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塢鎮

丁塢鎮位於“中國金絲棗之鄉”樂陵市西12公里處,西距德州95公里,南距省會濟南100公里,314省道穿境而過,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該鎮現轄76個自然行政村,總面積81.8平方公里,耕地5.9萬畝,人口4萬,鎮政府駐丁塢鎮東街。該鎮交通便利,314省道橫穿境內20餘華里。水利條件優越,有躍豐河、躍馬河、二乾溝等河流,農業灌溉溝渠四通八達。至2006年,農民純收入3200元,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76個村全部通上了自來水和柏油路。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丁塢鎮丁塢鎮

標準名稱:丁塢鎮

漢語拼音:Dingwu

所在政區:德州市樂陵市

得名時間:2000年

得名原因:因鎮駐地有張生遷至丁塢而得名。

經度:117.09°緯度:37.40°

簡介 

(圖)樂陵市丁塢鎮環境樂陵市丁塢鎮環境

丁塢鎮東與郭家街道辦事處相連,西與寧津縣的杜集鎮相鄰,南與孔鎮鎮接壤,北與黃夾鎮為界。是樂陵的西大門。2000年6月,由楊盤、丁塢兩鄉合併為丁塢鎮,鎮政府駐地丁塢東街。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76個行政村,總人口37367人。

丁塢鎮農業基礎地位牢固,發展潛力較大,是國家98年和2001年立項的農業綜合開發鄉鎮之一,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建成“溝、路、林、橋、涵、井”高標準“六配套”方田4萬畝,耕地全部實現了棗糧間作化,並開發建設了以大蒜小拱棚韭菜為主的3000畝蔬菜基地;以優質抗蟲棉為主的2萬畝棉花基地,以玉米良種為主的千畝良種繁育基地;以優質紅富士為主千畝蘋果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60元。該鎮現有2萬畝土地向外招商。2002年,北京客商投資2000萬元來丁塢鎮租賃1000畝鹽鹼地搞農業綜合開發,建起“樂陵市吉恆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現已種植優質速生楊12萬株,苜蓿畝,板藍根中藥材200畝,還準備上一個存欄1000頭的養牛場,預計該項目年產值2000多萬元。

地貌特徵

(圖)丁塢鎮丁塢鎮

丁塢鎮系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黃河沖積而成。地勢平坦,海拔(黃海高程)10米至12米左右,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地面坡降為8千到1萬分之一。

境內地貌形態,由古黃河的泛濫變遷所決定。據舊志載,公元前39年(漢元帝永光五年)黃河改道,行水時間達50年之久。因河水泛濫,歧流橫生,泥沙沉積,北支沿現漳衛新河一線,形成楊家、大孫兩張北部的決口扇形地;南支沿現前進溝一線,形成於林、齊河子、舊樂陵、鐵營等串珠式窪地。1060年(宋仁宗嘉祜王年),黃河再次改道,流經現馬頰河流域,行水時間21年,入樂陵後河槽狹窄,“兩邊坡地水勢較大而渲泄不及,即有漫溢之虞”,故在河兩岸近側形成河灘高地,遠側則形成大小不等的窪地。兩次黃泛,河流沖積物交錯分布,高窪零亂,加之長期以來,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構成了高、坡、窪相間的微地貌類型。根據地貌成因和形態相結合的原則分類,分為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淺平窪地、背河槽狀窪地和決口扇形地5個類型。

河灘高地 土壤質地較好,潛水多屬弱礦化水,地表和地下徑流暢通,土壤水分運動以下滲為主,地勢高而平,是糧、棉、棗生產的最好地區。

緩平坡地 處於河灘高地與淺平窪地之間,面積1,031,001畝,占全縣總積的61.5%。高坡地潛水位低,宜灌宜排,是坡地中之最優,素有“糧倉”之稱;平坡地地勢平緩,質地良好,宜耕宜灌,是糧、棉產量較高的地區;窪坡地易澇宜鹼,宜於發展林、牧、水產業。

