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漫遊太空》

《2001漫遊太空》

《2001:太空漫遊》是庫布里克公認的巔峰之作,並且是電影史上最發人深思的影片之一,全片探討課文明,人類,以及宇宙的終極真理。

基本信息

影片概覽

中文名:2001太空漫遊
外文名:2001:ASpaceOdyssey,TwoThousandandOne:ASpaceOdyssey
製片地區:英國美國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主演:丹尼·瑞查特威廉·西維斯特加里洛克伍德
類型:科幻,冒險
片長:149分鐘
上映時間:1968年4月
語言:英語,俄語
色彩:彩色

內容梗概 

4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大猩猩在非洲草原上生活,他們一開始並不知道死屍的骨頭可以用來當工具,甚至當武器,但某一天不知哪兒來的一塊長方形黑色巨石給了他們啟發。於是,人類往前進化了關鍵的一步。2000年,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相同的一塊黑石,這塊石頭還向木星發出強烈的信號。美國政府於是派出一艘宇航船前往探個究竟,船上有兩名太空人,3名被置身於冬眠狀態的科學家,還有一台名叫哈爾的超級電腦。哈爾裝有人類的感情,同時他是惟一掌握這次行動真實意圖的一個。但在半途中,太空人懷疑哈爾出差錯,他們打算關掉哈爾的部分功能。不料哈爾會看嘴形,事先了解了他們的想法。於是他乘其不備,殺死了沉睡的科學家和其中一名太空人。剩下的太空人大衛跟哈爾展開殊死搏鬥,終於制服了哈爾。他只身前往木星,並在那裡見到了另一塊黑石。影片結尾處頗為神秘,出現了巴洛克式的古典室內景,大衛在迅速衰老,他的臥室里又出現了黑石。最後一個鏡頭是一個嬰兒在太空中。整個影片分為四個部分。

影片截圖影片截圖

簡評

本片曾獲得5項奧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導演提名。但導演斯坦利·庫伯力克的命運似乎總是如此,獲得無數提名但永遠也拿不到一個奧斯卡的大獎。該片在科幻片領域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一部影片都無法代替的,你看過該片後就明白為什麼後來的科幻片裡的飛船會是那樣,為什麼外星的表面總是砂石遍地。該片絕對不是一部純粹意義的科幻片,它帶給我們的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深層次思考,告訴我們的是人類永恆的絕望,正因為有這樣深邃的思想意義,也使得這部科幻片不像日後的《星球大戰》那樣廣受歡迎。但是,它絕對是一個里程碑。

庫布里克出生於紐約,13歲時從父親那裡得到一件禮物,是一台照相機,從此培養了對攝影的濃烈興趣。他是地道的美國人,但其藝術靈性更偏於歐洲,後半輩子一直住在倫敦,並因害怕乘坐飛機,很少出門旅行。從1957年的《光榮之路》開始,他便開始為好萊塢拍片,並以進度慢、膠片損耗高著稱,他拍攝的膠片中不到百分之一能最終用上,比行規高出十至二十倍,但其作品幾乎每部都堪稱傑作。他留下的詳細資訊促成了《人工智慧》,由史匹柏最後完成。庫布里克屬於“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人,嘗試了完全不同的類型和風格。但他的作品有一些共性,如節奏較慢,構圖講究,每個細節都精雕細琢。庫布里克作品的一個共同主題是人的非人化。他自己喜歡過隱居的生活。

庫布里克以慢工出細活著稱。他成名後所拍片子不多,但每部都稱得上傑作。他一共拍了兩部科幻片,但這兩部均高居多數人的科幻十大排行榜。《2001太空遨遊》耗時4年,華納公司的主管忍無可忍,打電報問庫布里克“這‘2001’到底是片名還是這部影片的發行日期?”影片於1968年4月上映,招來一片非議。影評界的“慈禧太后”寶琳·凱爾稱它為“里程碑式的缺乏想像力的影片”;阿西莫夫憤然抗議該片違背了他的第一定律,即機器人不會對人帶來傷害;當紅小生洛克·哈德遜從首映禮上憤然退場:“誰能告訴我這片子究竟講什麼玩意?”面對電影內行的不解和不屑,一位17歲的中學生脫口而出:“這是讓你體驗的,不是讓你理解的。”庫布里克終於在最不“懂事”的人群中找到了知音。

