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記》

《二十四城記》

由賈樟柯導演的“為紀錄片”電影《二十四城記》將由萬科影視改編成電視劇,這也是賈樟柯的電影首次被改編成電視劇。賈樟柯鏡頭下的一切依然帶著他直面原始生活狀態的真誠和思考。儘管在這部半記錄半虛構的電影裡,一個個熟悉的明星標籤臉粉墨登場,使得影片看上去更像一個擺拍痕跡明顯的電視紀錄片。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二十四城記》 《二十四城記》

1958年,一家東北的工廠內遷西南。 大麗(呂麗萍),1958年從瀋陽來到成都,成為工廠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遙的遷徙帶給她難以釋的往事。
小花(陳冲),1978年從上海航校分配到廠里,外號 “標準件”,是工人心目中的美麗廠花。 娜娜(趙濤),1982年出生,在時尚城市和老廠之間行走,她說她是工人的女兒。
三代廠花的故事和五位講述者的真實經歷,演繹了一座國營工廠的斷代史。 他們的命運,在這座制造飛機的工廠中展開。
2008年,工廠再次遷移到新的工業園區,位於市中心的土地被房地產公司購買,新開發的樓盤取名“二十四城”。
往事成追憶,斗轉星移動。時代不斷向前,陌生又熟悉。對過去的建設和努力充滿敬意,對今天的城市化進程充滿理解。

 

演職員表 

演員表

  • 角色演員備註
    大麗呂麗萍----
    小花陳冲----
    娜娜趙濤----
    宋衛東陳建斌----
    何錫昆何錫昆----
    關鳳久關鳳久----
    侯麗君侯麗君----

職員表

▪ 出品人:任仲倫 周強 唐勇
▪ 導演:賈樟柯;韓傑(執行導演);魏星(工作片導演)
▪ 副導演(助理):周燕 陳銳(副導演);任曉韻(導演助理)
▪ 編劇:賈樟柯 翟永明
▪ 攝影:余力為 王昱(攝影指導);葛英晗 張碩 羅萌 張光宇 孫勇 王應(攝影助理)
▪ 剪輯:李海洋;張佳 陳培(剪輯助理);林旭冬 孔勁蕾(剪輯指導)
▪ 道具:李鵬凱 陳合永
▪ 美術設計:劉強(美術指導);陳榮超(副美術)
▪ 造型設計:程穎 談江
▪ 服裝設計:趙峂
▪ 燈光:郝峰(燈光指導);蔡學軍 徐磊 胡澤艷 張國強 謝東亞 康軍躍 尹希平 王留鋒 蔡軍濤 陳四陽(燈光助理)
▪ 錄音:任佳佳 李丹楓;張陽(錄音指導)
▪ 場記:閆菲
▪ 布景師:秦明石 朱衛平
▪ 監製:許朋樂 賈樟柯 王宏

其他職員

  • 職位
    姓名
    職位
    姓名
    總策劃汪天雲策劃張冬 馬寧 楊睿 朱炯
    作曲半野喜弘 林強掌機田荔 斯國義
    文學統籌管娜製作統籌林怡瑋 戴瑩瑩
    DI數字調色師鍾曉波錄音工程沈劍勤
    混音北京電影製片廠混錄鵬外聯製片楊帆 韓毅
    現場製片馬賀民製作統籌林怡瑋 田婧
    英文字幕湯尼 雷恩英文翻譯同文世紀翻譯服務
    宣傳總監戴瑩瑩媒體聯絡賈雯宇
    藝人聯絡吳則旻劇照木星 黃大智
    平面設計杜峰松設計(深圳)有限公司攝影器材先立電影器材公司
    技術顧問劉戈三後期技術北京電影學院數字電影研究所
    電子配光平凱磊視頻技術劉建勝
    製片主任張冬片中詩句《玻璃工廠》 歐陽江河
    協助拍攝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隨時間而來的智慧》 葉芝
    出品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紅樓夢·葬花詞》 曹雪芹
    北京西河星匯數字娛樂技術有限公司《潑了的牛奶》 葉芝
    華潤置地有限公司《本質》 萬夏
    發行上海東方影視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獨家網路支持新浪娛樂
    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幕後製作