淺平窪地 形如“碟狀”,分布於縣內幾個大窪之中,面積為88,562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3%。窪中汛期時有積水,但土壤自然淋洗作用較強,窪底鹽化土壤較少,邊緣則鹽化較重,稱為內澇外鹼。

背河槽狀窪地 鹽漬化較重,汛期易成內澇,可有選擇地種植葦子。

決口扇形地 質地為砂,漏水漏肥,是宜林宜果地區,歷史上就被譽為“水果之鄉”。

水文特徵

(圖)丁塢鎮丁塢鎮

地下水,境內地下鹹水淡水的分布極不規律。淡水少,中弱礦化水多,上部水質較好,深部水質較差。地下水質的變化,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相當複雜。

境內地下水位的變化,常帶有明顯的季節性。汛期升高,旱季下降有些地區引黃(水)灌溉時則有升高現象。據1975年至1982年對26眼井觀測,地下水平均埋深2.33米,平均年變幅1.65米。地下水流向基本與地面比降相吻合,滲入和蒸發是自然狀態下地水的主要運動方式。

經化驗,地下水水質酸鹼度一般為中性,pH值在7至8之間。總硬度普遍偏大,多在20至25度(德國度);含鹽量一般在每升1至3克,鹽類的化學成份,陽離子主要是鈉,其次是重碳酸根、硫酸根。含鹽量小於每升2克的以碳酸鹽為主,大於每升2克的以氯化物為主。

地下水深層多為鹹水,為防止揭穿水層,應控制開採。根據資料,按淺層淡水界面埋深、含水砂層厚度、單井出水量等情況,可將境內分為4個水文地質區:

Ⅰ區 以淺為主區。宜井深度25至35米,砂層厚度15至20米,單井出水裡每小時大於45立方米。

Ⅱ區 淺深結合區。宜井深度15至25米,砂層厚度10至25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35至45立方米。

Ⅲ區 以深為主區。宜井深度10至15米,砂層厚度5至10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20至35立方米。

Ⅳ區 為鹹水區。宜井深度小於10米,砂層厚度3至4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15立方米。

地質特徵

(圖)丁塢鎮丁塢鎮

地質構造 據1978年山東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隊《德州地區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報告書》記載:“丁塢鎮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北地台的東南部、遼冀台向斜二級單元的一部分。由於丁塢鎮——渤海農場等斷裂帶,使丁塢鎮在三級構造單元上屬埕寧隆斷區。根據省地質隊鑽孔資料分析,丁塢鎮——渤海農場斷裂帶,在丁塢鎮西南部入境,經馬頰河以南部分鄉(鎮),穿向慶雲縣,在渤海農場附近插入渤海。

根據在鄭店附近的鑽孔資料,於917米揭穿第三系,下伏太古界的角閃石花崗片麻岩。境內普遍缺失老第三系,新生界厚度小。

自中生代白堊紀末期,由於受燕山運動的影響,隨著大斷裂的發生,樂陵縣逐漸形成沉降拗陷區,從此奠定了平原的基本輪廓。

地層 據省地質隊有關資料分析,樂陵縣自中生代,由於逐漸形成沉降拗陷區,大量風化物質隨水面來,加之黃河沖泛淤積,構成了複雜多變的第四系地層,厚度達數百米。當黃河改道流經本縣某一地帶時,在較長時期內,形成了河道帶的較為穩定的砂層沉積,由於河流泛濫和三角洲散流的影響,則又形成了不太穩定的窄條狀砂層沉積以及大片地區的粘性土和薄層砂層相間沉積,因而在0至40米深度埋藏著厚度和分布範圍各不相同的粘性土、粉砂和粉細砂層。

