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寺鎮

七寶寺鎮

七寶寺,深藏於南充西陲,出南充西行,沿國道318線方向約50公里,便進入嘉陵區七寶寺鎮地界。跨過西溪河上一座石拱橋,在橋上遠望七寶寺,綠樹掩映,錯落有致的建築呈梯形,渾然一體。

基本信息

簡介

在這裡,風光如畫的西河劃了一個S型的大彎,藏珠山便有了三面環水,一面臨崖的雄奇。在山水相依,樹木蔥鬱的幽雅環境之中,有一大片明清建築雄踞林木深處,一座始建於明朝的牌坊聳立在長長的石階盡頭。
七寶寺鎮七寶寺鎮

七寶寺由牌坊山門、前殿、大殿、文昌樓、奎星樓、南池書院以及廊廡組成,隨山勢而起伏,為四合院式殿堂,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

歷史沿革

七寶寺是一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地方,在明代已是南充勝跡。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34年),楊瞻任四川按察使,巡視川北,常住順慶、保寧兩府。他喜歡遊歷,一天,他來到藏珠山,看見七寶寺殿閣朽敗,於是責令住持重新修繕,以保存古蹟。他見山腳下的南池橋瀕臨倒塌,非常憂慮,便對南充知縣王信之說道:“此橋為南充、西充、蓬溪三縣之要道,倘橋壞而傷民,知縣之過也。”王信之深感慚愧,立即撥款重新修建,楊瞻將此

迴廊迴廊

橋命名為果南橋。百姓感其恩德,稱為“楊公橋”。此橋21孔,全長54米,宛如彩虹,橫跨兩岸,數百年來,至今尚存。
七寶寺原有7重大殿,但今天尚保存完好的有5重,雖然分別修建於明清各個時期,但卻都是依山而築,巧妙勾連,互為呼應,渾然一體。
七寶寺共有五棟廟堂,雖然分別修建於明清各個時期,但卻都是依山而築,巧妙勾連,互為呼應,渾然一體。第一棟是山門,建於明代,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培修,至今懸掛著當年“七寶莊嚴”的匾額。第二棟為前殿,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修,本結構穿斗式屋架,懸山式屋頂,其下方懸岩上,尚存西漢時期的古墓穴。第三棟為大殿,也是如今的禮堂,兩側有數十間禪房,是整個建築的主體。大殿於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木結構抬梁式屋架,單檐歇山式屋頂。第四棟為文昌宮(又名魁星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修,木結構穿斗式樓房建築。第五棟為南池書院,建於清乾

隆十九年(1754年),是依山而建的兩層樓房。所有這些房屋,都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式樣和風格,是目前南充市內少有的古建築群落。
在佛家的經典中,金、銀、硨磲、瑪瑙、琥珀、琉璃、珊瑚為七寶。藏珠山上七寶寺的得名,應該是因為它珍藏了這些寶貝。如今的七寶寺中,早已不見這些寶貝的蹤跡,但我想,這座集革命搖籃、育才熱土、旅遊勝地於一體的去處,其七寶,是應該賦予新的內涵了吧!
行政區劃

七寶寺鎮下轄村:
白虎溝村 七寶寺村 何家祠村 大石壩村 百富井村 石道床村 大茅坪村 如來庵村 瓜子溝村 王家嘴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