《2001太空遨遊》像是一座金字塔,宏偉、神秘,甚至乏味、不知所云,它違反了幾乎所有電影學院奉為神聖的原理,傳統的劇情、人物、台詞等要素在這裡變得無足輕重,而特效、畫面和音樂占了主導地位。著名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同名小說作者)說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只能證明我們失敗了。”

2001年已經過去,那么,影片中描寫的現象究竟發生了沒有?星際間的旅遊、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殺人的電腦……這些都沒有變成現實,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影片的價值。我們現在觀賞該片,一定會注意到哪些構想超前了,哪些落後了,但我們更會為它的不朽而感到震撼。這部當年被巴黎《快報》稱為“開創未來電影新紀元”的作品,不是科技發展的“天氣預報”,而是一個寓言,一種有關人的進化、人性及宇宙的沉思和遐想。

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開場,配畫面的音樂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最具象的電影藝術跟最抽象的音樂及哲學如此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撼動著感官和心智。該片的情節圍繞著一塊神秘的黑石,它出現在遠古的非洲,教會人類怎樣拿骨頭當工具;出現在2000年的月球,引導人類前往木星探險;最終,它也出現在木星周圍。庫布里克用大量視覺和聽覺形象,暗示著人類的演變,如第一樂章(跟古典交響樂一樣,全片共分四個樂章)轉到第二樂章,大猩猩將當作工具和武器的骨頭拋向天空,骨頭在天空翻轉,慢鏡頭迭化成行駛中的宇航船。這個影史上最令人瞠目結舌、時間跨度最大的銜接極具象徵意義,因為後來機器人哈爾就把宇航船當作殺人工具。

影片中還有大量交配和生殖的暗喻,從開始時宇航船的停泊,到最終太空嬰兒的誕生……影片的人物不多,且缺乏鮮明特徵,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庫布里克設定了一個沒有形體、只有固定拍攝“眼”的機器人哈爾,這個完全用聲音來塑造的角色不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許多專家更認為它是所有庫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哈爾代表著人類創造機器後可能造成的惡果,即機器成為人的競爭對手。這一主題在斯匹爾伯格的《人工智慧》中有更深入的探討,但本片中這種敵對更有原始衝擊力。影片從宗教角度也自成體系,由人類的起源、墮落和贖罪等部分組成,而外星人(通過黑石)扮演著上帝的角色。

庫布里克戲稱道,米高梅公司稀里糊塗投資了一部宗教片;而影片放映過程中出過一件奇特的事:一個年輕人不由自主沖向銀幕,一頭撞到銀幕上的黑石畫面,嘴裡大喊著:“這就是上帝!”有人認為,影片表現了一種人類無法超越自己的悲觀論調,人類必須依靠更高級的天外之物,才能取得進步和進化。克拉克則反駁道:很多人不喜歡這部作品,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可憎的一面,但那些都基於現實。1971年上映的《發條橘子》,其科幻成分比《2001太空遨遊》要淡得多,它的故事發生在大約10年後,而且沒有牽涉到外星人、機器人等題材元素,因此,它的科幻色彩從表面上只體現在未來派虛無主義的布景。但《發條橘子》的故事仍有一定的科幻性,比如通過手術“改造”或“糾正”人的某種心理傾向,如同醫治身體疾病,這在很多社會屬於既被期盼、又遭痛斥的科技嘗試,如前些年我國用這種方式“治療”同性戀,引起廣泛關注。《發條橘子》是一部極度渲染不道德行為的道德劇。主角是一個英國的年輕人亞力克斯,他有兩項嗜好,施暴(包括強姦)和聽貝多芬。片名中的“發條”是指“機械”、“人為”,而“橘子”(orange)脫胎自“黑猩猩”(orang-utan)一詞,當然影片中也通過橙色的背景,加以呼應。影片從一家充斥受虐形象的牛奶吧啟幕,接著,亞力克斯跟他的狐朋狗友痛打無家可歸的叫花子、強姦民女、破門而入、乾盡壞事。他們的行為是極端非理性的,但表現的暴力卻並非寫實,而有一種誇張的、舞蹈般的美,讓觀眾既感到噁心,又目不轉睛。更絕妙的是,庫布里克為他們喪盡天良的暴力配上了最優美的古典音樂和傳統歌曲(如《雨中曲》),而且協調到宛如芭蕾舞配樂。亞力克斯入獄兩年後,接受衝擊治療,對他原先的兩大嗜好產生條件反射的厭惡。這種“治療”究竟能否把一個壞人變成好人?庫布里克透過一個片中角色的話,表達了他的觀點:“善良來自內心,是人的自由選擇。當一個人不能自由選擇時,他不再是一個人。”於是亞力克斯重新踏上社會時,已經是一個被剝奪了自由意志的“發條橘子”,既消除了惡習,也泯滅了個性和人性。有趣的是,影片中的未來政府是一個介於專制和民主的怪胎,它一方面主張治癒刑事犯,把監獄騰出來關政治犯,另一方面它害怕競選中失利,而且媒體也仍保持著獨立性。這可能是編導從激進派的角度對保守黨當政的畏懼。《發條橘子》宛如片中的音樂,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烘托起暴力和罪惡這個令人不寒而慄的現象。它提出了許多難以回答的問題:文明社會究竟能不能消除暴力?如果政府能夠剝奪一個人的自由意志,但這種行為治療法的確能夠為公眾帶來好處,這到底是得不償失還是值得採納?如果我們失去了選擇善與惡的權利,我們將改善整個社會抑或使之惡化?