4——8米地質岩性以粘砂互層面積最大,還有粉砂、亞粘土、亞砂土、粘土、細砂土。境內砂層主要是淡水層。大於5米的較厚砂層,因受古河道影響,一般以規律性的從西南向東北呈條狀帶分布。在40米以上的不同深度,單層或多層並列存在著小於5米的砂層,但穩定性較差。深層淡水頂界面多埋藏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其基本趨勢是西部埋藏較深,東部較淺。

土壤特徵

(圖)丁塢鎮樂陵

丁塢鎮土壤成土母質,為黃泛沖積物,耕層質地以輕、中壤為主。由於古黃河泛濫沖積,土層變化較複雜,土體構型以厚粘心、厚粘腰、均質壤為主。依據土壤發生學分類原則,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及屬性,將土壤分為潮土、鹽土、風沙土三大類。潮土類 分布面積最大,占可利用面積的95.2%,是直接發育在河流沖積物上,受潛水作用形成的。成土母質顆粒粗細不一,中下部土層(80至150厘米)有明顯的銹紋銹斑或有細小的鐵錳結核。土壤多為中性至鹼性,pH值一般在7至8之間。由於境內潛水條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其作用下,潮土分成了3個亞類:在潛水條件大致維持土壤水鹽平衡狀況下,形成典型潮土亞類;在潛水條件變化,使土壤的水鹽來量大於去量的狀況下,形成鹽化潮土亞類;在土壤水鹽來量小於去量的狀況下,形成褐土化潮土亞類。

1、典型潮土:潛水埋深平均2.71米,礦化度為每升1.83克。土體中、下部有銹紋銹斑,潛水位狀況左右著這個亞土類的變化,出流減弱,水位上升,失去土壤中水鹽平衡時,將導致土壤鹽化,反之向好的方面發展。

2、鹽化潮土:潛水埋深平均2.74米,礦化度為每升2.28克,土壤 中還有過量的可溶性鹽分,氯離子達到了6.93ML/100克土,加之土壤容重偏大到1.38克/立方厘米,有機質含量低到0.7%,孔隙度小到47.9%,毛管孔隙度大到38.6%,造成土壤脊薄、板結、通氣性差、蒸發量大、地表積鹽過多,抑制作物出苗和正常生長。

3、褐土化潮土:潛水埋深平均3.29米,礦化度為每升1.73克。地下水出流量大,表、心層淋溶作用強,沒有鹽化威脅,是農業土壤的精華。

鹽土類 根據鹽分組成成份的不同,分為白潮鹽土和油潮鹽土:白潮鹽土地表積有白結晶物,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硫酸鹽為主。油潮鹽土俗稱油鹼,鹽分以氯化物或硫酸鹽氯化物為主,吸濕性強,呈灰暗色,孔隙狀況不良,土壤板結,水、氣、熱失調,不從根本上改良不宜耕種。

風砂土類 潛水埋深平均5.18米,礦化度每升0.89克,有機質含量很低,僅0.33%,土壤容重太大。土地脊薄,不保水保肥,風蝕嚴重,易受風災和乾旱威脅。

植被特徵

(圖)丁塢鎮丁塢鎮

丁塢鎮按生態環境,屬闊葉落葉林帶。因耕作歷史悠久,天然植被被破壞殆盡,以次生植物為主。據1982年農業資源調查,林木復蓋率為4.85%。

氣候和土壤條件宜林,次生植被種類豐富。據統計,境內以楊、柳、榆、等用材樹種為數最多,其次,桐、臭椿等,數量較大。在經濟林中,棗樹為大宗,遍及全縣。此處,水果林、香椿林、枸杞林等在部分鄉(鎮)也占有一定地位。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地引進了許多農作物和經濟作物。