《二十四城記》 《二十四城記》

從創作主題上,賈樟柯這部“劇情紀錄片”(或稱“偽紀錄片”)《二十四城記》比前一部故事長片《三峽好人》有著更迫切的表達欲望,有著對中國過去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革更強烈的講述責任感。影片在拍攝手法上,故意模糊“紀錄片”和“故事片”的界限,在《二十四城記》里,這兩種不同的電影表現手法是互相交織、互為支撐的。
近幾年,“劇情紀錄片”似乎成為一種新創作潮流,而且已經影響到了一些商業主流電影,比如過去以拍攝紀錄片和紀錄片風格故事片的導演Paul Greengrass,把凜冽的紀錄式視聽語言與好萊塢商業大製作電影結合,成功製作了《諜影重重》系列,直接影響了此後世界範圍內的間諜片和動作片的創作走向。而今年剛結束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影片《對話尼克森》 ,則是一部糅合了“假紀錄採訪”的紀錄式的劇情片。賈樟柯近兩年的多部作品《東》《無用》《三峽好人》《河上的愛情》,則一直在紀錄片、劇情片兩種創作方向上輾轉,直到《二十四城記》,賈樟柯從另一個方向上找到了新的電影表達方式,使之成為一部以職業演員表演為主、強化故事性的劇情紀錄片。
賈樟柯這部新片最值得尊敬之處在於它對中國歷史坦蕩直面的態度,他用電影的方式提醒著觀眾,中國過去計畫經濟體制下,曾經的工業化時期,一段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而且這種歷史變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對個人命運的改變,則是導演賈樟柯一直關注的創作主體。八個普通工人個人生活史講述的言談間,不經意地完成了對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歷史的關照,也完成了對“中國人”這個群體形象的刻畫。從這個角度,《二十四城記》比《三峽好人》更具野心,對當下社會對正在逝去的歷史的冷漠態度,也進行了飽含深情的批判。
《二十四城記》足以在2009年中國電影中占據獨樹一幟的地位,自《三峽好人》開始,賈樟柯電影中,導演個人的情感表達也越來越飽滿。比如全片情感釋放最高潮是開頭不久,一個90年代420廠下崗女工在公車上的深情回憶,這段非職業演員的真情流露足以撼動所有的鐵石心腸,這種強烈、不遮掩的情感表達是他以往作品中鮮見的。
影片略讓人遺憾之處在於對職業演員使用的相對不節制,由此直接削弱了影片場景紀錄部分和影片多處引用詩句所營造的“詩性”。同時,因為過多職業演員還很明顯地讓人感到全片製作的“倉促”感。當然,這些不足也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創作過程中導演的取捨和妥協,種種跡象表明,賈樟柯正在步入新的創作階段。
賈樟柯在創作上不斷創新的同時,在製作方面也在摸索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通過這樣一部劇情紀錄片,他不僅完成了對某房產集團的“廣告效應”,影片依然獲得海外電影節讚譽,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重要的是導演依然能自如地向觀眾傳遞信息,而且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從這個角度,賈樟柯足以令國內眾多為如何平衡創作和商業而抓破頭皮的商業電影製片人、導演自嘆弗如。

