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心理人生》

《電影與心理人生》

《電影與心理人生》是一本勵志書籍,全書分兩部分:電影中的心理學、看電影的心理學。

(圖)《電影與心理人生》電影與心理人生

作者: 譚洪崗 著
出 版 社:
出版時間: 2009-2-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275
印刷時間:
開本: 32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122040978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藝術 >> 影視藝術 >> 影視賞析

編輯推薦

電影是最好的心靈雞湯……在這讓人混亂的高科技新年代,我們更需要人的故事。——李維榕
譚洪崗看電影有她獨特的角度,也可以說是職業特點——她是心理治療師。幸運的是,她從那個角度一定是發現了什麼,發現了一些被蒙蔽的真相,對人有了進一步的洞察。
當她說“感受生活,熱愛生命”時,我知道她說的是真的,不是那字面的東西,而就是這感受、熱愛、生活、生命本身,是她的職業之上更重要的品質,是日常世界之上更高的所在,是這寫作、發現、洞察的真正的發源。一個如此真實的生命,寫的一份如此真實的生命記錄,就是你看到的這本書,不管深淺正誤,值得去看。
 ——李皖,樂評人,專欄作家
洪崗清麗、流暢的文筆將複雜的心理學思想帶入生活,流入人心。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國內心理諮詢業都面臨著龐大的普及工作要做,電影是一個極好的切入方式。洪崗對這種藝術變為心理治療的形式感悟甚深。相信這本書,將再一次“讓看不見的被看到。”
 ——韓岩,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州註冊心理學家,新南威爾州心理學家註冊局督導師
生命的美妙,在於對四周事物有令人驚奇的覺察,如同老子對大海位居低處才能納百川的覺察,使兩千年後的我們更相信人應低調地積極,而非過度推銷。令人興奮的是,譚老師用心覺察並整合這普羅大眾的元素之一——電影,站在可使人生更精彩的心理學高度,寫下許許多多會觸動你心靈花園的美麗篇章。擁有此書應是明智的決定!
  ——李明智,連續三屆獲邀為亞洲八大名師,華南理工大學EMBA研修班特聘講師
滴水可以藏海,因為有發現海的眼睛;看電影可以看出心理人生,因為有心理學專家獨特的視角。讀譚洪崗的書稿,不能不為作者樸實簡練的文風、深刻透徹的專業分析、深入淺出的人生哲理而讚嘆,這是我近幾年讀過的心理學普及讀物中難得的佳作之一。
 ——李開彤,北京博睿韜管理諮詢公司總裁
我在圖書出版之前認真閱讀書稿受益頗深。相信愛電影的人會喜歡此書,她會提升我們對電影的鑑賞力和對人物心理的解讀能力:幫助影視界相關專業人士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刻畫:普通讀者也可以通過閱讀促進個人的成長。
——范麗華,原公益心理熱線執行人,現
為快樂行者
電影是人生的濃縮:人生是延長了的電影,每個人都是其中的角色。洪崗能從每部電影中感悟世事、感悟人情、感悟生命,細緻而敏銳。她能整個身心沉浸於電影,又能在感情之中,提煉出對人生的思考,深入每個角色的內心探視他們的世界。由此我更喜歡看電影,也更期待能看到洪崗的新作——關於心理、人生、世事的感悟。
——齊秀敏,河北齊心律師事務所主任,河北省邢台市律師協會會長,全國優秀律師

內容簡介

電影是最好的心靈雞湯……在這讓人混亂的高科技新年代,我們更需要人的故事。——李維榕
譚洪崗看電影有她獨特的角度,也可以說是職業特點——她是心理治療師。幸運的是,她從那個角度一定是發現了什麼,發現了一些被蒙蔽的真相,對人有了進一步的洞察。
當她說“感受生活,熱愛生命”時,我知道她說的是真的,不是那字面的東西,而就是這感受、熱愛、生活、生命本身,是她的職業之上更重要的品質,是日常世界之上更高的所在,是這寫作、發現、洞察的真正的發源。一個如此真實的生命,寫的一份如此真實的生命記錄,就是你看到的這本書,不管深淺正誤,值得去看。

作者簡介

譚洪崗,心理助人者,治療師培訓師。原籍湖南,現居北京。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士,北京大學心理學碩士,心理劇助理導演。曾為人力資源管理顧部與職業顧問。現融會心理劇、家庭治療、系統排列、催眠、NLP等訓練背景,以系統觀點、整合方法,從事心理治療,做快樂工作、讓愛流動培訓。有譯作《真相——治療心靈的妙方》、《語言的魔力——談笑間轉變信念之NLP技巧》,合譯《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理論》等。

