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梅斯代爾

丁梅斯代爾,是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長篇小說《紅字》中的主要人物。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丁梅斯代爾,美國作家霍桑的長篇小說《紅字》的主要人物之一,牧師。丁梅斯代爾牧師不僅年輕俊美,而且學識淵博,善於辭令,有著極高的秉賦和極深的造詣,在教民中有著極高的威望。但是,自從海絲特·白蘭受審以來,他的健康日趨羸弱,敏感,憂鬱與恐慌瀰漫了他的整個思緒,他常常夜不成寐的禱告,每逢略受驚恐或是突然遇到什麼意外事件時,他的手就會攏在心上,先是一陣紅潮,然後便是滿面蒼白,顯得十分苦痛。這一切都讓齊靈渥斯看在眼裡,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以醫生的身份與他形影相隨。

評價人物

霍桑在《紅字》中塑造的丁梅斯代爾這一人物形象常被認為是軟弱虛偽的代表和殘酷清教社會的犧牲品。但結合宗教文化背景和《聖經》啟示,不能把丁梅斯代爾的境遇和結局簡單歸因為性格或社會。丁梅斯代爾的一生體現了人類從背離神到最終回歸神的風雨歷程:悖逆——受罰——悔改——蒙恩。丁梅斯代爾的一生暗含了人類普遍生存狀態,是人類命運的縮影。丁梅斯代爾的死深化了作品的悲劇意義,強化了人類宿命的宗教色彩,體現了上帝的赦罪之恩和人類的順服,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最終命運的期望。

人物簡析

納撒尼爾·霍桑的小說《紅字》是美國現代文學的經典著作。相對於眾人矚目的女主角海絲特·白蘭,人們對故事的另外一個主角阿瑟,丁梅斯代爾幾乎一致持批判的態度,認為他只有偽善的面孔和脆弱的心靈。但這種評價對丁梅斯代爾是很不公平的,也不符合霍桑塑造這個角色的初衷。霍桑的本意是想通過這篇小說為那個時代的人送去一些道德之花的香甜。相比于海絲特,丁梅斯代爾承受的痛苦更為沉重,因為海絲特胸前的紅字只是摧殘著她的生活,並不能啃噬她的心靈。但丁梅斯代爾的紅字卻是深深地灼燒在他的心底。儘管我們可以清晰地從丁梅斯代爾身上看到人性的醜惡,但他的不懈努力最終使他超越自我走向了煎熬的終點,走向了痛苦的解脫。作為一個時代的悲劇,丁梅斯代爾從罪惡走向解脫的內心演變值得我們細細去分析。

一、丁梅斯代爾人性和神性的分析
在霍桑的描述中,阿瑟·丁梅斯代爾“眼睛呈褐色,大而略顯憂鬱,嘴唇在不用力緊閉時微微顫動,表明他既具有神經質的敏感,又有巨大的自制力”。他是人性和神性的矛盾體:一方面,他是一個普通人,出於人的本性他背叛了他的信仰;另一方面,狂熱的宗教信仰和自身性格的軟弱,他又不敢公開承認自己的罪過。
(一)丁梅斯代爾的人性
丁梅斯代爾終歸是一個人,偶爾也會用非正統的觀點看世界。因而當“身材頎長,體態優美絕倫”的海斯特·白蘭出現時,他被壓抑的人性的釋放給了他衝破宗教束縛的衝動,他一時忘記了不可褻瀆的上帝和他心中神聖的宗教職責,他和海絲特通姦並有了私生女。可當海絲特因通姦被羞辱時,他卻沒有足夠的勇氣站出來。之後的七年,他一直為內心的矛盾所糾纏,而矛盾的根源正是他人性的聳動。再次和海絲特和珠兒見面,他的人性主宰了他的思想,他想要和她們在一起,甚至一時衝動做了逃離的決定。雖然最後他選擇留下來,但是作為一個虔誠的清教牧師,他能做到這些已經是對自己人性的最大容忍。
可是,丁梅斯代爾的人性終歸是扭曲的,他虛偽、怯弱、自私,是宗教信仰可悲的受害者。為了懺悔,他在房間裡用鞭子抽打自己,希冀藉此稍許平息內心的不安和愧疚,然而他的良心並沒有因此變得平和。他“肉體上備受疾病的痛苦,精神上忍受靈魂深處不可告人的煩惱的煎熬與折磨,行動上又只得聽他死敵的任意擺布”。

對於丁梅斯代爾,人類本性的回歸是短暫的,人類本性的扭曲卻是永遠的。他將宗教信仰作為終身的事業,甚至在答應和海絲特一起逃跑之後依然如此。因此,在布道那天,他在佇列中被教徒、紳士和官員圍繞著,他“那么精力充沛,精社抖擻,步履矯健”。他筆直地目視著前方,想著和海絲特逃跑的約定,但不予理會地和她擦肩而過,以至於海絲特覺得“他離她自己的天地是那么的遙遠”。在最後一刻,他依舊對海絲特說:“我們犯了法!犯下了在這裡被可怕地揭露出來的罪孽!……我怕!我怕呀!”最終他還是帶著深深的宗教罪惡感離開了。