幕後花絮

《二十四城記》 《二十四城記》

紀錄片故事片相結合和《三峽好人》一樣,將採用紀錄片和故事片雙片同拍的結構。賈樟柯表示,在這部影片中他會在電影結構上搞搞新意思,採用《史記》的體裁,將電影分為本紀、列傳等幾個部分。
據賈樟柯介紹,從一年前起,他看到很多舊的廠房被拆遷,新樓盤拔地而起,就有構思希望能拍攝一個講述工廠和城市關係的影片。在尋找拍攝對象的過程中,他看到成都正在拆遷過程中的國營老工廠420廠,覺得符合自己的拍攝需要,從而確定了這部影片的拍攝地點和對象。據他介紹,影片將採取紀錄片和故事片相結合的方式,先拍攝一個長度約二三百分鐘的紀錄片《二十四城故事》,講述老工廠被拆遷和新樓盤將建成的全過程。同時,從蒐集的資料中提取一些元素來豐富故事片部分。故事片將圍繞一個國營老廠的三代廠花展開,通過60年代、80年代和現在三代廠花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反映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發展、生活環境改變給普通人帶來的影響和體驗。
劇本藉助女詩人獨特視角助陣賈樟柯以往的五部長片都是採取自編自導的方式,但《二十四城記》他邀請了成都女詩人翟永明聯合編劇。據他介紹:“她寫了很多詩歌和藝術評論,她的感情非常敏感。在她的詩裡面,女性主義的特徵是很明顯的。那我這個故事又是從三個女人的角度切入,因此我希望她一方面能夠補充我在女性視角上的缺失,令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強化成都這個地方的地域色彩。” 用三個數字形容的前期籌備 “一年的採訪,40萬字的採訪筆記,歷時一年的劇本創作”,昨日,賈樟柯用三個數字形容《二十四城記》的前期籌備工作。
賈樟柯一直想拍攝一部以工廠為背景、描寫產業工人生活的影片,為此他曾先後在太原鋼鐵廠、北京首鋼等地考察。去年年初當他偶然來到成都,看到即將拆遷的 420廠之後,感到這個城市的氣質和工廠的氛圍與他的構想非常吻合,拍攝一部《二十四城記》的想法油然而生。但賈樟柯表示,在他的生活履歷中,和工廠的交集很少,對於工人的生活並不熟悉,況且這部電影又離開了他熟悉的山西,來到他並不是很了解的蜀地成都,為此他決定展開長時間的實地採訪。
去年5月到12月,賈樟柯幾次來到成都進行實地採訪,當時由本報和劇組聯合發起的420廠記憶講述者的徵集還為《二十四城記》貢獻了不少精彩的素材。在此過程中,賈樟柯親自採訪了超過30位講述者,加上劇組蒐集的其他素材,最後整理成為長達40萬字的採訪筆記,這些紮實的素材為後來劇本的創作提供了很多靈感,賈樟柯也多次興奮地表示,這些人和這些故事讓他有了太多意外的驚喜。

電影手法

《二十四城記》三國海報曝光... 《二十四城記》三國海報曝光...

導演糅合現實與虛構並用語言講故事
賈樟柯是一個用本能去回應當下事件的電影人。這個38歲的導演不僅是同代中國電影導演中最傑出者,他還肩負起了察覺和見證這個迅速現代化卻逐漸記憶缺失的社會的責任。
賈樟柯最近的作品愈發被那些幾近超現實的真實世界的故事背景所主宰。 《世界》(2004)主要發生在現代北京的一個將世界各名勝複製其中的主題公園裡。贏得2006年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項的《三峽好人》 展現了一個在三峽水電站工程中將被淹沒的沿江小鎮的風貌。他的新作《二十四城記》在周六的坎城電影節上做了首映,影片重點講述了一個位於四川省會成都的國有工廠的搬遷過程。
“從2000年起,我一直想拍一部影片講述工人在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所受到的影響,”他說,當去年他獲知一個過去六十年一直生產飛機發動機的工廠將被一座名為二十四城的豪華高層樓盤取而代之時,他認為找到了最合意的題材。
可以看到,賈樟柯自由遊走在故事與紀錄片之間,常常模糊了兩者之間的差距。(他最近的非故事片包括關注一個中國畫家的《東》,以及探究製衣業的《無用》,涉及了工廠工人和高級時尚。)而在《二十四城記》中,他以一種比以往更為挑戰的方式將事實與虛構相結合。影片中出現的一些人是真的工人,另一些則是由知名演員扮演的角色,其中有陳冲(blog),她是出演過影片《末代皇帝》和電視劇《雙峰》的美籍華人,還有常跟賈樟柯一起工作的女星趙濤(blog)。
《二十四城記》顯示了賈樟柯一些慣用手法的改變。他的影片以靜止的長鏡頭著稱,而在此片中重點由看變為聽。作為一部主要起見證作用的影片,《二十四城記》被大量言語填充著——長而有理的獨白,既有真實的也有想像的,還有來自葉芝和中國詩詞的隨心引用。“電影在近些年來太過依賴動作,”賈樟柯說道,“而我認為最好表述這些複雜個人經歷的方式是用語言。”