縣境內河岸、村落以夏綠闊葉樹木及喬木為主;鹽鹼地有鹽生植物群落;荒地上多自然復甦的禾木科白草、黃管草(毛草)等。

歷史沿革

(圖)丁塢鎮丁塢鎮

丁塢鎮是在1965年樂陵縣由10個公社劃為26個公社才設立的張生人民公社,駐地即張生大丁中心,所轄的40個自然村,

北部原屬黃夾公社,西部原屬楊盤公社,東南部原屬城關公社,

1968年公社駐地由張生遷至丁塢,

1984年體制改革, 更名為樂陵縣丁塢鄉,

1988年12月撤縣建市後改稱樂陵市丁塢鄉,

2000年6月撤銷丁塢鄉、楊盤鄉,設立了丁塢鎮,原楊盤鄉行政區劃歸丁塢鎮。

經濟概貌

(圖)丁塢鎮丁塢鎮

近幾年來,該鎮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全鎮現有民營企業32家,個體工商業戶1680家,形成以“棉紡織、棗都酒業、實木家具、黑條磚、醬醋調味品”五大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年產值1.2億元,利稅1000多萬元。該鎮還形成了以豬、牛、羊為主的褚家、楊盤南街、黃家等6個畜牧養殖專業村,養豬專業戶360多戶,戶均養殖年收入800元以上;以地毯、小五金掃帚、繩子、刷子為主的“三小”產業曾被山東新聞聯播、農民日報、大眾日報予以報導,農民僅此項年收入1000多元,掃帚專業村尤趙村年產掃帚100多萬把,所產掃帚銷往滄州、慶雲、濱州等周邊生資市場,深受用戶青睞。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大引資力度,該鎮把丁塢鎮和楊盤街314省道兩側規劃為民營創業園區,兩側有2000多畝土地待開發利用。

農業概況

(圖)棉花棉花

全鎮有耕地面積5.9萬畝,主要有糧食、蔬菜、畜牧、水產、林果、小棗、棉花等主導產業,2006年,丁塢鎮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100萬元,全鎮農民儲蓄存款達到3.7億元。

種植業按“穩糧擴菜”的思路,逐步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在糧食生產中主要抓單產,穩定總產。大面積的推廣和種植小麥、玉米的優良品種。2006年,糧食總產量4.96萬噸。經濟作物以蔬菜、棉花的種植為主,全鎮現有無公害蔬菜1800畝,其中冬暖式小拱棚1200個,大蒜種植面積1085畝。

養殖在穩定豬、牛、羊、雞等傳統養殖的同時,注重發展品種的改良和規模養殖,1999年開始實行黃牛冷配技術,年均冷配7000頭。培養發展了專業村22個,專業戶1700戶,至2006年,全鎮大牲畜存欄量1.5萬頭,養豬1.9萬口,養雞70萬隻。

2006年,全鎮有各種樹木178萬株,樹木覆蓋率達19%,由生產橋涵閘878座,機井349眼,農副產品加工企業3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22個。

2006年,全鎮共有拖拉機3800部,農用三輪車3089輛。80年代中期,出現“推倒式”小麥收割機,1999年,出現第一部小麥聯合收割機,到2005年,小麥收割已全部實現機械化。2006年,全鎮出現了第一部玉米聯合收割機。

投資環境

(圖)丁塢鎮丁塢鎮

丁塢鎮東與郭家街道辦事處相連,西與寧津縣的杜集鎮相鄰,南與孔鎮鎮接壤,北與黃夾鎮為界。

是樂陵的西大門。2000年6月,由楊盤、丁塢兩鄉合併為丁塢鎮,鎮政府駐地丁塢東街。

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76個行政村,總人口37367人。該鎮交通便利,314省道橫穿境內20餘華里。

水利條件優越,有躍豐河、躍馬河、二乾溝等河流,農業灌溉溝渠四通八達。

至2006年,農民純收入3200元,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76個村全部通上了自來水和柏油路。

