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潭龍》

《黑潭龍》作者白居易,是唐朝的一部詩詞。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黑潭龍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白居易 

【文學體裁】樂府詩、雜言詩

作品原文

黑潭龍-疾貪吏也

黑潭水深黑如墨,

傳有神龍人不識。

潭上駕屋官立祠,

龍不能神人神之。

豐凶水旱與疾疫,

鄉里皆言龍所為。

家家養豚漉清酒,

朝祈暮賽依巫口。

神之來兮風飄飄,

紙錢動兮錦傘搖。

神之去兮風亦靜,

香火滅兮杯盆冷。

肉堆潭岸石,

酒潑廟前草。

不知龍神享幾多,

林鼠山狐長醉飽。

狐何幸?

何辜

年年殺豚將餵狐。

狐假龍神食豚盡,

九重泉底龍知無?

作品賞析

《黑潭龍》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之一,題後有類似副標題的作者自注“疾貪吏也”四字,以揭示這首詩的主題。

《黑潭龍》是一首諷刺性極強的新樂府詩。詩中對“貪吏”、“龍神”、巫婆及當時社會的迷信和愚昧,進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諷刺。

開頭四句寫出禍害的根源:“龍不能神人神之。”“傳有”二字極妙,說明黑龍潭中有神龍只是一種謠傳,誰也沒有見過。而貪吏故弄玄虛使之神龍化,用以欺騙人民,搜刮民財,在潭上造房立祠的理由,正是這個從來就不存在的“神龍”,讓人民受害而不自覺,這就是愚昧無知造成的。

正因為人們把“龍”當成能呼風喚雨、左右一切的神,所以“災凶水旱與疾疫”,“鄉里皆言龍所為”。這裡詩人又用了“皆言”二字,似平淡,實為深邃。由“傳有”到“皆言”,沒有根據,人云亦云,可見當時人之愚昧和貪吏的狡黠。

“龍”可以給人降災,為了不使災禍加在自己頭上,人們就竟相向“龍”討好:“家家養豚(小豬)漉(濾)清酒,朝析暮賽(酬謝神龍)依巫口。”這兩句詩中含有鮮明的對比:一是勞動人民的愚昧、樸實,一是巫婆的奸邪可恥。“依巫口”三字又是妙語,樸實諄厚的勞動人民被狡猾的妖巫花言巧語所欺騙,並且一騙幾千年,也真是太可悲的事。

為了揭露這種騙局,詩人用主要篇幅對祭神的情景和結局進行了生動地描述:“神之來兮風飄飄,紙錢動兮錦傘搖。神之去兮風亦靜,香火滅兮杯盤冷。肉堆潭岸石,酒潑廟前草。不知龍神享幾多,林鼠山狐長醉飽。”這真是對欺騙和愚弄人民的所謂“朝祈暮賽”的極大諷刺。它實際上只是一場勞民傷財的令人作嘔的鬧劇。人民花了血汗錢,結果什麼也得不到。只是好了林中的老鼠和山裡的狐狸,它們可以“長醉飽”,盡情地享用凝聚著人民血汗的美味佳肴。在饑饉遍地、餓俘載道的年代,逼迫人民出錢捐資,祭神修廟,這就是貪吏的罪惡。寫到這裡,詩人已經怒不可遏,最後,便在詩的結尾處向欺騙人民的貪吏、巫婆、神龍,甚至封建最高統治者發出嚴厲的責問:“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殺豚將餵狐!狐假龍神食豚盡,九重泉底龍知無?”這種質問是非常有力的,那些假借“龍神”而得到“長醉飽”的狐、鼠,靠人民血汗養肥了自己的“貪吏”、巫婆,甚至包括“神龍”和天子在內,都將在這質問面前無地自容。

樂府詩象寓言故事一樣,都有諷諭世事的作用。《黑潭龍》這首詩的諷諭作用也非常明顯。詩中的“神龍”、豚彘、“林鼠山狐”,都似有所指。它們究竟指代什麼,明眼人一看便會清楚。作者在《新樂府》序言中說;“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作者自己的言語,大概更能證實這一點。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漢族,河南新鄭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不僅在中國,在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他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