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超微針刀

一康超微針刀

超微針刀療法是運用刀口只有0.5cm的極小的刀鋒,切割人體勞損處的筋膜,或人體非固有的支持結構系統,直到肌肉、肌腱、皮神經、交感神經、運動神經的目的,使人體恢復到正常狀態的一種療法。人體的肌筋膜或人體非固有支持系統,一般位於淺層或皮下。針刀深度只有1cm或1.5cm。將這些肌肉或肌腱的附屬部分切斷,或部分切斷,並不影響其運動功能,對人體不會造成太多的傷害。另外,重要的神經,血管一般都位於人體較深部位。1―1.5cm的切割深度不會對其造成威脅,所以刀法是非常的安全,極大地保證了患者及醫生的安全。

基本信息

簡介

圓利針療法圓利針療法
超微針刀療法的誕生,首先要感謝我們微創術中一代又一代前輩的努力。正因為有了前輩們針刀療法的奠基,使我們從中吸取了針刀療法的精髓,是前輩的微創理論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法門。我們並不是因為有了超微針刀療法就可以否定其他針刀療法。比如說跟骨骨刺,我們一直沿用水針刀,超微針刀療法就沒辦法治療該病。而對頸椎病,椎間盤突出,超微針刀能做到立竿見影。針刀後遺感也很小。患者的接受程度遠遠地超過小針刀。當然這樣的病例也很多。各種刀法均有其獨到之處,不能簡單地說某某刀法不行或某某刀法好。只要把握得好,什麼刀法都是很好的。我們之所以還要努力,就是因為我們在某一刀法中運用得不好。只有自己不滿意自己的水平,才會有動力區創造我們認為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刀法。

《超微針刀療法》是運用刀口只有0.5cm的極小的刀鋒,切割人體勞損處的筋膜,或人體非固有的支持結構系統,直到肌肉、肌腱、皮神經、交感神經、運動神經的目的,使人體恢復到正常狀態的一種療法。人體的肌筋膜或人體非固有支持系統,一般位於淺層或皮下。針刀深度只有1cm或1.5cm。將這些肌肉或肌腱的附屬部分切斷,或部分切斷,並不影響其運動功能,對人體不會造成太多的傷害。另外,重要的神經,血管一般都位於人體較深部位。1―1.5cm的切割深度不會對其造成威脅,所以刀法是非常的安全,極大地保證了患者及醫生的安全。刀法中因為刀口小,治療時無需打麻藥。少了這一環節,也避免了因麻藥過敏或麻藥誤入血管造成病人死亡的風險。刀法起效的核心理論為改變軟組織中是力學平衡失調。通過人體的骨性槓桿作用或肌肉的力學傳導或牽引作用,將人體深層的病變提到淺層來治療。通過對人體表淺部位進行松解,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充分考慮人體的修復功能和自我調節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體的自我康復功能。

做手法的老師都知道,人體引起疼痛,是因為人體關節。發生了錯位或錯縫;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是因為軟組織的勞損;椎間盤突出是周圍的支持系統勞損或因為局部的臨近組織損傷痙攣牽拉所致。臨床上我們手法將其錯位或錯縫關節復位,將勞損的肌肉進行修復性的治療,對粘連的肌肉或肌腱進行松解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這一點我們無需懷疑。這是一種很直接的療法,行之有效。超微針刀療法不是將刀伸到肌肉或肌腱中去松解,而只是松解勞損肌肉附著點處的淺層肌筋膜,緩解肌肉附著點的張力,通過力學傳導作用達到緩解整條肌肉痙攣的目的,從而實現治療目的的方法。該療法具有痛苦小,風險小,操作簡單,真正做到了簡、便、效、廉的醫法宗旨,為軟組織損傷開闢了一條思路。這本書可能會引起同道的猜疑,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的門診量為每天100人次左右,這一技法是我大量的門診的總結。歡迎同道與我商榷。只有相互推敲,技術才會更加明朗。書中當然也會有一些不當之處,加之本人才疏學淺,願同道加以斧正。