賈樟柯的影片以最有力的方式最清晰的表現了巨觀力量是如何加諸在微觀層面——或者,確切地說,中國政府的政策變化是怎樣被個體感知。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從未對此做過比《二十四城記》中更詳盡的表述,影片將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和經濟歷史濃縮成幾個的生動的生活經歷。

影片評價

《二十四城記》 《二十四城記》

《二十四城記》和《三峽好人》的主題一脈相承,都是“變遷”。只不過《三峽好人》是劇烈的、短暫的,《二十四城記》是綿延數十年的,影響到兩代人以上的“變遷”。
這么一代人、一個廠的“變遷”主題,我是欣賞並感同身受的。我成長的農場環境與之十分相似,工人成群結隊下班的場景、廢棄的廠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成一體的生活方式,來自於工人對於過去工作的回憶,每每令人心有感觸。尤其是下崗女工侯麗君的講述,那么平常,卻絕對令人潸然淚下。這是他們那一代承受歷史面向生活所帶來的力量,是不是完全屬於賈樟柯作品的力量,我內心感到懷疑。當然,他能將之從大量題材中汲取出來,自然也是一種才能。
但是從職業演員開始扮演其中的人物,所表現出的選擇角度和談話,開始透露出賈樟柯的創作意圖時,這部《二十四城記》首先從內容上開始割裂,同時格局也滑向了賈樟柯個人的視角,失去了最初僅僅是這些人和這個廠題材本身具有的淳樸和力量。“刻意悲劇化”這些時代變遷里的個體,是賈樟柯的視角存在的問題。他是一個願意看著大時代的車輪無情碾過這些脆弱的個體,然後發出悲天憫人感嘆的創作者。而非換一個角度而言,這些人在時代的洪流里其實一直在付出他們的所有努力。即使微不足道,但那也許是大時代里指引我們前進最不會泯滅的力量。
職業演員的表演並非不好,只是一旦有非職業演員的對比,職業演員的假裝輕鬆就根本無法和非職業演員難以放下的緊張相提並論。也因此職業演員表演的段落,儘管也是驚心動魄的往事如煙而去,卻沒有一段能達到下崗女工那種來自自己生命體驗的能量。這種嘗試只能說是吸引了眼球,但效果失敗。
這樣一種表現方式,也使我想起了2007年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一樣是某種環境下的脆弱個體,一樣是追求樸實無華的效果,許鞍華作為一個創作者對自己題材內人物的理解和敬意,也許值得借鑑一下。所謂冷靜和客觀的角度,在《二十四城記》里其實是不存在的。賈樟柯從一開始就意有所指,他選擇那些故事那些人物,作為時代的受害者。如此矛盾的用意,使得賈樟柯的作品不能達到純粹的境界。