目錄

* 中的心理學
 真實的生活
  堅韌的生命力——電影《活著》
 一生何求——電影《公民凱恩》
 有意無意的選擇——電影《彗星美人》門
 小孩子穿大衣服——電影《幻想曲》
 內心深處的渴望——電影《人工智慧》
 先愛己,再愛鄰——電影《天使艾美麗
 從理想化他人到依靠自己——電影《綠野仙蹤》
 未知的自己——電影《兩生花》
 真實的生活——電影《楚門的世界》
 生命中飛揚的喜悅——電影《音樂之聲》
 走過人生四季
 純真與摯愛——電影《E.T.外星人》
 期望,失望與絕望——電影《小偷》
 壓力與轉折——電影《女人香》
 心理上的長大* ——電影《畢業生》
 初涉職場——電影《時尚女魔頭》
 心理控制與被控制——電影《煤氣燈下》
 未完成情結——電影《第六感》門
 東方式父子——電影《千里走單騎》、《向日葵》
 愛與怕——電影《斷背山》門
天才與瘋狂——電影《美麗心靈》門
 改變是怎樣發生的?
 接受不可改變的一一電影《卿何薄命》門
 因勢利導:將弱點化為特點——電影《小飛象》門
 改變所能改變的一電影《千與千尋》《美麗人生》門
 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電影《陽光小美女》門
 心上的重擔卸落——電影《普通人》
 心相遇與改變——電影《當尼采哭泣》
 情感與認知的平衡——電影《心靈捕手》門
 既要見木,也要見林——電影《女王》門
 喚醒心靈——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門
 行動改變生存——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門
 看電影的心理學
 入戲容易出戲難?——電影《紅菱艷》 門
 情感卷入:共鳴和投射——電影《無間道》
 情感體驗與心理滿足——電影《勇敢的心》
 在電影中看見什麼——電影《羅生門》與選擇性加工
 宿命感與新的可能性——電影《暴雨將至》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電影《金色池塘》
 到達,而後離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一日長於百年——電影人生
 看電影與自我治療
——從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談起
心靈的自由——看電影《笑傲江湖》(代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書摘插圖

