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闡提

一闡提

一闡提(梵icchantika、ecchantika,藏h!dod- chen)指永遠不得成佛的根機。系梵語梵icchanti ka(或梵ecchantika)的音譯,亦作一闡提迦、一闡提柯、一顛底迦,略稱闡提。或意譯為“斷善根”或“信不具”。《大乘入楞伽經》卷二也譯為多貪,並在〈集一切法品〉將‘希求者’(icchantika)與‘不希求者’(an-icchantika)相對使用。大悲闡提謂願度盡眾生之大悲心菩薩,此輩以眾生界無性有情不盡,成佛無期故,名為闡提,但因大智增上與不斷善根之力,終亦得成佛。

一闡提與善惡修為無關,凡不信佛不念佛、不願出離三界火宅者,皆為一闡提!
《佛說山海慧菩薩經》
阿彌陀佛覺諸大眾觀身經解脫品第一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受持是經。讀誦是經。正念是經。功德云何?佛告阿難。汝今善能發問。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解說。若人無善根,不得聞是經。若人無本善,不得聞是法。若是一闡提,眾不聞是語。清淨有戒者,今得聞是經。何以故?是經能度八難,及以地獄餓鬼阿修羅等。破戒五逆悉皆解脫。唯有一闡提【了悟子註:一闡提與善惡修為無關,凡不信佛不念佛、不願出離三界火宅者,皆為一闡提!末法時代比比皆是】。阿難白佛:世尊。往昔告舍利弗:一切眾生皆是吾子,無有彼此。云何不度一闡提人?佛告阿難。汝今諦聽。世間死屍活以不?阿難白佛:世間死屍若得活者,無有是處。佛語阿難。一闡提得道亦無是處。阿難白佛:世間死屍戒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還得活者,其事云何?佛告阿難。戒有死屍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還得活者,即是一逆二逆三逆四逆能至五逆。如是之人雖墮地獄即生悔心。緣是悔心善力,即出地獄。如是出者,亦如死屍七日活度。於七日不得活者,即是一闡提。何以故?一闡提人無善根故。是故不度。佛告阿難。汝向所問云何不度一闡提人。如我所說。其義如是。【註:讀經要善解經義,不可望文生義。所謂不度一闡提,非佛拋棄之,佛普度眾生,尚不棄五逆罪人,何況其他?蓋因一闡提人不信佛、不信因果,無出離心和慚愧心,故雖遇佛法而拒不接受,雖聞淨土而不求往生,自甘輪迴,佛能奈何?】
沒有出離心,就是一闡提!
一闡提(梵icchantika、ecchantika,藏h!dod-chen)指永遠不得成佛的根機。系梵語梵icchantika(或梵ecchantika)的音譯,亦作一闡提迦、一闡提柯、一顛底迦,略稱闡提。或意譯為“斷善根”或“信不具”。icchantika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執著於世間,貪著生死之境,則妨礙出離修道,故後轉為‘斷善根’、‘信不具’之意。西藏語(藏h!dod-chen),意為大欲或多欲之人,與《玄應音義》中所說的‘貪樂生死、不求出離故多貪’相當。《大乘入楞伽經》卷二也譯為多貪,並在〈集一切法品〉中將‘希求者’(icchantika)與‘不希求者’(an-icchantika)相對使用。
《大乘入楞伽經》將一闡提分為兩類,即斷善根闡提、菩薩(或大悲)闡提。前者謂不信或誹謗菩薩乘者,後者謂憐憫眾生流轉三有而發願不入涅盤者,此中,菩薩闡提知一切法本來涅盤,故決定不成佛;斷善根闡提則因如來威神力故,終將萌生善根而成佛,因之,非畢竟闡提。此外,《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說三種闡提,即斷善闡提、大悲闡提、無性闡提。①斷善闡提謂起邪見,焚燒一切善根的迷倒凡夫,此輩雖無成佛之期,但若逢佛威力,發菩提心仍可入涅盤。②大悲闡提謂願度盡眾生之大悲心菩薩,此輩以眾生界無性、有情不盡,成佛無期故,名為闡提,但因大智增上與不斷善根之力,終亦得成佛。③無性闡提謂缺本來解脫之因,畢竟不能成佛者,即指定性二乘。
如上所說,《楞伽經》等謂眾生有畢竟不成佛者,但《涅盤經》則謂一闡提輩也有佛性,以佛性不斷故,眾生皆得成佛。又,華嚴、天台等一乘家也認為一闡提終將成佛。如《華嚴五教章》卷下謂一闡提人雖無涅盤性,但實有清淨性,故謗法心若轉,永劫之後終將成佛;《天台傳佛心印記》亦說闡提因斷修善故稱斷善之人,但因不斷性善,故終能成佛。淨土家則認為一闡提依彌陀本願力故終得成佛。
 一闡提(Icchantika),為無成佛之性者,舊稱,一闡提。譯為不信,即不信佛法之義。《涅槃經》卷五曰:‘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卷五曰:‘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卷十九曰:‘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卷二十六曰:‘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闡提。’《涅槃經疏》卷十曰:‘古來云:闡提具含眾惡,不知的翻,唯河西翻為極欲,言極愛欲之邊,此即於總惡之內,取一事為翻。例如涅槃名含眾德,亦無的翻,而翻為滅度者,亦是總中取此一事為翻。’新稱,一闡底迦,譯曰樂欲,樂生死之義。見‘阿顛底迦’條。又作一顛迦。《楞嚴經》卷六曰:‘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長水之義疏曰:‘一顛迦,即斷善根者,’[《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一闡提系梵語梵icchantika(或梵ecchantika)的音譯,亦作一闡提迦、一闡提柯、一顛底迦,略稱闡提。或意譯為“斷善根”或“信不具”。icchantika一語原指有欲望的人;有欲望又執著於世榮,貪著生死之境,則妨礙出離修道,故後轉為“斷善根”、“信不具”之意。西藏語(藏h!dod-chen),意為大欲或多欲之人,與《玄應音義》中所說的“貪樂生死、不求出離故多貪”相當。《大乘入楞伽經》卷二也譯為多貪,並在《集一切法品》將“希求者”(icchantika)與“不希求者”(an-icchantika)相對使用。
【一闡提】--《三藏法數》
梵語一闡提,華言信不具。謂此人撥無因果,顛倒邪見,不信現在未來業報,不親善友知識,不聽諸佛所說教誡,當墮地獄,無有出期。如世重病,終難治也。
【一闡提不信障】--《三藏法數》
謂此人不信有因有果,毀謗大乘,是名一闡提不信障。
【一闡提】--《翻譯名義集》
《大般涅槃經.一切大眾所問品》,純陀問佛:一闡提者,其義云何?佛告純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麤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
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於佛正法,無護惜建立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若復說言:無佛、法、眾。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大般涅槃經.梵行品》云: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誡。如是之人,名一闡提。
《大般涅槃經.德王品》云:「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
《入楞伽經》曰:一闡提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慧!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說。舍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愍眾生作盡眾生界願者,是為菩薩。菩薩方便作願: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