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盪寶冠寺》

此詩描寫游雁盪寶冠寺的見聞和感受。首聯直截了當,以特寫手法,將鏡頭集中到一點,突出主人公的動作,並表現其憑欄而立時由觸覺而引起的心靈感受。頷聯將立於石欄的清寒原因作了交代:“流來橋下水,半是洞中雲。”這兩句的結構出自杜荀鶴“只應松上鶴,便是洞中人”和於武陵“飛來南浦水,半是華山雲”。但杜、於之作過於直致,缺少涵詠的餘味,而經過趙師秀點化,則輕靈圓轉,將小橋流水的山澗之景描寫得非常傳神,顯然是青勝於藍。另外,此聯疑水為雲,頗見主觀色彩,其由望水而尋源,惟見白雲繚繞,岩洞隱約,加上雲與水在色、質、形等方面的相似和溝通,產生這樣的聯想,正是非常自然的。

作者

趙師秀

詩詞正文

行向石欄立,清寒不可雲。
流來橋下水,半是洞中雲。
欲住逢年盡,因吟過夜分。
盪陰當絕頂,一雁未曾聞。

注釋

雁盪寶冠寺:雁盪,即雁盪山,位於浙江省溫州市境和台州市南部。寶冠寺,始建於公元1001年(宋鹹平四年),位於雁盪山寶冠峰北,西石樑外。“雁山十八古剎”之一。

②云:說出,道出。

③夜分:夜半,半夜。《韓非子·十過》:“昔者衛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上,稅車而放馬,設舍以宿,夜分而聞鼓新聲者而說之,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

作品鑑賞

該詩描寫游雁盪寶冠寺的見聞和感受。首聯直截了當,以特寫手法,將鏡頭集中到一點,突出主人公的動作,並表現其憑欄而立時由觸覺而引起的心靈感受。頷聯將立於石欄的清寒原因作了交代:“流來橋下水,半是洞中雲。”這兩句的結構出自杜荀鶴“只應松上鶴,便是洞中人”和於武陵“飛來南浦水,半是華山雲”。但杜、於之作過於直致,缺少涵詠的餘味,而經過趙師秀點化,則輕靈圓轉,將小橋流水的山澗之景描寫得非常傳神,顯然是青勝於藍。另外,此聯疑水為雲,頗見主觀色彩,其由望水而尋源,惟見白雲繚繞,岩洞隱約,加上雲與水在色、質、形等方面的相似和溝通,產生這樣的聯想,正是非常自然的。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中稱讚此聯“在四靈中最為掉臂遊行”,確能體會其妙處。景色如此美麗,入之於眼則動之於心,故頸聯直接寫主人公的感受:“欲住逢年盡,因吟過夜分。”這是一對矛盾:一年將盡,欲住不能,舍此而去,心有未安,故不覺留連、吟詠其間而“過夜分”了。正是在這一對矛盾中,景色之美和詩人的愛賞之心都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尾聯呼應“雁盪”二字。這座位於樂清縣東的山,絕頂有湖,四季不涸,春歸之雁常留宿其間。因時值冬季,所以全無雁聲。這固然是寫實,但也突出了環境的清寂幽靜。全詩題為寫寺,卻無一語及寺,只是著力渲染禪林那種特有的幽寂清靜,這種重神不重形的手法,正是四靈所經常使用的。

作者簡介

趙師秀(1170年—1219年),字紫芝,號靈秀,又號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八世孫(《宋史·宗室世系表》六)。公元1190年(宋光宗紹熙元年)進士及第。寧宗慶元初為上元簿。嘉定初入江西安撫司幕,後為筠州推官。晚寓錢塘。公元1219年(宋嘉定十二年)卒,年五十。工詩,為“永嘉四靈”之一。有《趙師秀集》二卷、《天樂堂集》一卷,已佚。僅有《清苑齋集》傳世。事見明弘治《溫州府志》卷一零、一三。趙師秀詩,以明潘是仁輯刻《宋元四十三家集·清苑齋詩集》四卷本為底本,校以清顧修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本(簡稱顧本),並酌采顧本校記(簡稱顧校),編為第一卷;別輯《瀛奎律髓》、《詩淵》等書中所錄詩,編為第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