投資項目

(圖)丁塢鎮丁塢鎮

田園木業
該廠位於楊盤工業園區,314省道的北側,占地5畝,工人35人,屬06年新招的私營企業,法人田玉慶,與東營市木材加工廠合作, 計畫總投資800萬元,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其中鋼架結構3000平方米,磚混結構1000平方米,框架500平方米,現已投資500萬元,引進三條生產流水線,主要生產餐桌、餐椅、辦公桌椅等產品,年生產量達5萬套,年銷售收入1200萬元,利稅70萬元。

天元五金製品有限公司項目
該企業座落於丁塢鎮政府駐地東3公里,314省道的北側,是丁塢鎮新招企業項目之一,法人代表於博,總投資1000萬元,占地8畝,建有職工宿舍10間、辦公室6間、伙房1處、倉房、生產車間總計24間,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該企業主要生產斧頭、撬棍、小五金等15個產品,現有工人200人,年產值達800萬元。銷往德國、韓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林豐食品有限公司
該企業座落於丁塢鎮政府駐地南1公里處,屬新建企業,法人代表李海勝,總投資500萬元,占地8畝,建有房屋28間及院落一宗、橋一座。其中:辦公室、職工宿舍10間,倉房、生產車間各9間。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現已投產。該企業主要生產棗系列產品,主要有:免洗棗、蜜棗、烏棗等20多個產品。日加工5000斤,年產量可達700噸。其產品遠銷深圳、福建、上海,並在濟南、青島、煙臺等地建有銷售網點。

特色產業

(圖)棗製品加工車間棗製品加工車間

工業企業

2006年,全鎮工業企業主要有棗製品加工、小五金加工、服裝加工、舜鑫油業、飼料加工、木器加工、黑條磚窯業、棗都酒業等。

民營經濟
個體工商業戶2156戶,從業人員5499人。

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圖)丁塢鎮丁塢鎮

落實措施,為客商服好務

為使客商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快,我們在工作中堅持做到“四個一”即“一諾千金”,實行公開承諾制度,把市、鎮出台的有關招商的優惠政策、辦事程式等全部公布於眾,並落實到位;“一呼百應”,對客商提供全程服務,做到有求必應,主動與客商溝通,徵求意見,為客商出謀劃策,解決難題,做到“保姆式”服務;“一路綠燈”,開啟客商綠色通道,對客商實行跟蹤服務,提供證件代辦,限時快速服務;“一查到底”,鎮黨委設立招商環境綜合治理辦公室,對凡是破壞招商引資工作和客商利益的人和事,一經查出,從嚴從重處理。

建好園區,立足長遠謀發展

依託314省道的交通優勢,高標準建設好陳皮工業園和楊盤民營經濟園兩個經濟園區,加快鎮政府駐地的改造和建設步伐,為客商搭建載體,以良好的環境吸引客商前來投資建廠經商。樹立“客商創業我鋪路、客商發財我發展”的宗旨,扶優扶強已引進的企業,實現以商招商,形成落戶一個,帶來一批的集聚效應。一是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服務,使其發展成為帶動全鎮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引來更多的同類企業,形成“產業集群”;二是加快發展好農村專業化合作組織,並加強措施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三是通過制定優惠政策、企業改制、資金注入等措施壯大中小企業,把這些企業做大、做強;四是抓好重點項目建設,促進項目的擴張。

組織機構

(圖)山東省樂陵市丁塢鎮領導山東省樂陵市丁塢鎮領導

76個行政村
小郭 小田 小顏 小劉 東南
東梁 萬家 齊家 小尚 西梁
宋寺 陳吳 小孟 楊八 張矬
東北 西北 西南 王保 彭家
朱坊 小潘 郭屯 殷屯 陳東
陳西 小趙 東郭 西郭 紀樓
黃家 褚家 小付 尤趙 苑東
苑西 前苑 小化 時閣 東賀
朴李 唐家 西賀 曹寨 辛莊
丁塢街 南小宋 十八圖 定桿李
溝盤李 閆美賈 閆美玉 北小宋
張夫臻 於大邦 楊盤南 城後李
城後賈 前田河 苑小張 時小張
時小宋 前生張 前何廟 後何廟
苑小李 後田河 大楊寨 小楊寨
後生張 丁塢東街 丁塢南街
丁塢北街 楊盤東街 楊盤北街
楊盤西街