我是一名針灸醫生,因為對傳統針灸技術治療疼痛症沒法與古書中記載的療效相比,經多年研究發明並著著了《圓利針療法》一書。該了書對軟組織損傷這一領域與古代針法相比(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掌握的水平相比)大大地提高了療效。這也是因為對自己的針法技術部滿意而作為。對針灸在治療疑難病症方面,對書中的針法,也有一些個人的見解。比如,中醫可以根據脈象中的浮沉遲數等脈象來開中藥,做到對症處理,二隻有真正地尊重脈象,依靠脈理的醫生所開的中藥才能準確地中的。換句話說,中藥的治療改變了異常的病理脈象,那么我們針灸是否也可以改變異常的脈象來達到治療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臨床中針灸技術就是按脈理的改變來調理機體的功能狀態,達到治療目的的。這一技術我將在不久的將來,整理出來,奉獻給大家。

形成

針刀醫學到現在已不再是一個新名詞,廣大醫家及患者都不會陌生。它是一個新醫學理論體系的代稱,它所涵蓋的內容很廣。包含閉合性外科手術的理論;古代針刺療法方面的理論;在骨傷方面,就包含了慢性軟組織損傷病理方面。它的出現,從理論上給醫生對慢性疼痛方面的理解開了一個視窗(當然慢性疼痛的機理至今也沒能完全地解開,至少針刀醫學提出粘連、或無菌性炎症的理論已被廣泛地套用於臨床,並且事實證明是合理的科學的)。對患者而言,將以往不治的疼痛變為可治,將不易治的疼痛變為易治,極大地提高了廣大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針刀醫學可以說是治療軟組織損傷這一疾病中療效最為突出的治療方法。

我也是認真地學習了針刀醫學,並將它運用到臨床,對臨床效果也是非常的好。隨著運用小針刀治療疾病日久,越來越害怕運用小針刀治病。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小針刀治療時需要打麻藥,怕患者對麻藥過敏,引起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也聽同道說因麻藥誤入血管導致死亡的病例。特別是治療頸椎病時,更是心存芥蒂。不用麻藥,患者因怕疼痛而接受程度就大打折扣;

第二,手術中畢竟是盲切,沒有外科手術的直觀,對神經血管的判斷很怕不精確(當然這些只是我個人的水平有限使然),害怕切壞了神經血管,造成醫療事故。往往在一些危險的部位下刀,就不如在其他淺表安全的部位下刀那樣放鬆,那樣坦然。給患者治療後心中多少有一些忐忑。對一些危險部位行小針刀治療後,一聽到患者的電話,心裡就發毛,工作壓力很大。

第三:患者在接受小針刀治療後,有的針刀後遺感很重,疼痛持續3―7天。還有的出現無力、疲勞感,有的持續到一個月。經常是頸椎小針刀治療,患者原來的主訴不適已基本消失,伴隨的是患者訴頸部無力,疲勞,感覺頭部很重,頭要經常找一個地方靠一下方可緩解。相信很多的針刀醫生也會有此感覺。

綜上所述,我認為小針刀需要改進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是刀口太大,切割時引起疼痛。這一點現在又不少廠家在生產刀口小的針刀,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二是刀法中進針的深度有些病太深,能否將深層的軟組織損傷疾病提到淺層來治療,通過相關的骨性槓桿平衡理論,可否治療深在的軟組織損傷?

