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感染的影像診斷》

1.洗藥方:傷口、骨癰疽局部污穢、滲出、紅腫、疼痛,在內治的基礎上,採用藥物熏洗,使創口清潔,減少感染,加速局部的吸收。 3.敷藥方:將藥物研成粉末,用油類混和,敷於傷口或癰疽的創面,加速其消腫、止痛、去腐、生肌,使創口速趨於局限。 4.摻藥方:將藥物研末或提煉成丹類,均勻撤於傷口或骨癰疽、腫瘤潰口局部。

骨感染與骨疾病方藥療法

開放性創口感染以及骨癰疽骨腫瘤的治療,必須內治與外治並重。宋代陳自明在《外科精要》中指出:治療瘡瘍,治其外,不治其內,實質上是治其標而不治其本。內治之法,要結合傷者的體質、受傷的經絡部位、陰陽進行辨證施治,然後立出內治法則以指導用藥,並且遵循歷代醫家所創立的消、托、補三大法。外治,結合傷口及感染的不同階段,辨別陰陽以後運用局部外洗,外敷膏或摻藥治療。

(一)內治法.

1.解表法:傷口感染後局部紅腫、灼熱疼痛或咽痛喉乾,伴有全身發熱,輕度發冷,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教。依據《內經》。汗之則皰已”之意,運用解表法清其風熱之邪。常用方劑有荊防敗毒散、萬靈丹加減。

2.通里法:用於傷口感染初期的實熱陽症,創傷局部掀紅高腫,疼痛劇烈,壯熱煩躁,嘔惡,胸腹脹痛,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苔黃膩或黃不粗糙,脈沉數有力的傷者,使其蘊於臟腑的邪毒,通過二便疏通排出,從而達到除積導滯,逐瘀數結,瀉熱定痛的功效.常用方藥有內疏黃連湯、涼膈散以及潤腸丸。

攻下之法,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以年老體衰、妊娠、月經期慎用或不用為佳。

3.清熱法:症見傷口感染、癰疽的局部紅腫熱痛,伴發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舌苔黃、脈數的陽熱蘊結症狀,運用行氣分、血分或養陰清熱之藥清散。常選方藥有五味5.滲濕法:癰疽及創口的局部微紅腫,疼痛,傷口滲出物淋漓不斷,或稀或稠,兼件有胸腹脹滿,神疲乏力,納呆,舌苔厚膩。常選方藥有經驗二妙湯、二妙散、萆薢滲濕湯、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等內服。

6.行氣法:行氣藥物能疏利氣機,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消腫、止痛散結的功效。常用於創口腫脹堅硬,不紅不熱,或創口皮緊內軟,且隨喜怒消長者。選用的內服方有舒肝潰堅湯、逍遙散、金鈴子散等。

7.和營法:凡經絡阻滯,瘀血凝結,傷口或潰後的癰疽,腫瘤疼痛不減,結塊色紅較淡或不紅不青紫者,宜用調和營血的藥物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常選用的內服方為活血散瘀湯、桃紅四物湯等。

8.內托法:分為透托和補托兩類,主要用於傷口感染腫脹以及骨癰疽腫瘍已成,毒盛而正氣不虛尚未潰破;或傷口膿出不暢;或創口局部毒勢正盛,但正氣已虛,不能托毒外出,以致創面形狀平塌,根盤散漫,難透難腐;或膿水清稀,腫脹難消,並見精神不振,面色無華,脈數而無力者。內服透托方藥以透膿散加減,補托方藥以托里消毒敖、薏仁附子敗醬散加減治之。

9.補益法:凡具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症狀者,都可套用補益法。結合傷口局部情況,選用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六味地黃丸、附桂八味丸、右歸飲或歸脾湯之類方藥。

(二)外治法.

1.洗藥方:傷口、骨癰疽局部污穢、滲出、紅腫、疼痛,在內治的基礎上,採用藥物熏洗,使創口清潔,減少感染,加速局部的吸收。常用陽證洗方有三黃敖、仙正散、熏洗方,陰證有黑龍散、風流散。

2.膏藥方:用配方中的藥物,浸於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經過物理變化,凝結而成。常用於陽證膏藥有加味太乙膏,陰證有陽和解凝膏以及陰陽證通用的生肌玉紅膏等。膏中有粘性的油類,對保護創傷面潰瘍,避免外來刺激和細菌的感染,有很好的作用。

3.敷藥方:將藥物研成粉末,用油類混和,敷於傷口或癰疽的創面,加速其消腫、止痛、去腐、生肌,使創口速趨於局限。常用於陽證的有如意金黃散,用於陰證的有回陽玉龍膏以及陰陽證通用的沖和膏等。

4.摻藥方:將藥物研末或提煉成丹類,均勻撤於傷口或骨癰疽、腫瘤潰口局部。對治療熱毒內結,攻蝕較深,新肉難生的骨髓炎、骨腫瘤等瘡瘍,有較好的療效。常用於陽證的有陽毒內消散、四黃散、如意金刀散、紅靈丹以及提毒腐膿、生肌收口的紅升丹、白降丹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