電影中的心理學
真實的生活
  堅韌的生命力——電影《活著》
〔劇情〕
  上個世紀40年代,徐福貴是大戶人家少爺,遊手好閒,在賭桌上把房子輸給了皮影戲班主——對方早看上了他家那一院房。福貴的妻子懷著身孕,帶著女兒含恨回了娘家。一年後,福貴勉力養活自己和老母親,妻子帶著一雙兒女回來了。福貴開始操辦皮影戲班養家餬口。不久,他跟同伴都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福貴在戰場上從死人堆里爬出來,做了共產黨軍隊的俘虜後,才能夠還鄉,他沒能見上母親最後一面。這時可愛的女兒已經因病成了啞巴。當年的皮影戲班主作為地主被處決,福貴嚇得魂飛魄散——那年如果沒有輸掉房子,現在這五槍打的就是他了。
50年代,砸鍋大煉鋼鐵的熱潮中,福貴的皮影戲箱都險些被拆開,拿鐵絲去煉鋼。上國小的兒子死於意外。
60年代,徐家那美麗而不能說話的女兒,有了一段美滿姻緣。卻在生下兒子後,死於大出血——醫生們作為反動學術權威都被打倒;占領了醫院的學生們,不知道如何處理突髮狀況。
以後,外孫慢慢長大,已經能記得媽媽和舅舅的名字了,福貴夫婦和女婿帶著外孫去給女兒上墳。回到家裡,雖不完整,仍是一家人在一起。舒緩悽美的音樂聲中,影片戛然而止。
曾經見過網上一句俏皮話: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看完《活著》,卻讓人沉重地發現,有些年代,單是活,就很不容易。
這部電影裡充滿了意料之外的反諷:皮影戲班主煞費苦心贏得了徐家的房產,幾年之後卻為這房子送了命。福貴催促沒睡好的兒子去學校,因為區長要來視察。新中國成立後的福貴早就沒有了當年的大少爺派頭,十分小心謹慎,一點不敢行差踏錯。想不到區長開車失誤,導致福貴的兒子送了命。而這位區長,正是當年跟他一起被抓壯丁、一起做俘虜的同伴。
福貴的女兒生產前,女婿找來了被關押的一位教授,婦產科的第一把刀,指望萬一產婦遇上什麼,教授能幫幫忙;福貴聽說教授餓了三天沒吃東西,連忙去買了七個饅頭給他。待到搶救產婦時,教授撐得不行了,無法出手相助。多年後給女兒上墳時,福貴仍不禁懊悔地說起:當初我要是沒有給他買饅頭,說不定女兒還能活著。
電影已經砍掉了小說原作的最後一部分:原作中,女兒死後,福貴的妻子也很快去世;幾年後,女婿、小外孫也先後意外身亡。最終,福貴自己趕著一頭老牛耕田,給牛起了個名字也叫福貴。一天勞作後,老人趕著老牛遠去,用粗啞的聲音唱著: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電影做這樣的處理,去掉了後來那些慘痛部分,不知是不一是怕電影的基調太沉重了,怕觀眾受不了。而小說中,很樸實:地接受了這份沉重與慘痛。小說里:老人福貴自己說:“做人還是平常點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一句“我還活著”,讓人蒼茫百感,也從心緒跟著主人公的坎坷命運起起伏伏,一下子落了地。
關於命運坎坷
“還活著”是經常容易被忘記的事實。如果在生活中像福貴這樣遭遇過生離死別的傷痛,或者遇到福貴這樣飽經憂患的人,很多人的反應會是——希望自己能忘掉讓人悲傷的過去,希望幫對方忘掉傷心往事。大家常常以為不再提起,不再去想,就可以假裝那些事情沒有發生過,可以向前看往前走了。然而竭力去迴避去忘掉的種種努力,反而讓悲傷原封不動地壓下去堆在那裡,一直沒有機會釋放。
忘記了就好,這話暗含著人的悲喜都由境遇和外部事件決定,本人無能為力。於是悲傷來時,所有的著力點用在對抗或逃避外部事件上,以為若無其事,或者拒絕接受,就能改變現實。
陷在對境遇不公的震驚、抱怨、抗拒、憤怒中時,無論當事人自己還是知情的旁觀者,都常常誤以為事情太嚴重了,這個人承受不了;經歷太悲苦了,他如何能夠走下去……人如果只活在心理現實中,跟真實世界暫時隔絕不通,那的確會忘記去看一個更重要更本質的現實:無論經歷過什麼,這個人活過來了。他,還活著。
無論遭遇過多少悲苦,福貴平靜地接受了。能夠接受已經發生的,這讓堅韌的生命力本身,比之前的看上去身不由己、被命運無情播弄的際遇,有了更大的分量。——生命的力量在於堅韌,而不是假裝沒事兒的貌似堅強。就像有些花木在暴風雨中會彎腰甚至伏地,過後再慢慢恢復如常;沒有這樣的彈性,那會容易折斷。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生活經歷中突如其來的打擊,就像疾風驟雨一樣,並不持久。只是人在遇到這樣的打擊後,往往感覺好像原本精心栽培的花園,曾經芳香馥郁,繁花盛開,如今簡直一片狼藉,甚至無法想像或不敢再回想以前花開滿園的樣子。痛心之餘,有人可以行動起來重建花園。也有人會消沉下去,怕投入心血之後,再遇到類似或更大的打擊。
關於死亡
福貴經受的打擊足夠多。他經歷了幾乎所有親人的死亡。
乍看這樣的境遇,人們的反應是不忍多看。然而,印象中,小說原作者寫這個故事有所本,靈感來自一首關於老黑人的英文歌曲,那首歌唱的是失去一切的老黑人沒有被壓倒的堅韌態度。
平日裡對死亡的懼怕與迴避,有些來自直接接觸過死者的印象:病痛、鮮血、衰老、重病或意外死去的人完全脫形……更多的,仿佛來自跟死亡相關的眾多負面聯想:形形色色的鬼故事、家屬的痛哭和悲慟欲絕;還有,大家談死色變的態度。這些,讓死亡這個字眼,變得格外凝重和可怕。