三是刀法中切割的部位,有一些部位的刀法切割了人體固有的起主導作用,維持平衡的支持系統。因為這樣治療後患者會因支持系統的松解而感到疲勞無力。

以上這些是我最初發明超微針刀療法的一些心得和疑問。怎樣才能消除以上的一些弊端,怎樣讓自己很輕鬆地行醫?(相當多的醫生治療患者後不敢關手機,夜間只要有一個簡訊就會驚醒。這裡輕鬆行醫指的是治療完病人後心中有數,可以關掉手機,安心睡覺。讓自己輕鬆行醫,輕鬆執業。)於是我先用直徑為0.5cm的刀做微針刀治療。發現在做深層病變的治療時,因刀體太軟沒辦法進行小針刀中的搖動、轉向等調整針刀方向的方法,對淺層病變的小針刀刀法,則運用的比較好。於是我就這樣想,如果將深層的病變,通過一個什麼醫療理論在淺層做治療,那不極大地避免了風險,和患者的疼痛嗎?這種想法讓我很激動,於是我找了很多的軟組織損傷的書及各家刀法的書來看,並沒有發現可以直接沿用的理論,與同道交流時,大家都說用針刀的治癒率也只占臨床的40﹪左右,我也是這種效果。那60﹪的療效到哪裡去了呢?但有效率應該比40﹪要高得多,這其中除了手術醫生的個人水平有關係以外,其理論有沒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呢?軟組織損傷的患者,除了疼痛以外,還有功能障礙。我們除了從解決方面去診斷,去治療外,是否還可以從功能障礙的方向去診斷,去治療呢?我們都知道,人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其相對應肌肉收縮所引起,也就是說功能動作不能完成,這其中必然是其功能動作的肌肉發生了病變。這一下根據運動醫學原理不是將功能障礙動作的肌肉給確定下來了嗎?下一步是如何去治療這一引起功能障礙肌肉的方法了。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決定方法。診斷思路決定了治療手段。以上這種思路我已寫成了《圓利針療法》一書。圓利針只是一種粗大的針具,治療速度上已是大大地比毫針療效快了很多。一般要5―8次治療軟組織損傷,有的還要更長一些,這種療效是否還可以提高?於是結合針刀醫學的切割松解方法,用0.5cm的微型刀具試治,發現療效確有一大飛躍。但深層的肌肉病變始終沒法與圓利針療法相比(因為前面我們說過刀身太軟,沒辦法做出小針刀的剝離手法來)。我一直在想,只要理論正確,一定有一種方式的刀法可以勝任這一深在的軟組織損傷病的治療。(這裡說的勝任是進針刀只1cm左右,刀口只有0.5cm的超微針刀)。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逐漸從生活中得到感悟,提出了樸素的“槓桿理論”、“鏈條理論”、“弓弦理論”、“槓桿理論”,通過以上理論,基本完善了超微針刀淺層治療的目的,完全地避開了風險,達到了立竿見影的功效。而且超微針刀治療後患者並沒有什麼刀法後遺感,對工作、學習、生活沒有任何的影響。可以說這一療法的發現,讓我們的職業壓力減到零,不再擔心夜間的電話,可以關掉手機睡安穩覺了。該療法也極大地提高了我的門診效率和門診量(因為治療一個病人只要1―2分鐘)。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醫療水平,讓我真正地做到快樂行醫,安心生活。

靶點結構基礎

超微針刀療法主要切割的是肌筋膜,通過松解肌筋膜達到松解肌肉軟組織的目的。通過對軟組織附著的肌筋膜進行切割,使肌肉軟組織內壓減輕,肌肉痙攣也隨之解除。軟組織之間通過槓桿的調節作用,對遠處的痙攣的軟組織同時也得到了放鬆,有一種“一通百通、一松百松”的意義。

肌的形態和構造

肌具有收縮的特性,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肌肉收縮,以關節為樞,牽動骨骼產生運動,協調一致,這類肌肉稱骨骼肌。這種肌肉受意識控制,是容易引起勞損的肌肉,也是本書研究的主要對象。骨骼肌全身約600塊,占體重的40﹪左右,分布廣泛。每塊肌肉都有一定的形態構造,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受一定的神經支配,有其特定的功能動作。當其受損或受牽制時,會出現忐忑或功能障礙。超微針刀療法主要的診斷依據就是根據功能障礙的動作來分析確定受損的肌肉。只要解決了肌肉的功能狀態,使肌肉功能恢復正常,運動達到協調一致,那么也就達到了治療目的。