(圖)組織機構 領導組織機構 領導

丁塢鎮行政機構

辦公室 計生站
財政所 經管站

衛生院 武裝部
派出所 敬老院

工商所 林業站
農機站 統計站

教委 電信
網通 地稅

司法所 信用社
郵政局 信訪辦公室

鄉建辦公室 民政辦公室
土管辦公室 人大辦公室

民營經濟辦公室

領導簡介

馬振海,現任鎮黨委書記;
鄧長虹,現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奇異現象

海市蜃樓

乾隆二十七年《樂陵縣誌》載:“馬家窪積雨初晴,煙霧繚繞,幻化如層,城出沒隱見,恍惚人煙景象,望之如蜃樓海市,然不可數遇也。”

1962年4月某日,大韓家村北窪,黎明前煙霧繚繞,隱現一片黑糊糊的城市。隨天色發亮,現影越來越遠,建築物線條開始清晰,顏色逐漸變淺。日出後,煙霧全消。此次海市蜃樓近3個小時。
奇光

1984年,農曆七月下旬一天晚9點在左右,楊盤西北方向,由地面浮出1束綜紅色煙霧,東西寬1公里許。後變蘑菇雲樣緩慢浮動上升,逐漸呈紅色,頃刻又變為菊黃色,升高百餘米,村民出屋仰觀。約10分鐘後,變為1道彩虹般光環,慢慢向東南方顫抖移動,逐漸消失。

名吃特產

(圖)樂陵市小棗樂陵市小棗

水果

樂陵丁塢鎮果樹載培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育,形成了適宜樂陵自然地理條件和民眾栽培習慣的果樹資源。果樹有蘋果、梨、桃、杏、葡萄、桑椹、山楂等10多種,品種繁多,且有許多地方優良品種。

蘋果是樂陵丁塢鎮栽培最多、產量最大的果樹。主要品種10餘種,其中品種好、數量大的有紅富士、新紅星、喬納金等。丁塢鎮的殷家屯已成為德州市優質蘋果種植基地。產品銷往北京、天津及東北三省等地。

“四辣” 樂陵蔬菜種類繁多,品種資源豐富,以種植“四辣”見長。“四辣”即辣椒、大蔥、大蒜、韭菜。

為了充分發揮優勢,因地制宜,以楊安鎮為辣椒種植基地,孔鎮為大蔥種植基地、丁塢鎮為大蒜種植基地,鄭店鎮為韭菜種植基地。

棗花蜜 棗花蜜是樂陵丁塢鎮的名產之一,棗花盛開時,內外地蜂場雲集樂陵,採集大量的棗花蜜,棗花蜜呈黃白色,營養極為豐富,供食用和藥用。

棗切糕 在樂陵丁塢鎮有悠久的歷史,系選用金絲小棗與黍子米作原料,先煮後蒸而成。入口香矩,咀嚼柔韌,風味獨特。樂陵棗鄉有這樣一首叫賣歌:“棗兒甜,米兒粘,又充飢,又解饞,吃著不好不要錢”。棗雪糕的製作,據說起源於城東“雪糕許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棗粽子 樂陵丁塢鎮製作的棗粽子,不但形狀美觀,香甜可口,而且還有滋養強身之效。年老體弱者常吃棗粽子,能健脾胃,強筋骨。

棗粘糕 系以金絲小棗與黍子面或糯米麵或粘穀子面為主料蒸製而成。蒸熟後色澤黃亮,紅棗如顆顆瑪瑙含露其中,鮮艷奪目。食之既香又甜且粘,別具風味。

棗壽糕 小棗煮熟後,用發酵的面製成糕盤或糕塔狀,再用棗點綴成“福”、“壽”、“喜”、“老壽星”或“松鶴”等,然後上鍋蒸熟即可。有的配以蓮籽、食色加以點綴,更是錦上添花,美觀有趣,增進食慾。