因為不敢看,於是會越發懼怕吧。曾經聽過一位朋友分享的個人經歷:他一度因為重病,視力日趨惡化,有失明的危險,當時心情極其低落。心緒能好轉起來,主要是因為聽進去了一位老人平靜的話語:萬物都是有生就有死。
  有生就有死,那就像有花開就有花落一樣啊。我在想像中練習過與死亡面對面,想看看自己心裡,那對我意味著什麼,我會把死亡看作什麼。最近一次看見的,是那裡有我世世代代的祖先,寧靜而祥和。也清楚地知道,有一天,我也會去那裡,就像生命來自大地,有一天會回歸塵土:也像水流千遭歸大海,最終,浪花消融在海洋中。那是自然規律,無法抗拒,也不用太恐慌。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每一天更要好好活。
怎樣好好活?
好好活的很重要一步,想必是活在當下這一刻。過去已經發生,未來還沒有來臨,只有當下這一刻,屬於自己。
記得有一個老故事:相傳古代一位國王,有一天夢到一句話,足可以概括古往今來最重要的道理。不巧一覺醒來之後,他怎么也想不起來那句最重要的話是什麼了。國王很是苦惱,便下令臣民幫他去想去找。大臣們不敢怠慢,急忙召集全國最有智慧學識的人們,集思廣益。最終,找到一句大家都同意的話,刻在戒指上,呈給了國王。那句話是:一切都會過去。
一切都會過去。無論發生過什麼,生活仍要繼續。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帶著從悲歡離合中學到的東西和生命體驗,更好地活下去。我關注的始終是,做到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平日裡遇到心態好、承受力強的人,我常常在看他/她的時候,好奇地揣摩一下;比較熟的,就直接去問本人。
有些人幾乎像是天生就會的,當然,看上去的天生,很可能是人家經過實踐中的磨鍊和學習,從生活智慧中得來;只不過遇到時已經看不出人工的痕跡,沒有留下歲月的印痕,便仿佛天然成就一樣。千百年來,這類天然成就或生活中自然發生的良性改變,吸引人們潛心研習總結,才有了後來紛繁多姿的理論解釋,和簡潔實用的方法技巧吧?這是道法自然的一個表現。不同的學科,都在自己的方向和領域裡,探求相關的規律和自然法則。
一直記得我初讀《心理學與生活》(PSYCHOIOGY AND LIFE)時看到的對心理學的詮釋:對心理現象和行為做出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以最終增進人類的福祉。——理念來源於現象,並濃縮了生活。
尋找理念和方法,鍛鍊心態和能力,都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堅韌不拔的承受力,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畢竟,人不是為了承受苦難而生的。幾年前我跟一位澳洲華人心理學家聊天,對方是從國內出去的,他當時便說:“在西方待久了,會有一個印象,中國人的抗苦力西方人如何比得上。可是,另外一個感覺是,除了抗苦,生命中還有許多其他東西,比如遊戲,比如創造,比如心靈生活的深度。”我完全同意,堅韌與承受,只是幫人活下來。活下來之後,才有機會,也更需要去面對下一步:怎樣活出自己?怎樣擁有自己的生命?
一生何求——電影《公民凱恩》
  關於《公民凱恩》(CIFIZEN KANE):
  美國1941年影片。黑白片。獲第1 4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曾多次在歐美的雜誌、世界博覽會評選電影誕生以來的最佳影片中,名列前茅。影片以20世紀初美國一位新聞業巨頭為原型,別具一格地刻畫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
  〔劇情〕
  人稱“美國忽必烈”的報業巨子凱恩,在他宮殿一般富麗堂皇的莊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人人都猜想這位大亨留下的這幾個字一定有深意。那代表他的愛人?一段回憶?還是一生的嚮往?到底什麼意思?一位青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查閱資料、尋訪凱恩的親朋故舊,去弄清這幾個字到底在說什麼。記者漸漸從不同地方不同的人那裡了解到,凱恩少年時代被父母託付於人,身世坎坷。他成年後如何對抗撫養他的人,如何逐漸發跡。他與美國總統侄女的第一次婚姻;他與作為歌手的第二任妻子的邂逅,以及由於這段桃色新聞,在總統競選中失敗。女歌手和凱恩之間由情人到夫妻的一段情史。凱恩專門為她建了歌劇院,然而女歌手首演就告失敗,不得不與凱恩一起隱居莊園。雖然有仙境般的生活環境,兩人還是在爭吵中惡語相向,女歌手毅然選擇離開。
……

書摘與插圖

(圖)《電影與心理人生》《電影與心理人生》

相關詞條

文學 小說 書籍 青春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