評價導演

《二十四城記》三國海報曝光... 賈樟柯

賈樟柯憑《24城記》獲華人創意先鋒大獎
2008年的中國電影可謂是賈樟柯年,在2008年坎城威尼斯電影節中,賈樟柯導演的影片《二十四城記》和監製的《蕩寇》成為這兩個影展唯一的華語片代表,在最重要的世界電影平台上發出了來自中國的聲音。
2008年年初,賈樟柯兩年前的舊作《三峽好人》繼續揚威國際,該片獲選日本最大報紙《朝日新聞》年度最佳外語片獎,法國《世界報》年度最佳影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專業電影雜誌《電影手冊》年度十大佳片第一名。當月,英國《衛報》還評選賈樟柯為“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評價他是“喚起公眾環境意識最突出的藝術家之一”。
3月初,賈樟柯出席了由羅馬國家美術館舉辦的中國電影展,在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的陪同下,於羅馬國家美術館發表約半小時的演講。著重談到了中國社會的快速變化和能夠適應這種變化的數字媒體之間的關係。

3月14日,第十屆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舉行盛大的致敬儀式,向賈樟柯授予傑出藝術成就獎。這是年僅38歲的賈樟柯馳騁國際影壇甫滿十年,於其電影生涯中獲得的第一個傑出藝術成就獎。
頒獎嘉賓法國著名導演卡恩稱:“從1998年的《小武》開始,世界觀眾因為賈樟柯的電影而開始了獨特的了解人性之旅,他目光和現實相交織的時候,總能有閃電般的發現,賈樟柯的電影清晰的描繪了人類近十年的遭遇。”
4月,賈樟柯執導的《二十四城記》成為代表華語地區的唯一影片入圍第61屆坎城電影節正式競賽單元。
5月汶川大地震發生,賈樟柯在坎城電影節《二十四城記》的發布會上,提議全劇組成員當場默哀一分鐘,讓世界媒體給與中國地震足夠關注。回國後,賈樟柯即刻啟動主題為“城市再生”的四城募捐放映活動,為災區募捐。
8月,賈樟柯公司西河星匯再創驚喜。由他監製、余力為執導的港產片《蕩寇》一枝獨秀,成為第65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唯一參賽影片;另一部由賈樟柯監製,唐曉白執導的港產片《完美生活》成為地平線單元驚喜電影;賈樟柯的短片《河上的愛情》也入圍大師展映單元,與眾多好萊塢大片中平起平坐。
10月,賈樟柯攜《二十四城記》與《河上的愛情》入圍第46屆紐約影展。同時選擇一個導演的兩部電影,對以選片苛刻著稱的紐約影展來說算是開了先例。
11月5日,賈樟柯獲得2008年華人創意先鋒大獎,這是對這位勤奮的電影工作者最合適的評價。

改版電視劇

2009年,電影《二十四城記》上映後創造了 賈樟柯 文藝電影的新高峰,首映一周即取得了160萬的票房佳績,讓整個藝術片市場找到了回暖的感覺。傳出訊息,《二十四城記》已改編成 電視劇 版,將於2010年八月底開機,投資方是 華誼兄弟萬科影視 。電視劇版根據片中 三代人物 的情感命運糾葛充分地展開和構建,力求在螢屏上真實地再現那段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三線歲月,用細膩溫暖的筆觸真實地挖掘廣大三線人的悲歡故事。
趙濤《二十四城記》劇照 趙濤《二十四城記》劇照

