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補處

一生補處

一生補處菩薩於當下階位起,境界不退轉,功德不斷增長,直至成佛道。一生補處是針對大乘菩薩所講,不能按照聲聞法的隨順方便說去理解一生的含義。眾生平等,本來是佛,只是功德不一,業力不一,故有苦樂善惡諸報。色身非我無我所,緣聚緣散,何言生死?佛初出世,眾生心念染著重障,無法接受真實法義,故隨順而說六道生死。待眾生心念得淨,方才宣說十二因緣甚深法,道破輪迴生死真實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言:“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非我,人非人,天非天,畜生非畜生,餓鬼非餓鬼,地獄非地獄,生死非生死。了此真實,方能言“一生補處”。 舉一例,《大乘悲分陀利經》中說:“是菩薩施繒彩故,不久當得法王子位一生補處。”這說的是法王子住得一生補處。

基本信息

詳細介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里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相指以我之色身分別為我,人相指以色身為人身故分別為人,眾生相指以眾生色身分別為畜生地獄惡鬼天人,壽者相指以色身之聚散為生死。以上諸相,一者有則皆有,有此相者未入菩薩道。

色身的生滅其實是四大聚散而成的假象。如《眾許摩訶帝經》言:“若能了知色非生滅,即知受、想、行、識亦非生滅。善男子!色、受、想、行、識本非生滅,無去無來,若能如實了知本非生滅,無去無來,亦復不住非生非滅,無去無來。”

又如《眾許摩訶帝經》言:“諸苾芻!所有我、人、眾生、壽者等見,乃是凡夫愚人,若有是見當感其苦,若知苦生當求苦滅。諸苾芻!種種有為因果之法,乃從種寂而轉生故,我自知已,欲令眾生於生滅法亦同我知。諸苾芻!佛眼清淨過於天等,所有眾生好相、惡相,及生貴、賤、善願、惡願,隨眾生業我今一一如實了知,眾生身業具如是事,口業具如是事,意業具如是事。略說眾生邪見起於邪業,或於佛法而生毀謗,由斯業故命終之後,墮於惡趣備客群苦。諸苾芻!若有眾生於其身口作諸善業,具正見、正行、正業,而於佛法常欣讚譽,由斯善故命終之後生善逝天。諸苾芻!我有如是知見,非不能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布捺誐羅相、摩拏嚩迦相乃至主宰承事等相,或諸所作善惡因果,舍此蘊已復趣他蘊,如是等事亦無所有。我先已說,種種有為因果之法,從因發生從因得滅,所謂:因於無明,緣生於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生六入,六入緣生觸,觸緣生受,受緣生愛,愛緣生取,取緣生有,有緣生生,生緣生老死憂悲苦惱,以是因緣得一大苦蘊生。諸苾芻!若滅其因一切皆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則一大苦蘊滅。諸苾芻!集因滅故苦自然滅,若苦止息得涅盤樂”。

大略意思是說善惡因果生死輪迴與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併不矛盾。所謂生死輪迴是說“舍此蘊已復趣他蘊”,蘊即陰。一苦蘊由無明起,無明滅則苦蘊滅。無明就是自己不能發覺的念,每造作一善不善業便會產生業力,業力就是一種無明。當業力強到一定程度時,新的一輪生死便開始了。

所以大乘經典里的“一生”並非指色身的生滅(即聚散)。而是譬喻菩薩境界的退轉或是越升。比如《無量義經》里說:"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以蒙化功德故,男子女人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這裡的身指業報身,也就是生死輪迴的受生身。並非色身。也許這期間他的色身消失過很多次,但只要他的功德未減,業報身就不會變,在佛看來他就沒有死。

諸法本來不生,故而不滅。對於大菩薩與佛而言,無餘涅盤性同一切法性。言"死"者,喻當前階地之退轉。故“一生補處”,乃階地不退轉,功德不斷增長至成佛道之意。《無量壽經》所言:“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者。”乃生至淨土的菩薩乃至聲聞中多有境界不退轉至成佛道者之意。何以故,清淨故、於外塵不染故、得諸佛護佑故。

現益與當益

一生補處一生補處

日本淨土真宗認為就信心之利益而言,一生補處可分為現益與當益二途︰

(1)如為現益,則獲得信心的念佛行者,於現世立即住於一生補處位。

(2)如是還相回向的利他教化之位︰亦即念佛行者往生安樂淨土,快速超證滅度大果,同時住此位尊奉普賢之德,作化他之利益。

總之,彼土的一生補處有滅度與因果不二的關係。然而安樂淨土的阿彌陀如來,是盡未來際不入涅盤的報身佛,往生者雖不能補其佛處,但具有至十方佛土任何世界補佛處之德,所以稱為一生補處菩薩。

《佛學常見辭彙》

一生補處即是一生成佛,亦即“即身成佛”。在釋迦世尊一代時教中,唯《大方廣佛華嚴經》與《妙法蓮華經》,堪稱一生成佛之鴻篇巨製,體大思精。夫《妙法蓮華經》所論者是畢竟不退而終極成佛,《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論者是圓證不退而一生成佛。

妙法蓮華經闡釋

《妙法蓮華經》中所凸(tū)顯的是除了位、行、念三種不退以外的畢竟不退。蕅益大師於《要解·玄義》中云:“畢竟不退者,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sī)度脫。”此即所謂“一厲耳根,永為道種”,是畢竟不退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闡釋

而《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所闡釋的是:圓證不退而一生成佛。《要解》云:“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夫《妙法蓮華經》中有龍女一生成佛,《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善財一生成佛,蕅益大師何以獨贊(zàn)《大方廣佛華嚴經》耶?讀蕅益大師《法華會義》可知:龍女所證乃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位,初登念不退,此位菩薩可“百界作佛”,亦即是說可同時於一百個無佛世界中示現佛身,教化眾生。而《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善財所證乃圓教等覺位,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超越龍女四十個位次,且五十三參至普賢菩薩所時,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華藏世界海四十一位次之法身大士,一致進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因此蕅益大師偏贊(zàn)《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一生圓滿”,並曰:“《華嚴》所稟,卻在此經。”意謂《華嚴》所稟施(稟持授予)給眾生一生成佛之法門,是《華嚴》未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曰:“卻在此經”。此經即《佛說阿彌陀經》,本經所詮,正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登峰造極,歸宗結頂,終極成佛之法門,“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要解》),良以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知,非九法界自力所能知也,故疏此經者雖多,多多端寡要,辭(cí)繁義蝕(shí),未能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等覺菩薩所修之最終成佛之法門與淨土法門平等並論,是為欠憾,故蕅益大師感慨良多,曰:“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窺基大師《通贊疏》云:“華嚴及彌陀經是八宗收。”無隱大師謂《華嚴》即廣本《彌陀》,《彌陀》即略本《華嚴》,觀上二大師之言,則知看經不具圓頓眼,則孤負佛恩也,多矣!

又華藏世界海中,淨土無量無邊,而普賢、善財等必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圓滿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源頭肇起於《華嚴》,但以凡夫及二乘不能與會,莫由稟承,故於方等會上(方等者,《止觀·二》云:“方等者,或言廣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種方法,謂四門入清涼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亦即方者能契之行;等者所契之理),佛以無盡大悲,普為一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宣說《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令其悉於現世之中告別娑婆,求生淨土,直至圓滿佛果而後已。由此可知,《普賢行願品》是接引念不退之法身大士往生淨土,淨土三經是接引行不退、位不退、畢竟不退之凡聖往生淨土,接引方法雖異,往生淨土是一,祈慎思明辯,擇經而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