棗發糕 將玉米面用八成開的水邊攪邊燙,晾涼後與麵粉摻到一起,加入鮮酵母,用溫水和成稀麵團發酵,然後再摻入黃豆面揉勻。把金絲小棗洗淨煮熟去湯,與青梅同洗 淨去核,雪成小條,拌入揉勻的麵團。待蒸鍋內水開,在篦子上鋪好白布,將麵團倒入,用手蘸水拍勻,再用小刀割成方塊,用旺火蒸熟即可食用。食之鬆軟、香甜,味美可口,營養價值高。

棗泥包子 先把棗煮熟後去掉棗核,再放入鍋中燜煮至爛,攪成泥,倒入炒勺內,加入白糖,炒至糖熔化,再加入香油拌勻,倒出晾涼後即成棗泥餡。用棗泥餡做成包子,蒸熟即可食用。其特點:鬆軟宜口,味美香甜,和胃健脾。

熏棗 用個勻、肉厚、成色好的棗,洗淨曬乾,用棗木熏制而成。此吃法既有誘人的清香,又保持原棗的鮮味,香甜適口。

外地落戶名吃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地名吃也落戶樂陵,如山西的牛肉餃子、刀削麵、單縣羊湯長官包子、保店驢肉四川的麻辣燙火鍋、黃橋燒餅、杭州五 香酥魚、商河老豆腐、新疆燒烤、北京烤鴨、天津大麻花、朝鮮冷麵等。

風土人情

(圖)棗粽子棗粽子

喜慶婚事

傳統喜慶 民間的傳統喜慶:一是“送喜”,即婦女生小孩後,親朋攜帶雞蛋等營養食品登門送喜慶賀。還有慶“十二”的習俗,即小孩生下12天,親朋登門送喜慶賀。二是慶“百歲”,嬰兒滿一周歲,其外祖 將嬰兒母子接去過生日,謂之走“百歲”和慶“百歲”。三是祝壽,老人到60歲後,每逢生日,其子女親朋帶酒肉和長壽糕等登門慶壽。

婚事 解入前,訂婚靠“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其方式是“通媒的結姻緣,男家投啟日通啟,女家回啟日允啟,男家納幣女家日聘禮”,講的是門當戶地,論的是身世田園,並多系早婚,男十一二歲即娶,女十六七歲即嫁,有的貧家之女不足10歲就去婆家當童養媳。迎親,男家備官轎各1乘,男乘官轎,伴隨鼓樂到女家迎娶,謂之大娶。只備花轎1乘,無鼓樂則謂小娶。婚禮,在院內天地堂前設香案、置香斗、插弓箭、系紅綢,新娘蒙頭服、蹈紅毯,拜天地後,方得入洞房行“合包禮”。二日拜家廟及翁姑與夫家尊長。三日拜同族與鄉里,謂之“拜三”。“女家送酒饌進舅姑,謂之送大飯”等等繁雜禮節。解放後,青年男女逐漸做到婚姻自主,在工作或學習中建立感情,經他人介紹,互相了解。訂婚形式,多數以互贈禮物,照訂婚像,男女互相走房認親,亦有沿用舊習的,謂之“過號”,藉以酬謝介紹人。結婚儀式改為騎馬騎驪,騎腳踏車。乘汽車結婚者漸多,也有的旅行結婚或舉行集體婚冖,還有的女娶男。喜事新辦的習俗,深受民眾稱讚。但也存有多要彩禮,設紅櫃收喜禮,大宴賓朋等不良風氣。

教育狀況

有一所丁塢鎮中學,建設有國小至高中階段的基礎教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