賈樟柯賣著作權 《二十四城記》拍電視劇要“增肥”
《二十四城記》是賈樟柯第三部在國內公映的電影,和 《世界》《三峽好人》 不同,被認為是賈樟柯最為靠近主流市場的轉型作品。不過賈樟柯承認,電影本身的篇幅有限,敘事空間狹窄,讓他的很多人文情懷無法在電影中更為深入地表達所以賈樟柯決定讓《二十四城記》通過電視劇形式的二度創作,彌補他在大銀幕上的缺憾。
據悉,電視劇版《二十四城記》已經進入了籌備階段,將於2010年8月底正式開機。將由萬科影視聯手華誼兄弟葛衛東工作室共同打造。電視劇將以西南三線工廠的大環境為背景,以1965年至2000年三代“廠花”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糾葛為主線,真實展示了一段三線工廠的歷史變遷,譜寫了壯美的時代讚歌。據悉,賈樟柯一直非常關注該劇的改編進程,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給予指導和交流,他希望電視劇版《二十四城記》能夠更為貼近百姓的生活,完成電影中不能完成的“俗”。
電視劇版《二十四城記》由中國傳媒大學副院長周涌擔綱編劇,此次是他與華誼兄弟葛衛東工作室繼《我的孩子我的家》之後的第二次合作。“ 《我的孩子我的家》 我們雙方有非常好的合作經歷,而且這部戲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反映,所以就有了這第二次合作。”作為國內資深的一線編劇,周涌真誠地表示“三線建設”這個詞很少出現在大眾媒體上,但“三線建設”卻影響著數千萬中國人的命運,祖國西南的經濟發展和城市變革,甚至影響到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電視劇版將主要的目光聚集在了三代“廠花”的成長、情感糾葛和家庭生活上。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的信仰困惑和掙扎,對時代和人性充滿了反思和探尋。《二十四城記》電影採用的是半故事半紀錄的手法,電視劇則完全不同,故事和人物都更為具像。在創作過程中,編劇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文獻,走訪了諸多現實中的三線工人,更為戲劇化地展現真實的三線生活,讓整個電視劇呈現出更為鮮活的時代風格。
呂麗萍《二十四城記》劇照 呂麗萍《二十四城記》劇照

據悉,電視劇版和電影版會有著“質”的不同,不是簡單的“增肥”,而是讓這段歷史長河中的人物更真實,故事更生動,這都是電影不能呈現的。
電視劇版更主流,金雞最佳導演處女作得主李大為正式接棒
音樂出色,鏡頭樸素是電影《二十四城記》被很多人稱道的地方。電視劇版則邀請到擅長用優美的鏡頭語言展示情感的導演李大為。 李大為 憑藉電影 《走著瞧》 斬獲 金雞 最佳導演處女作獎,曾執導的 《金粉世家》 也是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佳作!《二十四城記》也將成為李大為用唯美的手法拍攝厚重背景的新嘗試。李大為表示,紮實的人物性格和豐滿的故事情節讓人深受感動,他感嘆這實在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好戲。他強調:《二十四城記》由於電影在前,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是紀錄片大特寫式的文藝氣質。但電視劇版絕對是一部主流劇集,玩的不是藝術,有很強的故事衝突和複雜的人物關係、人物命運。劇中的“三代廠花”的演員人選也在考慮賈導的意見,可能會延用電影中的 呂麗萍陳冲趙濤

音樂原聲

  • 曲目
    作詞
    作曲
    演唱
    《未來在哪裡》林強林強林強
    《再創輝煌》成發集團成發集團
    《歌唱祖國》王莘王莘
    《今夜無眠》朱海孟衛東
    《我衷心感謝你》都倉俊一
    《淺醉一生》唐書琛盧冠廷葉倩文
    《妹妹找哥淚花流》凱傳王酩李谷一
    《外面的世界》齊秦齊秦齊秦

獲獎記錄

時間

具體獎項
獲獎主體
備註
2008年第6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賈樟柯提名[6] 
2009年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王昱、余力為提名
最佳原創音樂半野喜弘、林強
2010年第10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配角陳冲提名[7]

 

發行信息

地區
時間
地區
時間
法國(坎城電影節)2008年5月17日中國 (限制上映)2008年6月3日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2008年9月7日美國(紐約電影節)2008年9月27日
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2008年10月16日阿根廷(馬德普拉塔電影節)2008年11月9日
義大利(都靈電影節)2008年11月27日荷蘭(鹿特丹電影節)2009年1月22日
英國(格拉斯哥電影節)2009年1月29日中國2009年2月13日
法國 2009年3月6日 比利時2009年3月18日
日本2009年3月25日荷蘭2009年4月18日

賈樟柯作品集合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當今亞洲最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