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皋歌送岑征君》

《鳴皋歌送岑征君》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雜言騷體詩。詩中想像岑征君旅途中冰封雪飄、山高水深的艱險情景,刻劃了鳴皋山幽深寂靜的環境,也抒發了自己遭受排斥的不平心情。

作品信息

【名稱】鳴皋歌送岑征君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騷體詩

原文

鳴皋歌送岑征
若有人兮思鳴皋,阻積雪兮心煩勞。
洪河凌兢不可以徑度,冰龍鱗兮難容舠。
邈仙山之峻極兮,聞天籟之嘈嘈。
霜崖縞皓以合沓兮,若長風扇海涌滄溟之波濤。
玄猿綠羆,舔崟岌
危柯振石,駭膽栗魄,群呼而相號。
峰崢嶸以路絕,掛星辰於崖嶅!
送君之歸兮,動鳴皋之新作。
交鼓吹兮彈絲,觴清泠之池閣。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顧之黃鶴。
掃梁園之群英,振大雅於東洛。
征軒兮歷阻折,尋幽居兮越巘崿
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
望不見兮心氛氳,蘿冥冥兮霰紛紛。
水橫洞以下淥,波小聲而上聞。
虎嘯谷而生風,龍藏溪而吐雲。
冥鶴清唳,飢鼯嚬呻。
塊獨處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
蝘蜓嘲龍魚目混珍
嫫母衣錦,西施負薪。
若使巢由桎梏於軒冕兮,亦奚異於夔龍蹩於風塵!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卻秦?
吾誠不能學二子沽名矯節以耀世兮,固將棄天地而遺身!
白鷗兮飛來,長與君兮相親。

鑑賞

此詩為李白自製歌行,用來送他的朋友岑征君到嵩縣鳴皋山隱居,故曰“鳴皋歌”,而以“送岑征君”為其副題。征君,美稱,泛指雖應徵入朝卻沒有任職的名士。此詩原題下註:“時梁園三尺雪,在清泠池作。”清泠池,為宋州梁園勝地。可見此詩為李白漫遊梁宋時作。與此同時,李白還寫了一首《送岑征君歸鳴皋山》,其中說到岑征君乃相門之後,家世顯赫,但也多次遭到迫害。促使岑征君早就萌發了隱居的念頭。眼看著自己的朋友就要離開宋州的梁園到嵩縣鳴皋山去隱居了,面對著漫山遍野的皚皚白雪,詩人的心情特別“煩勞”。一種“天長水闊厭遠涉”,一種“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感覺湧上心頭。在詩人的想像中,從宋州梁園到嵩縣鳴皋山竟是如此艱難和可畏。於是組成了“洪河凌兢不可以徑度”,至“掛星辰於岩嶅”一段描寫。這是經由“煩勞”的特殊心態幻覺出來的一連串意象語彙,渡越冰封雪凍的河流是那樣艱難;鳴皋山是那樣的令人嚮往,卻又那樣難以企及;大自然的“天籟”之音,也變得嘈雜難聽;素裹銀裝的群山綿延起伏,猶如大海中長風掀起的巨浪令人生畏;甚至那些伏居深山,跳躍於“危柯振石”間的珍稀動物,也不能不“駭膽栗魄,群呼而相號”了。暗示出岑勛此時到鳴皋山隱居,實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送君之歸兮”至“愀空山而愁人”,筆鋒一轉,才正式進入送行的敘述。先記送行的情景:“交鼓吹兮彈絲,觴清泠之池閣”,酒酣耳熱,絲竹並奏之情如見;接著贊岑征君的為人:“掃梁園之群英,振大雅於東洛”,作文賦詩,風流儒雅之態可想而知;再想像其幽居的樂趣:“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回歸自然,抱朴含真之趣可親,繼而是對友人深情的關注與懷念:“塊獨處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詩人想像中的鳴皋山,並不是“兩岸桃花夾去津”的桃源樂土,而是有虎嘯、有龍吟,有“冥鶴清唳,飢鼯呻嚬”的充滿著躁動不安和不平之鳴的世界。這裡詩人以暗示、對比、烘托等手法,暗示山居野處,虎臥龍潛,遺世獨立,並非最佳之所。
至此,李白的激情又一次爆發出來,於是有了“雞聚族以爭食”,至結尾的第三段文字。像岑征君這樣的志士只能遺世獨立於山中,而雞鳴狗盜之徒卻竊踞魏闕。因此詩人發出了高亢激越的音響:“若使巢由桎梏於軒冕兮,亦奚異乎夔龍蹩於風塵。”這是古今志士的一種宿命。所謂“濟水自清河自濁,周公大聖接輿狂”(李頎《雜興》)。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巢由與夔龍尚且不能勉強湊合在一起,更何況與雞鶩爭食,與蝘蜓混居。於是接著又引申包胥與魯仲連為例,說明岑征君不願學,亦不必學。他遺棄了沽名耀世的殊勛與榮譽,卻獲得了人生的解放與自由。這裡的“吾”,不是李白自謂,而是代岑征君立言。此時的李白已經化為一隻白鷗,並借岑征君之口,邀約他早一天也能飛到鳴皋山去。那時,他也就可超越塵世的束縛而遨遊於天地之間了。
這是一首騷體詩。騷體詩自魏晉後沉寂了四五百年,在李白筆下,又一次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這首歌行的句式、語言、音節、韻味,那種酣暢淋漓,縱橫馳騁,驚心駭目,聲勢奪人的氣魄,以及那些藉助於含混、暖昧、朦朧的意象所形成的夢幻般的藝術效果,是李白的獨創。而選擇這種古老的文學形式,是因為他此時的遭遇和心境太像屈原了。

作者

李白像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有《李太白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