人體骨骼肌由紅肌和白肌兩種纖維組成。紅肌纖維收縮速度較慢,但持續時間長。白肌纖維收縮速度快,但持續時間短。兩種纖維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分布是不同的。肢體淺部白肌纖維較多,深部紅肌纖維較多。肌纖維的位置多變,主要取決於它們的作用。如速度型的肌肉的肌纖維是平行的、直接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力量型的肌纖維在某些角度看與其長軸成對角線。這種肌纖維看上去就象羽毛,或有時象從中間分開一條羽毛。另外根據肌肉的起點數目,可分為二頭肌、三頭肌、四頭肌。再如腹部的腹直肌,橫行走向的希望結締組織,將其分成幾個部分。每塊骨骼肌都是由中間的肌性部分肌腹和兩端的腱性部分肌腱構成。整塊肌的外面被結締組織的肌外膜包裹。當肌肉痙攣,肌肉內壓增高,肌肉腫脹時,則疼痛就產生。我們此時用超微針刀切開肌外膜,也可起到立即減張減壓的目的。肌外膜藉助肌腱附於骨上,肌腱不能收縮,十分堅韌,能抵抗強大的張力。長肌的肌腱多呈條索狀,而闊肌的肌腱呈膜狀,稱腱膜。肌的外膜和腱膜是超微針刀常用的減張、減壓的治療部位。

特點

1、刀口只有0.4mm,每個切割點最多切割3刀。

2、進針深度為1.0cm左右。

3、不用激素、不用麻藥。

4、以切割深淺筋膜為主。

5、療效立竿見影。

6、刀法以切斷為主,固有的筋膜韌帶不能切割。

部分治療方案

一、膝關節勞損超微針刀療法

1、症狀膝關節病主要表現為活動後膝關節前後、內外側的疼痛,在排除其它軟組織損傷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外,膝關節本身勞損均可在髕骨四周摸到細小的條索狀結節。

2、選點:根據解剖我們將髕骨看做一塊活動的籽骨,功能是協調膝關節運動的。如果髕骨的活動範圍被限制,則膝關節活動也將受限。膝關節病大多數是因髕骨的活動範圍受限所致。

3、治療:治療上只需要將髕骨四周的卡壓筋膜松解即可,則膝關節活動就正常。我們可以將髕骨四周看做一塊鐘錶。
(1):上樓疼痛松解:10點、11點、1點、2點位的筋膜。(2):下樓疼痛松解:4點、5點、7點、8點位的筋膜。(3):內側疼痛松解:2點、3點、4點位的筋膜。(4):外側疼痛松解:8點、9點、10點位的筋膜。4、療效:多數膝關節痛在進行超微針刀松解後,症狀可立即減輕或消失。5、膝關節滑囊炎不用此方法,我們另有辦法。

二、腰三橫突綜合症超微針刀療法
1、症狀:
腰3橫突綜合徵患者腰痛,在L3橫突尖部可捫及結節及壓痛。

2、選點:
在腰3橫突同側棘突旁尋找細小的結節或條索,如雙側發病,應在雙側棘突旁尋找結節或條索。

3、操作:
患者俯臥暴露治療部位,常規消毒,在患側棘突旁結節處將超微針刀垂直刺入,刀口與身體縱軸平行,然後呈扇形面切割2——3刀,以切斷結節為標準,進刀深度為1cm。用乾棉球按壓傷口1——2分鐘,隔3日進行1次。

4、療效:
在L3棘突旁用超微針刀切割後,當時即可檢查療效。一般L3橫突尖部的結節及壓痛可立刻緩解或消失,這一病例使用的是軟組織損傷四大理論中的槓桿理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