農民高擎三星旗在北帝神像前誓師抗英的場景復原圖等,真實再現了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的史實,永遠為後人敬仰。
建國後,政府在三元里古廟建立了平英團遺址,作為愛國教育的一個基地。三元古廟也因為是起義的策源地和指揮所,已經建為紀念館,陳列有當年抗英鬥爭的文物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