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沙水水無沙》

《長沙沙水水無沙》

《長沙沙水水無沙》是長沙作家彭國梁所寫的一本歷史類書籍。

長沙本土詩人、作家彭國梁的新書《長沙沙水水無沙》,極富民族文化傳統風情的封面就讓人有了閱讀的興味:大面積的咖啡色襯底,天頭地腳鑲嵌著兩條古樸細窄的白毛邊沿,中心襯著一幅泛黃的、版畫樣的長沙古舊地圖,豎排的木刻宋字書名,黃褐的線裝書脊,均發散著濃郁的古舊文化韻味。該書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城市文化叢書”中一本。

內容簡介

本書把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文學名人與長沙的地域文化緊密結合,鉤沉出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書名出自白沙古井的那副名聯,使無論身在何處的長沙人都會油然一種親切,勾起一種鄉情。
翻開書頁,時空鏇即轉入晚清和民國時期的長沙黑白影象,也如同一本長沙近現代的地方文化詞典,一些與文化相關的名詞與詞條,清晰地珠串出一軸又一軸的歷史風物圖卷:天心閣嶽麓書院、(上朗下木)梨鎮上陶公碧浪湖撈刀河白沙井銅官鎮長沙李合盛、西南聯大的前身——長沙臨時大學;秋瑾葉德輝謝冰瑩、郭沫若、田漢、王魯彥、趙景深、林徽因、嚴怪愚等等,這些人物有的本就是長沙人,有的是某個時段在長沙,都有關於長沙的文字留下來。這本書把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文學名人與長沙的地域文化緊密結合,鉤沉出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書名《長沙沙水水無沙》出自白沙古井的那副名聯,使無論身在何處的長沙人都會油然一種親切,勾起一種鄉情。

《長沙沙水水無沙》《長沙沙水水無沙》
天心閣
高閣逼諸天。且看那洞庭月,瀟湘雨,衡岳煙雲,十萬戶棋布星羅,到此一開眼界:
江山留勝跡。最難忘屈子騷。賈生策,朱張性理,數千年聲名文物,有誰再續心傳。
天心閣是古城長沙的標誌,位於古城東南的城牆之上。這裡是全城地勢最高的地方,站在天心閣上,城郭一覽無餘。天心閣最早建於明代是無疑的,因為天心閣的古城牆系明代洪武年間長沙守御指揮使邱廣所築,在他之前,曾有土牆,是在他的治下才改為石基磚砌的。但建天心閣具體年月則不可考。今發現與天心閣相關的記載最早的是明萬曆41年,即公元1613年善化縣知縣唐源的一段話,他是在《分地方申詳》中談到善化縣在長沙城的轄地範圍時說的:“善化所轄城內地止一鋪、二鋪、三鋪,不過自縣治北抵織機巷,南抵天星閣,東抵王府稻田,西抵三府大街而已。”天星閣即天心閣。
此外,明末善化廩生俞儀所作的《天心閣眺望》一詩,也被專家認為是至今為止發現的除唐源《分地方申詳》之外最早記載天心閣的文字,其詩日:
樓高渾似踏虛空,四面雲山屏障同。
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燈火圖畫中。
天心閣本是觀天象、祭天神的地方,原有天星、文昌二閣,乾隆年間重修時合二為一。曾任過《四庫全書》總閱官和湖南學政的清代著名學者李汪度在《重修天心閣記》中寫道:
會城東南隅,地脈隆起,崇垣跨其脊,青烏家所云:“巽龍入脊,文治之也!”岡形演迤,遙與嶽麓對,上建天心、文昌二閣以振其勢,後乃額天心於文昌而省其一焉。閣後下瞰平疇,稻疇鱗次。左右凝睇.則澄波環繞,沙岸參差,帆影檣風,與黛色煙鬟,如列戶牖,蓋極城南之勝概萃於斯閣。而位置適當書院之左,人文之勝所自來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