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流浪漢》

《鸚鵡流浪漢》

《鸚鵡流浪漢》本書是由著名作家張抗抗所著的一本散文書籍。作者張抗抗,當代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市一中,1969年中學畢業後到黑龍江國營農場勞動八年。

基本信息

書籍介紹

張抗抗張抗抗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夜。室內的暖氣燒得很熱,我開了陽台的門透氣。過了一會兒,我想去把門關上。就在我把門往回帶的那會兒,我的手碰到了一個軟沓沓的東西,把我嚇了一大跳。那東西黑乎乎涼颼颼的,就蹲在外面的窗台上,不停地顫抖。看仔細了,卻是一隻小鳥,好像是凍僵了的樣子。牡壯膽伸出手一把抓住它,它溫順乖巧地絕無反抗之意。

用掌托著,舉在燈下,才看清是一隻綠頸黃翅的虎皮鸚鵡,身子小小的,半死不活地耷拉著腦袋,微微有一絲氣息。兩隻腳爪,一個只剩下兩枚腳趾,另一個,一枚爪子也沒有,只留一坨光禿禿的腳掌,立在桌上,站都站不穩。
不知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在這樣一個北風呼嘯的黑夜裡,它必是已經精疲力竭了,為著尋找一個溫暖的棲息地。它居然能在黑暗中用最後一點氣力,奔向一個透出熱氣的門縫,可見它是一隻生存力頑強的鸚鵡。假如我沒有在入睡前發現它,天亮時也許它已變成一隻鸚鵡的“標本”了。
當然,義不容辭,我承擔起動物保護協會的職責。急忙找出一隻買雞蛋用的摺疊式鐵絲筐,暫且充當鳥籠。小心地放它進去。家裡有現成的小米和酒盅,再擺上一杯清水。它睜了眼,似乎慢慢暖和過來。遲遲疑疑地愣了一會兒,竟然就掙扎著抬起脖子來吃米。猶豫著吃下去一粒,然後啄得飛快,一下一下地再也不停。盅里的小米像散金一般飛濺,一會兒便空了,又添滿,卻很快地淺下去。
這小傢伙實在是餓壞了。怎么餓成了這個吃相,像個餓死鬼,我說。
陽台沒有封閉,只好先把“鳥籠子”掛在廚房裡。墊上接鳥糞的紙板,拴上仿樹枝的竹筷,系好米盅和水杯,為收留這位氣息奄奄的入侵者,很忙活了一陣。既是撿來的鳥,不養白不養。
第二天一大清早便被它喳喳的叫聲吵醒。起來看它,一夜之間,竟然“鳥”槍換“炮”,在籠子裡上躥下跳的,很是歡實。米盅早已空空見底,水杯也碰翻一傭。
它竭力想要蹦到那根橫著的筷子上去,無奈腳無利爪,籠壁攀緣無著,三番五次地跌下來,仍然是鍥而不捨。如此折騰多時,終於瞅準一個空子連爬帶跳地登上了那根橫桿,搖搖晃晃地站住了,很風光地高揚起綠葉般的小腦袋四下觀望,一派軒昂氣度。
又餵它米和水。它撲過來,吃得貪婪而瘋狂,猶如風捲殘雲,頃刻間一掃而光。
如此持續地大吃大喝了,幾日,它變得身子渾圓,羽毛鋥亮。常用那兩根腳趾,金雞獨立,牢牢地攀在筷子上,走鋼絲一般小眼睛警覺而銳利地洞察四方。叫聲一日比一日地高亢嘹亮,然音律音調全無,一片聒噪之聲而已,它卻自我感覺極佳,傲慢得像只老鷹。
吃也容忍了,叫也容忍了。想著外面世界的無奈,只希望它從此在我的籠子裡安分守己。
卻不,它明顯地煩躁不安,幾乎一刻不停地在籠子裡跳上跳下,尖尖的小嘴急促而猛烈地啄著籠邊的鋼絲以及籠子裡一切可以啄出響聲的東西,試圖訴說它某種未竟的願望。胸脯上白色的細絨毛,一片片飄落下來,在空氣里浮蕩著,如同一份份難以闡釋的宣言或是傳單。有時它就在籠子裡長時間地兜著圈圈,像是一隻失控的鐘表。
我說,它一定是要下蛋了。母雞要抱窩時就是這個樣子。
丈夫發笑說,你還不知道它中男是女呢,就下蛋?依我看,它是需要個伴兒。這很容易理解對吧?
那一天陽光燦爛,是個難得暖和的冬日。它在廚房裡尖聲怪叫,鬧得不亦樂乎。
丈夫被它吵得坐不住,說一定是想曬曬太陽了,它本來就是天上樹上的東西。
就把籠子掛在陽台的鉤子上。陽光灑在它翠綠的羽毛上,它昂起小腦袋仰望著藍天,忽然停止了連日不斷的哀鳴,變得非常非常安靜,眼睛裡閃爍著一種溫柔的光澤。
如果那時我能敏感到,在它這短暫的寧靜中,實際上正醞釀著一個蓄謀已久的越獄計畫;一個天賜的逃跑機會正在臨近——我會加固那隻籠子嗎?我不知道。
那天.就在中午時分,我偶然走近陽台,一抬頭,發現它已撞開了籠子頂端的蓋板,身子懸在籠子的出口,正掙扎著想從籠子裡拱出來。我叫一聲不好,忙拉開門衝到陽台上去——卻已晚了一步。就在我接近籠子的那一刻,它猛地鑽出了籠子,拚命地扇動著翅膀,嘟的一聲,像粒子彈似的,往天空射去。
它走得義無反顧,連頭也不回,頃刻間就沒了影兒。
我甚至沒有來得及對它喊一聲:你就不能再等一等嗎?這種偶爾暖和的日子其實並不是春天。冬季還沒有過去,你會凍死在外面的啊……只剩下那隻空蕩蕩的鐵籠子,在鉤子上晃來晃去。
我們曾經擁有過半個月之久的虎皮鸚鵡,就這樣,來了,又走了。帶著它傷殘的腳爪,和它一次又上次的逃跑的經驗,重又返回了它的流浪生涯。
人說鸚鵡實際上一輩子都在不斷地設法逃走。即使有伴,它們也仍然會放棄小窩,一前一後地倉皇出逃,開始一種渺茫的尋找。它們在風霜雨雪中被擊敗被摧殘,卻仍然固守著無望的期待。有時,它們其實只不過是從一隻籠子逃向了另一隻籠子而已。但對於自由的冀盼,使得它們永遠生活在背叛之中。既背叛籠子。也背叛藍天。
都以為鸚鵡是一種已被馴養的家鳥,慣性思維使我們走人誤區。然而世上還有一種不會學音卻一心只想掙脫羈絆的鸚鵡。可惜我是在鸚鵡逃離之後,才懂得鸚鵡的執迷。
廢棄的籠子在風中搖晃著。我不知它如今在哪裡?也許它早已被凍死在野外了。
但重要的是,它寧可被凍死,也不願囚於一室一檐之下。於是,尋找和回歸自然,就成為它一生中不斷重複的主題

