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上的奧地利:山水之間的音樂旅行》

《音符上的奧地利:山水之間的音樂旅行》

《音符上的奧地利:山水之間的音樂旅行》,作者劉雪楓,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通過對音樂故地的探訪,喚起對音樂家往昔生活的追述,對音樂精神的思考,對音樂發展史的評說,並配有作者根據多年愛樂經驗遴選出的唱片推薦,供有興致的讀者延伸聆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1版(2008年12月1日)
平裝:29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108029997
條形碼:9787108029997
商品尺寸:22.6x16.8x2cm
商品重量:458g
ASIN:B001PTGRKC

內容簡介

音符上的奧地利:山水之間的音樂旅行》奧地利的音樂也是沉浸在各種音符里的現實,從維也納、薩爾茨堡到林茨,從格拉茨到因斯布魯克,甚至在格蒙登、菲拉格、默德靈這樣的小城,音樂會和歌劇都會隨時與你相遇。當然,除了音樂,奧地利還有哈布斯堡王朝的輝煌故跡,有美麗藍色的多瑙河,有醇美甘冽的葡萄酒,有堪比天堂的湖光水色,在奧地利從東到西的狹長的極不規則的版圖上,匯集著美不勝收的人文與自然名勝,它是歐洲文明的薈萃地,是德意志、西班牙和匈牙利等文化元素的交融並陳之所,是真正的“歐洲心臟”。作者足跡遍及奧地利著名音樂勝地,多次出席重要的音樂節慶活動,觀賞數十場各種規模形式的歌劇及音樂會,除沿途撰寫音樂旅行隨筆外,還拍攝大量照片,忠實記錄了一次次心靈怡悅之旅。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通過對音樂故地的探訪,喚起對音樂家往昔生活的追述,對音樂精神的思考,對音樂發展史的評說,並配有作者根據多年愛樂經驗遴選出的唱片推薦,供有興致的讀者延伸聆賞。

編輯推薦

《音符上的奧地利:山水之間的音樂旅行》奧地利的音樂是一段光輝的歷史,它是莫扎特、貝多芬的世界,也與海頓、舒伯特密不可分;它是勃拉姆斯、約翰·施特勞斯被人膜拜的樂園,也是布魯克納、馬勒和勛伯格體味酸甜苦辣的煉獄。《音符上的奧地利:山水之間的音樂旅行》以音樂為主線,帶領讀者神遊歐洲音樂的故鄉:奧地利。

作者簡介

劉雪楓,音樂評論家,專欄作家,祖籍山東蓬萊,1961年11月生於遼寧大連。曾任生活·讀書·新知i聯書店《愛樂》期刊主編,《人民音樂·留聲機》期刊主編,現任《人民音樂·留聲機》、《歌劇》期刊編委,中國華格納協會秘書長。著有《音樂手冊》、《貼近浪漫時代》、《日m時讓悲傷終結》、《朝聖:華格納的拜羅伊特》、《德國音樂地圖》、《神界的黃昏》等書,主編《華格納戲劇全集》等。

目錄

序一
序二
一“音樂之都”維也納
“金色大廳”的誘惑
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漫談
中央公墓和城市公園裡的音樂家
莫扎特在維也納
貝多芬故地尋訪記
感受舒伯特的迷人憂傷
二“音樂天堂”薩爾茨堡
薩爾茨堡夏季藝術節小史
薩爾茨堡夏季藝術節親歷記
薩爾茨堡的《唐·喬瓦尼》
莫扎特的薩爾茨堡
在教堂聆聽莫扎特
重訪薩爾茨堡
三音符上的穿越
馬勒:從“小屋”到墓地
湖區小鎮的樂長
一次與布魯克納有關的旅行
水天遼闊的布爾根蘭
新錫德爾湖上的輕歌劇
大氣磅礴格拉茨
湖光水色中的音樂盛宴——克恩頓音樂之夏
鄉村受難劇院的華格納節日
布雷根茨的湖上歌劇
黑山中的Schubertiade
未竟的旅途
後記

序言

說來也真是有點怪:雪楓明明知道我於音樂和音樂評論一竅不通,卻偏偏囑意由我來為他的新著做序;而我,明明白知對他的工作毫無置喙的餘地,卻也居然打破我歷來對做序之類的保守態度,未有更多的猶豫便一口應下。自然,我們都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但看來我們都沒有太以為意。
換句話說,還有更值得在意的東西。那么又是什麼呢?友情嗎?惺惺相惜嗎?都不錯,卻又都不盡然。
四年前我但知雪楓是一個“樂評專家”,卻未讀過他的只言片字,因此,最初面對他那本《日出時讓悲傷終結》的書稿時心裡不免大犯嘀咕:我又怎能不犯嘀咕?事實上,直到發稿前做市場論證時,某社頭兒還在試圖勸我主動放棄:“你怎么那么傻?做這樣的小眾書,準賠!”(我不能肯定,假如不是考慮到我好歹是個資深編輯,“業績”也還說得過去,他會不會動用他的“一票否決權”?)如果說其時我已能氣定神閒地付之一笑,那不是因為我沒有思量過他所說的道理或規則,更不是因為我對其中的商機有了什麼把握,而是,並且僅僅是因為我在閱讀這部書稿,尤其是其後半部分時,一直懷著某種深深的感動。這種感動和雪楓是否“提供了一種全然不同的可能性,或者說一種新的尺度,足以丈量出在他之前的國內音樂評論寫作,與古典音樂之界說作為一個世界性難題之間的真實距離”(歐陽江河語)關係不大:我已經說過,我於音樂和音樂評論絕對是門外漢:倒不如說它直接對應著我所心儀的寫作狀態本身,其中誠摯的生命/審美體悟、精湛的專業眼光/知識、氣韻生動的語言技藝和某種更高的、統攝性的境界追求混而不分。這最後一條通常不便輕易言說,但在次年出版、仍然由我責編的《德國音樂地圖》一書的自序中,雪楓還是說出來了:當《萊茵的黃金》第一幕前奏曲奏響的時候,我的淚水根本無法控制地悄悄流淌。

文摘

我敬愛的老師嚴寶瑜先生和他的家人每次到維也納都要去貝多芬寫下著名“遺囑”的海利根施塔特瞻仰貝多芬的故居。貝多芬同樣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正是在海利根施塔特取得了最崇高的勝利,因為他戰勝了他最大的敵人:他自己。
我也去過三次海利根施塔特,這個地名從德文翻譯過來就是“聖城”(Heiligenstadt)的意思。它地處維也納北郊,以緊鄰著名的“維也納森林”(Wienerwald)聞名,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但是今天的“聖城”已經高級房屋鱗次櫛比,是維也納最主要的高尚住宅區。到這裡遊歷的人,不僅森林小溪難覓蹤跡,就是那條特意留下來的“貝多芬小徑”(Beethovengang)也回復不到貝多芬時代的恬適與幽靜。
我們在山半坡的車站下車,立刻見到一個指向貝多芬故居的路標,而在其相反方向是一個古樸簡易的尖頂教堂和位於山半腰的海利根施塔特公園。維也納旅遊局的陪同告訴我,以前這裡沒有這么多的房子,從貝多芬故居的窗子就能看見這座教堂。當貝多芬有一天突然意識到教堂的鐘聲已經數天不響的時候,他知道自己的耳朵已經聾了。
貝多芬是在健康狀況非常糟糕的情況下接受新醫生施密特的建議到海利根施塔特的,這裡不僅有聞名於世的硫磺溫泉,還有“新鮮的空氣、陽光綠野、愉快的散步”。當然,這裡也有“揮之不去的孤寂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