比較這兩部科幻片,《2001太空遨遊》的科學成分較濃,《發條橘子》更像政治幻想片(如《1984》),但兩部作品真正的價值均在於其哲理命題,在於庫布里克對人類命運的關注以及他那無與倫比的藝術創新。

一句話評論

《2001太空漫遊》已經超越了科幻片的範疇。——《阿波羅導報》

即使在30多年後的今天,本片依然保持著華麗的藝術成就。——《華盛頓郵報》

影片通過畫面和音樂打造效果,它是深邃的,雖然不能迎合我們,卻可以激勵我們。——《芝加哥太陽時報》

幕後製作

從猿人到太空人,本片無所不包,它像是一座金字塔,宏偉、神秘,甚至乏味,它違反了電影學院奉為圭臬的幾乎所有神聖原理,傳統的劇情、人物、台詞等要素在這裡變得無足輕重,而特效、畫面和音樂占了主導地位。2001年已經過去,星際間的旅行、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殺人的電腦均未變成現實。但它作為一個寓言,一種有關人的進化、人性及宇宙的沉思和遐想,依然震撼人心。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開場,配畫面的音樂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庫布里克用大量視覺和聽覺形象,暗示著人類的演變。影片從宗教角度也自成體系,由人類的起源、墮落和贖罪等部分組成,而外星人(通過黑石)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影片的人物不多,缺乏鮮明特徵,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一個沒有形體、只有固定拍攝“眼”的機器人哈爾,一個完全用聲音來塑造的角色,不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一些專家認為它也是所有庫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1984年推出的續集《2010》並非庫布里克所拍,但仍改編自亞瑟·克拉克的原作。它相當程度上解釋了《2001》中的劇情,作為解密性質的作品頗有價值。

花絮

奈傑爾·達文波特(NigelDavenport)和馬丁·鮑爾薩姆(MartinBalsam)都曾為片中電腦哈爾配音。當時達文波特已經趕到片場,在鏡頭外念出哈爾的台詞,但導演庫布里克認為達文波特的英語口音不佳,幾周后便解僱了他。一位助理導演曾想兼任此職,但倫敦口音過重。後來,鮑爾薩姆在紐約錄製了哈爾的對白,但庫布里克仍不滿意,最終,道格拉斯·瑞恩(DouglasRain)在影片後期製作期間重新錄製了哈爾的所有台詞。 

在庫布里克最初接觸科幻作家亞瑟·C·克拉克(ArthurC.Clarke)時,克拉克曾建議改編自己於1948年完成的短篇小說《哨兵》,最終,影片中只有在月球上的橋段是源自這部小說。·庫布里克最初計畫請亞力克斯·諾斯(AlexNorth)負責為本片配樂。但在影片拍攝期間,為了培養表演情緒,庫布里克在片場放起了古典音樂,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即,庫布里克決定將古典音樂作為影片配樂。

