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聚》

《沙之聚》

張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學畢業後到黑龍江國營農場勞動八年,當過農工、磚廠工人、通訊員、報導員、創作員等。1977年到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一年,1979年調到黑龍江作協從事專業創作。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書籍作者:張抗抗
沙之聚
沙之聚

圖書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圖書品相:8成品相
庫存量:1本
圖書售價:6.00元
圖書類別:文學
圖書標籤:吉林人民出版社張抗抗吉林人民出版社:
上書時間:2009-07-02
出版時間:1996-03印刷時間:1996-03
開本:大32開頁數:304頁印張:9.875

沙之聚

千里河西,十日隴上之行的最後一站——敦煌
張抗抗張抗抗

去敦煌不全是為了莫高窟。我明白,卻不能說。其實心裡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鳴沙山。
人說在清朗乾爽的風天,傍晚時分,在山腳下能聽見沙子嗚嗚的鳴響。伴著月牙泉汩汩的水聲,這鳴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樂之城。
血紅的夕陽隱去山後,天空純金一般爍亮。鳴沙山從塵埃中靜靜顯露,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黃。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沒,惟有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時代的巨型雕塑,矗立於塔克拉瑪乾沙漠的起點或盡頭。
也許最初的創造只是出於一場無意的遊戲。千古寂寞,朔風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礫;然後又把白灼的細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當鳴沙山成為鳴沙山時,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漢子,壯碩的臉膛上刻著重重的深邃而俊俏的線條。綿延的山脊如一道鋒利的刀刃,挎於腰間,舉過頭頂。曾在夢裡見過許多回的鳴沙山,在這一刻卻忽然變得不那么真實——曾有過千姿百態的想像,可就沒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剛硬稜角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匯攏堆積聚合又渾然一體地升高壯大呢?
我讀不懂鳴沙山。
脫去鞋襪。光腳走上沙丘。沙極細且柔軟,有一種溫熱的暖意,從腳跟緩緩升起。沿著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頂如地平線在遠天呼喚。沙中的腳窩很深,卻不必擔心會陷落,沙窩似有彈性,席夢思般地托著,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著即興而隨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後扔下一長串盪逸的腳印,是沙漠之舟……
忽然恍悟,沙山原來還很溫柔。
沙山的溫情別有一種表達的方式。天下也許再不會有比鳴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從來沒有外衣也沒有包裝,沒有樹林,沒有青苔,只有金沙連著銀沙,一無遮攔地鋪陳開去,裸露的身體無需任何一點覆蓋,從從容容地展示著它優美的體態和曲線。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幾分柔韌,野性中有幾分羞澀,從春到冬,永遠敞開胸懷,呵護著來往西域的路人。
我驚異,我惶惑,我讀不懂鳴沙山的性別。
夕陽已完全沉落。月亮從大漠盡頭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鳴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煙籠霧繞,白璧無瑕。沙峰之頂,更加仙山瓊樓,難以企及。回望身後,沙坡筆陡如削,四壁懸空。果然有降落傘的旅遊服務,可以在山坡上迎風一躍,降落到海綿般的沙谷中去。
月色迷茫,星星深遠。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淒涼的風,從沙底一絲絲透出來。那個時刻,我相信永恆。
也許是風。是風之手,在人們歇息之時,撫平了沙海的每一道印痕;又將沙子驅回它們原來的位置,將它們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礪。每日每日,風都這樣不知疲倦地完成著它手中不朽的雕塑。當人們發現風兒揉捏了再造了沙山時,風已飄然而去。
沙之聚,有自由的風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如八面來風;若是一盤散沙,解鈴還需系鈴人——風聚沙,便是一個順其自然,循序漸進的演變之途。想必是,當風參透沙的心,風的需要成為沙子的需要時,沙子就自己走動起來,舞蹈起來,最後完成它的屹立。
聲聲駝鈴,在大漠上遠去,鳴沙山,卻無言。

讀後感

讀張抗抗的散文,在一個很諷刺的高三午後。
那種粗糙,那種慘灰,有時讓我寫字的右手的皮膚變得日益敏感神經。分布在上面的毛孔像溺水的人越是拚命張口呼吸,那致命的氣息便越蜂擁而來。於是,它只有癱在那慘灰色的沙漠上了。
而字字珠璣的<<沙之聚>>便是那沙漠上的黑珍珠了。
初讀這篇文章,文中的前四句被我走馬觀花地略過,因為根據老師所說的閱讀技巧來說,這樣的語段只是在浪費任何一個考生的寶貴時間。
上大學後,重讀了這篇散文。緣於老師的要求。
仍然是從第三段開始,作者張抗抗用三言兩語經筆化纖指,錚錚然地便流泄出《沙之聚》的前奏。簡單而空靈,帶著回音。是山腳下沙子嗚嗚的鳴響,伴著月牙汩汩有水聲。
而背景是一望無垠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
接著是萬鼓齊奏,整齊化一的鼓聲響徹天宇與大地之間的所有罅隙。這樣氣勢沖霄的鼓聲只有那么短暫而急切的一聲。因為,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了,大海沉沒了,而那凝固的鳴沙山是這落日後天地一色的巨型雕塑。
琴音飄渺,像是歲月的風口在呢喃著光陰的故事。
作者像是信手撥琴,無心為之。
漸漸地,天震動了,地震動了,從宇宙的洪荒處碎了一個缺口,千軍的喊殺聲與萬馬的長嘯聲在逼近,待我們將被戰場上的豪情所震爍的心撫平下來之時,聽到的卻又是那西北漢子們用壯碩的胸膛爆發出的那嘹亮而又雄健的信天游。
此時,在這樣一片剛硬,抑揚頓挫的稜角分明的聲音中,卻有一縷柔情慢慢升起,它如此微弱,卻又如此執著。它像千年前在荒草叢生,階生綠苔的樓蘭殿前,用時間的沙漏舞出曾經盛極一時的舞娘。
輕擺舞姿,皓腕之上的紅綢如雲起雪落。
飛天的舞姿。
拈花微笑的美人。
這一切卻在不經意間的回眸中,望見宮燈漸次熄滅,王上、後姬、諸侯、侍婢隻影消散……
只余月色的迷茫,星星的深遠。
只余亘古的大漠,冷峻寂然。
而作者相信的永恆成了眼前被風嘆息輕撫的鳴沙山。
曾經的永恆因為不曾失去,所以還是永恆!
琴音漸低,在低至不可再低之時,便一直在迴響,在回應,在呼喚……
當風的需要成為沙子的需要時,沙子就自已走動起來,舞動起來,最後完成它的屹立。
當華夏五千年文化的精博成為中華泱泱大國大動脈中奔騰不息的血液時,中國將迎來四方朝賀。
聲聲駝鈴,在大漠上遠去。
鳴沙山的無言,在我的心中震出迴響……

張抗抗作品集

張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張抗美,中國女作家,出生於杭州,祖籍廣 東新會杜阮鎮長喬。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至今。國家一級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副 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