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沽

七十二沽

七十二沽是天津舊時的別名,又叫津門、津沽、沽上。稱津門是因為明朝初年設軍事衛戍之地天津衛,它正處京畿門戶,所以叫“津門”。又因天津古時名直沽,所以設天津衛之後,也稱津沽。而津沽、沽上的名稱更與河流的名稱有關。沽是一條古河名,沽河故道在今通縣以東,並有東西之分。東沽河即今潮白河、薊運河等,西古河即今北運河、海河。所以沿沽河兩岸的村莊名稱多帶有沽字,像三岔沽、小直沽、大直沽、塘沽、漢沽等。

基本介紹

天津自古有“七十二沽”之說。實際上不只這么多。如果把天津、寧河、寶坻、薊縣、玉田、豐潤諸縣叫沽的地方加起來,共有81個沽。

城內二十一沽有丁字沽、西沽、東沽(東沽在窯窪,見明時窯窪元帝廟磬文“曰東沽港村”,今元帝廟改淨土院)、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賈家沽、邢家沽、鹹水沽、葛沽、元沽、草頭沽、桃源沽、盤沽、四里沽、鄧善沽、郝家沽、東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此二十一沽,從西潞河名也,西潞河一名西沽河。

在寶坻者二十九沽,曰翦子沽、南在沽、五道沽、小塔沽、又小塔沽、王家沽、曹家沽、葫蘆沽、青稗沽、於家沽、梁家沽、豹子沽、西魯沽、東魯沽、菱角沽、矼石沽、塔沽、半截沽、大淀沽、瑪瑙沽、大駱里沽、小駱里沽、大沽、灘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八道沽、傍道沽、西壯沽。

在寧河者二十二沽,曰齊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麥沽、傍道沽、捷道沽、麥子沽、東槐沽、中興沽、北澗沽、盤沽、南澗沽、鉤樓沽、漢沽、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蟶頭沽、寧車沽、塘兒沽、田家沽、豐家沽。此二縣五十一沽,從東潞河名也,東潞河一名東沽河。

背景介紹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

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03年改元永樂,天津這個名稱出現於永樂初年。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於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合一,歸併於天津衛。

1860年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採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