為了加快影片情節發展的節奏,在紐約首映之後,庫布里克剪掉了19分鐘畫面。·

在片頭場景中,除了兩隻小猩猩之外,所有的猿都是由演員扮演。·

雖然影片上映時是寬銀幕立體電影,但影片並非是由三部攝影機攝製而成,而是用一台裝有70毫米膠片和變形鏡頭的攝影機拍攝完成的。

為了拍攝月球表面的場景,庫布里克使用了數噸沙子,這些沙子都經過清洗和染色。

當時美國人工智慧的領軍人物馬文·明斯克(MarvinMinsky)曾任本片顧問,在片場時差點被墜落的扳手砸死。

片中電腦哈爾在關機時唱的歌出自IBM7094,當時是1961年,是第一首由電腦唱出的歌。

在小說中,電腦哈爾的年齡只有4歲,在片中卻有9歲。

電腦哈爾(HAL)影射的是國際商用機器人公司IBM,HAL三個字母在英語字母表中的下一個字母分別是I、B、M。在電影中的哈爾的十年生日時,現實中的IBM公司還專門舉辦了一個紀念會。

洛克·赫德森在看過本片首映後,走出門口說道:“誰願意告訴我這部電影是關於什麼的?”

編劇亞瑟·C·克拉克曾說道:“如果你能理解2001的全部,那我們就失敗了,我們要提出的問題超出我們的想像。”

在將影片賣給英國電視台時,庫布里克要求影片以“信箱”格式播放,即在畫面的上下方都有黑色區域。但BBC電視台抱怨說在外太空的畫面中黑色區域容易與畫面混淆,在首次播出時,電視台在黑色區域中添加了假星星,庫布里克得知後強烈反對,於是電視台再沒敢繼續。 

庫布里克的女兒在片中扮演了弗洛伊德博士的女兒。 

影片名片中出現“2001”是因為2001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1999年,亞瑟·C·克拉克曾召開新聞發布會,他稱自己因太多人認為2000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而感到不安和沮喪。

劇本的最初版本只用了58天便創造完成。

片中大概有88分鐘沒有對白。

在《娛樂周刊》評選的“影史百部佳片”榜單中,本片名列第26位。

為了紀念小說和本片,美國航天航空管理局將一艘火星探測太空船命名為“2001火星漫遊”號。

在影片剛剛開始的一段鏡頭中,地上死去的斑馬是在一匹死馬身上畫上斑紋偽造成的。

為了讓電腦哈爾說話的語調悠閒舒緩,給它配音的道格拉斯·瑞恩在錄音棚中也徹底放鬆,將光著的雙腳放在了枕頭上。

全片只有205個鏡頭是特效鏡頭。

影片截圖影片截圖

原著

《2001:太空漫遊》

作者:阿瑟 克拉克

這部小說沒有主人公,故事講了三分之一後,兩名太空人出場,其中一人一直持續地活動到故事的結束。在作品中有一名貫穿始終的主線,那就是所謂的人類繁衍和創造的文明。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月面發現了磁異常現象,為了調查這種現象,弗洛伊德博士急忙奔向月球。博士一行,在自黎明時到達現場。在一瞬間開始吸收太陽光線的T·M·A-1產生銳利的能量輻射。第二部是2001年,太空人鮑曼和普爾乘坐勘察者1號,飛向土星。飛船穿過小行星帶,通過木星表面,再奔向遠方。第三部,航行計畫不能按原來的預想進行。電子計算機卡爾想要隱藏計畫的真正目的。獨自承擔人類的責任,進行一系列的破壞活動。後來普爾和三個冬眠者死去,僅剩下鮑曼一人。第四部,鮑曼終於來到了土衛八亞佩特星球上,在亞佩特的表面聳立著星星之門。在接近星星之門的瞬間,那裡就變成了通向宇宙彼方的走廊。在遙遠的古代,促使人猿進化的高級生物,現在正把人類引向某處。

本小說還有三部後續作品,分別是《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儘管《2001》是西尼拉瑪系統寬銀幕電影,但它並非通過三部攝像機拍攝而成的。其實,它只是用一架70毫米的攝像機拍攝,並利用一個特殊的變形濾鏡把影象加寬的。電影共耗資一千零五十萬美圓,總長139分鐘(首次公映時的片長為158分鐘,後來庫布里克為了加快電影的節奏,在紐約首映後減去了19分鐘的影片)。這筆製作費在當時是驚人的,但即使耗資如此巨大,電影還是贏利不少,取得了兩千一百萬的票房收入。庫布里克憑著這部影片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劇本、最佳藝術指導的提名,和最佳視覺效果的獎項。

《2001》是人類對未來的一種倒數,是人類命運的圖騰,是人們對茫茫未知的探索。它成功地表現了人類與機器之間永恆地依賴和爭鬥,而音樂和動作的完美結合,更是讓人讚嘆不已。《2001》可以算得上是庫布里克的經典大作之一,它吸引著、激勵著、啟發著整整一代人的思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