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僚村

三僚村

三僚村,位於中國江西省興國縣東南60公里的梅窖鎮,是一個典型的客家村落。人口4600餘人(2009年),村民以曾、廖兩姓為主。古稱“僚溪”,是客家堪輿文化的發祥地,素有“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之稱。

基本信息

概述

三僚村俯瞰圖三僚村俯瞰圖

三僚,江西省興國縣梅窖鎮一個稀鬆平常的小山村,地處江西省南部三縣交界處。這個看似避世的村莊,在唐末至今的千餘載光景中,一直默默傳承著一份特殊的“本事”:看風水。

在興國縣文化局和旅遊局提供的資料里,這個僅14.29平方公里的村莊,分布著4座寺廟,42座祠堂,歷史上已走出“24位國師,72位名師,36位欽天監靈台博士”。

2009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僚風水文化旅遊公司在此成立。經過3年時間,三僚村在2011年被納入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三僚堪輿文化”也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堪輿,是風水的“學名”。

歷史沿革

三僚村三僚村

三僚,古稱僚溪是坐落在江西省興國縣一個谷盆地中的古村落,它是一個擁有1100多年歷史的古村 。

歷史始於唐朝末年。唐朝乾符六年,黃巢起義,直搗長安,震驚朝野。楊筠松(字益,號救貧,曾在朝廷掌管靈台地理之事的,拜為金紫光祿大夫)攜帶宮廷風水秘笈,從京城逃出,南下輾轉至三僚定居。擅長堪輿、天文地理之術的楊筠松發現三僚村的地形構造竟像一個堪輿羅盤,盆地中一座石頭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羅盤中的指針。於是,漂泊中的楊筠松帶著他的確兩個弟了曾文辿廖瑀就在此地搭建了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為“三僚”)。

三僚村自唐末楊公定居以來,代代名師雲集,華廈巨屋,蔚然可觀。

到了,蘇區時期一度屬於勝利縣,民國期間屬於仁愛鄉,1949年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建立了三僚鄉人民政府,下設曾屋、廖屋、排上、背村等4個行政村。管轄範圍是三僚村和梅窖村的一部分。1956年12月興國縣撤區並鄉,三僚鄉併入梅窖鄉,1958年劃入龍崗公社,1961年改屬梅窖公社,1961年再改屬龍崗公社,1984年起梅窖鄉(鎮)管轄至今。

地理位置

三僚村位於中國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梅窖鎮境內。地理方位是東經115º41’15"至115º45’00"之間,北緯26º20’00"至26º22’30"之間。北距江西省省會南昌400公里,西距贛州市區150公里。三僚村處在興國寧都於都三縣交界點,距興國縣城67公里,寧都縣城47公里,于都縣城55公里。三僚村經寧都可與昌廈公路相通,319國道在興國縣的大坑、于都縣的銀坑、橋頭和寧都縣賴村呈半圓的弓狀將三僚村包圍。始於興國大坑、終於寧都郵村的樟青公路(省道)將319國道的半圓劃了一條直線,成為弓弦,三僚村猶如搭在弓上的箭簇。319國道519公里處的橋背(于都縣的葛坳、銀坑之間)有一條便道與三僚村相連,里程為10公里。三僚與樟青公路中梅窖鎮有水泥村道相連,僅6公里。三僚距贛州飛機場、井岡山飛機場分別是150公里,距京九鐵路興國火車站70公里。興國縣城、寧都縣城每天都有中巴客車通往三僚村。

地形地貌

三僚村是一個北、南、西三面環山的小盆地,南北寬2公里,東西長6公里,由西向東傾斜的小盆地。後龍山(海拔550.5米)從西向東橫亘在盆地的北面,牛軛丘(海拔774.6米)、廟子嶺(海拔692.2米)、羅刷嶺(海拔676米)等幾道山峰由南往東橫亘在村南,村西是與黃嶺村交界的黃嶺(海拔467.5米),東面雖然是平坦的水田和緩坡,但也有一座由北向南走向的小石峰羅經石(海拔387.3米),將三僚村封閉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盆地。盆地最高點是村南的牛軛丘。盆地最低點是松樹下國小附近的河床,海拔高度為279.8米。高低落差為494.8米。村莊的中心地帶——三僚誠真希望國小門前的廣場海拔高度為301.8米

三僚村處在興國縣東部的溶岩、石英石岩二大地質板塊的交接點上。村北的後龍山屬石英石岩,土質貧薄,乾旱缺水,林木稀疏,山上土壤為砂質土,山頭不時有一些形態各異的巨石突起。村南的幾座大山,是石灰岩層,雖然也有巨石突兀,但山體土質卻是黃壤土,草木豐盈,並有多處泉水涌流,長年不息,比如觀音岩、石下、磨石等泉。這條岩溶帶上,有觀音岩、吸石寨等溶洞存在。盆地中間,是這兩種地質形態交接的沖積平原,長約3公里,寬約1公里,由三僚的溪河沖積而成,土地肥沃平曠,適宜水稻栽植。