(二)丁梅斯代爾的神性
丁梅斯代爾作為教徒們心中的完美牧師,他帶著沉重的心理鐐銬說教布道。貫穿整部小說,更多的是對丁梅斯代爾被迫隱藏罪行的描寫。實際上,他沒有被任何人強迫,他的內心煎熬是作為一個清教徒對自己行為的自責。在他的一生中,神性是一直存在的,甚至在他神性與人性的鬥爭中,他神性的一面更是逐漸膨脹占盡上風。當然,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清教徒,他的信仰不允許他背叛他的神性;而且作為一個有著無限尊榮、被無數人尊崇的完美牧師,他的虛榮心也不會允許他褻瀆自己的神性。因此,在飽受煎熬的七年中,丁梅斯代爾始終堅持維持著他神性的一面。即使在和海絲特約定一起遠走高飛之後,為了自己神聖的職業,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雖然,最後丁梅斯代爾公開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但是他付出的代價是死亡。他不能允許自己背叛自己的信仰,對於神性在心底已深深紮根的丁梅斯代爾,也許死去才是他最好的結局。
三、丁梅斯代爾在人性和神性中的掙扎
在別人眼裡,丁梅斯代爾是一個正統的修道士。但在他的世界裡,他是一個罪人。儘管沒有像海絲特那樣被拷問、被羞辱,但他的良心、他的清教徒道德觀念以及他對海絲特的愧疚,一直在心底被自己的信仰無盡的審問,相對於海絲特的高貴、典雅,“這個牧師為著贖罪而生”。他想要承認自己的罪行,但又被自己脆弱的本性所束縛以及齊靈渥斯明里暗裡瘋狂地審訊、殘忍地折磨,這一切最終摧毀了他脆弱的神經和身體。在這七年間,他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信念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的矛盾的重重折磨。
(一)宗教信仰和現實生活的矛盾
丁梅斯代爾作為一個牧師和罪犯的綜合體,他生活在極端的矛盾和掙扎中。一方面,在他心中宗教思想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在哪裡,他始終認為自己是專業的傳道者;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有七情六慾,他也能感受快樂和歡愉,更能體會傷心和痛苦。偷偷的懺悔只會帶給他更沉重更久遠的懲罰,似乎內心的不安永遠沒有止境,越是逃避,內心深處的罪惡感就越是深重。在某種程度上,丁梅斯代爾既是清教不折不扣的叛徒,又是清教虔誠的殉道者。
(二)個人和社會的矛盾
霍桑的作品幾乎都以當時還是殖民地時期的新英格蘭生活作為背景的,濃重的宗教氛圍和黑暗陰鬱的心境正是當地的特色。從海絲特和珠兒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清教統治的社會,一旦一個人構成了犯罪,他就像掉進了一個無底的深淵,永遠不會有機會逃脫。社會誇大了個人的罪行以及犯罪的嚴肅性。因此,作為一個社會精英,丁梅斯代爾畏怯於社會偏隘的政策和人們的看法,他內心承受著太多:對上帝的背叛、對自己信仰的背叛、對海絲特及女兒的背叛。在殘酷的社會統治下,丁梅斯代爾只能帶上偽善的面具;作為一個有罪的人,他的靈魂上永遠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他在一個艱難的旅途上,不僅要自己深深懺悔,還要對自己辜負的人贖罪。在懊悔中,他的靈魂變得陰暗,這些煎熬使得他越來越困惑,內心漸漸失衡。在清教的社會,人們的個性被扭曲:善良變成邪惡、真實被偽善掩蓋,然而這種變態的心理卻被社會所接受。儘管存在著微弱的反抗,但它很快被殘酷的現實所壓倒,被所謂的真善美的呼聲所淹沒。嚴苛遵循教條主義的清教的社會不容許任何所謂的不忠的行為,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四、結語
丁梅斯代爾的贖罪過程是文章的高潮,也是文章的結局,反映了霍桑所要表現的主題——“拯救”。霍桑生活的時代清教勢力已經減弱,但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道德的衰退、資本家的偽善,使得他想改變社會的不合理性,卻無能為力,只能提倡人們通過懺悔洗清罪過,淨化心靈,尋求道德的自我改善來促進社會改革。
在《紅字》中,清教是殘酷、死板的,然而人類本性卻是寬容、靈活的。霍桑通過對丁梅斯代爾人性和神性矛盾的分析,試圖呼籲人們放棄偽善,回歸人類本性。上帝的慈悲給了丁梅斯特爾勇氣和力量,他公開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因此最後拯救了他靈魂的沉淪。所以,《紅字》不僅揭示了“罪在哪裡”,更重要的是,丁梅斯代爾的贖罪史證實了上帝的慈悲是洗滌有罪之人靈魂的唯一方法。也許這就是經典著作《紅字》的最終目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