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

一目十行

“一目十行”是一條成語,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據說梁代的簡文帝就是“讀 書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 請一個叫嚴傑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 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嚴傑當時 是住在阮元家裡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 過去了。“一目十行”是一條成語,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出自《梁書·簡文 帝紀》。

基本信息

解釋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閱讀的速度極快。 能在很快的時間內,閱讀完相關的內容。

出處

《梁書·簡文 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及《北齊書·河南康舒王孝瑜傳》:“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或宋·劉克莊《雜紀六言五首》:“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示例

一目十行一目十行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四那三官雙名景隆,字順卿,年方一十七歲,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讀書一目十行,舉筆即便成文。

反義詞

慢條斯理、老牛破車、蝸行牛步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

賈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林黛玉道:“什麼書?”賈寶玉見問,慌的藏之不迭,便說道:“不過是《中庸》《大學》。”林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兒給我瞧,好多著呢。”賈寶玉道:“好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別人去。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說,一面遞了過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辭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賈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林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賈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說到“欺負”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賈寶玉著了急,向前攔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裡,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說的林黛玉嗤的一聲笑了,揉著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這個調兒,還只管胡說。‘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鑞槍頭。’”賈寶玉聽了,笑道:“你這個呢?我也告訴去。”林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中國古典名著在《三國演義》第60回關於速讀的描寫就生動地反映了古代速讀高手張松典故:“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寫道:楊修向張松吹噓曹操的才華,命人從箱子裡拿出曹操的《孟德新書》,稱是曹操仿孫子13篇而作。張松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後大笑說:“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楊修不信。張松立刻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竟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說:“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後便命令扯碎其書燒掉。後人有詩稱讚張松說:“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百家並諸子,一覽更無餘。”其貌不揚的張松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的速讀本領已經讓恃才放曠的楊修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可足見其厲害。

辨析

和“走馬觀花”,都有“不求甚解”的意思。但一目十行偏重於“十行”而“不求甚解”;也有速度快的含義。

成語故事

《一》

南朝梁武帝蕭衍的三兒子蕭綱聰明過人,六歲時就能寫文章,而且語句流暢,辭采華美。父親稱 贊他說:“我這個兒子快趕上七步成詩的曹植啦!“

蕭綱非常喜歡讀書,而且看得極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蕭綱讀遍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學識十 分淵博。他尤其喜歡詩辭歌賦,下筆就能寫出一篇,而且寫得很精彩。他辦事也很乾練,十幾歲就能 獨立處理事務。後來蕭綱繼承了王位,做了梁簡文帝。

《二》

中國古典名著在《三國演義》第60回關於速讀的描寫就生動地反映了古代速讀高手張松典故:“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寫道:楊修向張松吹噓曹操的才華,命人從箱子裡拿出曹操的《孟德新書》,稱是曹操仿孫子13篇而作。張松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後大笑說:“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楊修不信。張松立刻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竟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說:“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後便命令扯碎其書燒掉。後人有詩稱讚張松說:“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百家並諸子,一覽更無餘。”其貌不揚的張松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的速讀本領已經讓恃才放曠的楊修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可足見其厲害。

《三》

據說梁代的簡文帝就是“讀書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 請一個叫嚴傑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嚴傑當時 是住在阮元家裡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過去了。

英譯

read [cover] ten lines at one glanc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