成名原因

唐朝以前,三僚村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楊筠松的定居讓它聲名遠揚,享譽全國。
據史料記載,唐代末年黃巢兵進長安後,原任司天監監正的風水地理大師楊筠松,攜弟子曾文山、廖均卿隱居僚溪,傳播風水文化,後被尊為風水祖師。風水文化在三僚村綿延一千多年,歷代名師迭出,享譽海內外。古代南京、北京十三陵故宮長城都是三僚風水先生堪擇 。

行政區劃

三僚村現轄(由西向東排列)沙前、江下塘、上僚、下僚、南門、上舍、排上、社背、江背段、布頭、竹背、老屋下、橫坑、石下、楊家山、油槽勿、松樹下、三佰圩等18個村民小組總戶人數956戶、總人口4785人,土地面積2930畝、旱地486畝、林地15586.5畝。

著名景點

陰陽溪

三僚村三僚村

三僚的地形還酷似一幅陰陽太極圖形,原來是因為村裡有兩條彎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陰陽兩極之間,溪水流至楊公祠前則二溪合而為一地形成了一條大溪流。大溪流源頭的水溫左右兩岸竟相差5、6度。緣由合二為一的那兩條溪流水溫不同,村里人把左邊那條水溫更冷的叫陰溪右邊那條水溫更熱的叫陽溪。

楊公祠

2000年建成的楊公祠是這是曾氏供奉的祠堂,是由福建的客家人贊助並施工的。

大杉樹

三僚村最富傳奇的還是山腰上一棵十幾里外就能看的見的形似傘蓋的大杉樹和樹底下的形似包裹的兩塊巨石。傳說楊筠松的弟子曾文辿當年也發現了三僚這塊山環水繞的寶地,在曾文辿眼中這杉樹如傘蓋巨石如印章。

眠弓嶺

即是三僚村東面的東華山,此景仍存。一峰獨起,雲遮霧繞,險峻異常,仿佛步步登天,故稱“眠弓峻岭”。古人有詩曰“攀桂莫言云路遠,登臨正如步蟾宮。”形容登眠弓嶺如同登天。

獨石岩

就是村口的羅經石,楊救貧當年選中三僚傳道授業,是因為三僚村地形狀如一個太極圖形。站在兩姓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是一個盆地,盆地中間一座條狀石山“羅經石”恰似羅盤中的指針。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極圖中的兩儀,為強化八卦圖形,後來人為在盆地中間建造了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在全村營造了八個景點,吻合了《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汾水龍潭

在村子南方的天馬山下,是從溶洞觀音岩側湧泉流入的深潭,人民公社時建三僚水庫,將潭淹沒,故景已不存。這條河水極為清澈,在村子中部與另一河會合,清濁分明,楊公鉗記中的“南方天馬水流東”就是指這條水

留記珠石

據清代寧都進士丁有美的三僚遊記,留記珠石在三僚村真君祠旁,古人有詩描繪:“山腰有石一珠圓,屹立巍巍萬古看。威勢雄昂如虎踞,形橫屈曲似龍盤”

西山晚照

其實就是三僚村的晚霞,古人有詩云:“金烏欲墜晚將臨,萬疊西山漸送陰。雁落蘆汀翎帶錦,鴉投江樹翅翻金”

東郭朝雲

是三僚村朝霞滿天的景觀。村子東面看見的正是石灰山、水泥廠,山體破損。古人詩謂“好看隨風收斂去,不知還在幾重山”

北浦漁歌

浦字的本意是湖泊或大海邊,北浦乃古代三僚村東北的水澤。從三僚古村圖上看,古代村東北是一個湖泊,荷花映日,碧葉連天,村民在湖內捕魚捉蝦。古人詩云:“灣灣流水抱樹前,北有漁翁樂自然。噫歟數聲煙樹晚,徘徊一曲夕陽天”

南林晴翠

南林是村南面的天馬山下,與於都梅屋村交界處的一片緩坡土崗,古代是一片樹林,仍屹立不少大松樹。晴雨之間,風光無限。

鄉土文化

廟會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廟會,為菩薩唱戲酬神。三僚在七十年代以前,村內自己有戲班,八十年代後,戲班解散了,便從外地請戲班唱戲,唱戲時村民呼朋引友觀看,熱鬧非凡。

寺廟庵堂

三僚村的宗教文化比較豐富,庵堂廟宇比較多,現有大小祠廟10餘座,其中有專人住守的有6處,有和尚2名、齋公(未出家的守廟人)3名、尼姑3名、童子6人(其中童男5人,童女1人),合計宗教人員14人。

風水建築

三僚村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風水文化村,村內有大量的風水建築。但由於民國8年、民國34年的戰火和“文革”的破壞,對村內的風水建築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現存的風水建築主要分為祠堂、陵墓及其他一些建築

風水名人

楊救貧:名益,字叔茂、筠松,民間稱他為“救貧仙人”。唐代竇州人(即今廣東信宜),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

