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教寺

七寶教寺

七寶教寺,初為福壽庵晉陸機陸雲家祠,在松江陸寶山,俗稱陸寶庵、陸寶院。五代十國,庵遷往凇江,吳越王錢鏐賜以金寶蓮花經,並雲“此亦一寶也”。庵遂改名七寶寺。因江水齧岸,宋初再遷,移今七寶地。初以張澤舍宅為寺。地緣寺而趨旺,七寶遂成地名。

基本信息

簡介

七寶教寺七寶教寺

歷史

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5年),請得宋真宗賜額。元代,趙孟兆頁有詩句“探奇來寶地,名剎冠叢林”,以詠鎮詠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大寺殿,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修。引橫瀝水灌四圍,建寺前中、東、西3座香花石橋,面正對鎮大街,“巍然為邑中名剎”。至清中葉,廣40餘畝,寺舍千餘間,有荷花池、竹林、梅園,五代檜,羅漢松,人稱郡東第一剎。鹹豐年間,終因兵燹而敗。1947年,地方上紳以寺址,引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建分校,尚有遺存山門,蓮涌堂、荷花池,梓樹,明鍾,金字蓮花經。2000年,政府決定移址重建,越年落成。寺襟匯帶瀝,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殿,講經堂,法堂,藏經樓,配七層寶塔,筑西園、牡丹園,寺揉漢唐建築風格,配以現代工藝和材料,莊嚴肅穆,經恢復為海上名剎,最勝道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