張抗抗

張抗抗張抗抗
張抗抗,當代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市一中,1969年中學畢業後到黑龍江國營農場勞動八年,當過農工、磚廠工人、通訊員、報導員、創作員等。1977年到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一年,1979年調到黑龍江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1972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分界線》。反映黑龍江農場知識青年的生活。她還寫了中篇童話《翔兒和他的氫球》和散文集《橄欖》,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作品中《夏》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其中,《城市的標識》被選入國小教材。 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至今。現為一級作家、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主席團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在2006年11月第七屆全國作代會上最新當選為全國作協第七屆副主席;2009年11月13日,被聘為中國國務院參事室參事。

已發表小說、散文總計600餘萬字,出版各類文學專著80餘種。代表作: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作女》《張抗抗自選集》5卷等。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優秀中篇小說獎”、“莊重文文學獎”、“第二屆全國魯迅文學獎”、三次蟬聯“中國女性文學獎”、多次獲“東北文學獎”、“黑龍江省文藝大獎”“精品工程獎”,曾獲“黑龍江省德藝雙馨獎”、“第十二屆中國人口文化小說金獎”、“第二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以及全國各類報刊、雜誌獎。2014年獲“中國著作權事業卓越成就獎”。
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文,並在海外出版。

張抗抗作品集

張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張抗美,中國女作家,出生於杭州,祖籍廣 東新會杜阮鎮長喬。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至今。國家一級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副 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