曾文辿:字繼輿,號逸真,興國縣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原居于都縣曲洋,因為戰亂隱居於都黃檀寺讀書,偶遇楊公,唔談之後,為楊公學問傾倒,追隨楊公學習風水術,成為楊公的首位衣缽弟子。

廖瑀:字伯禹,號“金精山人”,原居寧都東山壩,追隨楊公學習風水術,隨楊公遷居三僚,成為興國縣三僚村廖氏開基祖。著有《懷玉經》、《一盞燈》等書,後世尊為風水第三祖師。

賴布衣:原名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人稱賴布衣。相傳為今定南縣鳳山岡人。生於宋徽宗年間,自幼入三僚村隨曾文辿學習風水術,曾文辿以女妻之。曾任國師,後受奸臣陷害,流落民間,足跡踏及全國,以風水術扶危濟困,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廣州、英德、香港等城市都是由賴布衣堪定選址,著有《催官篇》一書傳世,後世尊為中國風水第四祖師

廖均卿:字兆保,號玉峰,廖瑀後裔。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欲卜壽陵,久不得吉壤,永樂七年(1409年),仁孝皇后未葬,禮部尚書趙珝引均卿至昌平,尋縣東黃土山最吉,立癸山丁向。成祖車駕即日臨視,封為天壽山,授均卿為欽天監靈台博士。自成祖起,以後諸帝除景帝外,均陵於天壽山系。

廖文政:廖均卿之孫,明代嘉靖十五年,在朝庭舉行的一次全國風水術士的考試中,榮獲第一名脫穎而出,奉詔遷造仁宗朱高熾墓——獻陵有功,先後授欽天監博士、欽天監員外郎中主事、登士佐郎等職。嘉靖18年,廖文政奉旨治理黃河,任治河欽差,駐鳳陽府,徵發安徽、河南民工三萬人,操勞三年,根治了二省水患,功成榮故故里,著《文政公實錄》一書行世

廖勝概:廖文政從孫,字景庵,號菊泉。學識淵博,嘉靖間,同祖文政奉詔遷造獻陵有功,授欽天監博士。返鄉後海內巨公多不遠千里來聘,成為一代名師,與時任興國縣令的海瑞過從甚密,有詩文往來

曾從政:曾文辿之後,號少潭,明永樂四年,奉旨欽取相造皇太后壽陵,並度京都形勢,敕授欽天監博士、進五品靈台郎,給假還鄉,御賜額匾文:“開口名師”。後再度奉詔入京,相度故宮與參與修復長城工程,故於任所,御賜“精明地理”,碑額金榜,遣太監護送靈柩還鄉,葬於三僚松籟橋。

曾邦旻:字寅甫,號羅三,三僚村曾屋人。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年),詔入京,相造壽宮,授欽天監博士,九年功成,進階正七品。皇帝贈邦旻南歸聖旨匾文:“江西曾氏子,學識誰能比,腹隱青囊經,眼明雌右禮,呼山山即應,喝水水鏇止,事成偉矣哉,功亦在乎耳,別無贈南歸,斯言作表記。”其墓為鯉魚形,位於三僚圩口魚形嵊

曾永章:號煥卿,奉詔赴北京昌平州相度皇陵,明景福已亥敕授欽天監漏刻博士兼掌天文科。其侄曾國瑞隨同前往,敕授欽天監博士候用,後授欽天監漏刻博士,未任而卒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公元1236年生於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科舉狀元。文天祥與三僚村淵源甚深,曾為三僚廖氏家譜作序,相傳三僚廖氏楊公祠的簽文為其親書。文天祥起兵抗元時,曾回三僚村招兵,並在廖氏祠堂“無蚊祠”內留下親書墨跡

海瑞:字剛峰,明代海南瓊州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清官。海瑞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二月至四十三年十月出任興國縣令。海瑞治興期間,與三僚風水國師廖景庵(號菊泉)過從甚密,結為方外之交。廖景庵刻印祖父相造皇陵經過的《文政公太實錄》一書時,海瑞親為廖文政像題寫了像贊。海瑞離興時,留下贈別廖菊泉詩曰:“此夜殷勤話知己,明朝帆影帶雲流”

現狀

三僚村因楊筠松而成之為中國客家風水文化的發祥地,它的風水文化史自唐末延綿至今。楊筠鬆開創的堪輿之術(贛派風水)始,不僅在本土流傳,而且流播域外。在他的倡導下,中國民間的風水文化千年不絕地流傳且盛行於海外。一千多年來,在中國人選擇生存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過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僚村獨特的風水建築和厚重的堪輿文化,吸引了紛至沓來的海外遊人。近年來,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每年都有大批堪輿人前來尋根拜祖,探索三僚村的神奇和奧秘,尋覽地下先人的履痕蹤跡。2001年,在“江西鄉村游十大美景與十大最佳景區”大型評選活動中,三僚村成功入選了“鄉村十大美景”,同時榮獲“最佳景觀特色獎”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