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長江流入東海河口]

長江口[長江流入東海河口]
長江口[長江流入東海河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江口是長江在東海入海口的一段水域,從江蘇江陰鵝鼻嘴起,到入海口的雞骨礁為止,長約232公里。長江口平面呈喇叭形,窄口端江面寬度5.8公里,寬口江面寬度90公里。 6000~7000年前,長江河口為一溺谷型河口灣,灣頂在鎮江、揚州一帶。近2000多年來河口南岸邊灘平均以40年1公里的速度向海推進,北岸有沙島相繼並岸,口門寬度從180公里束狹到90公里,河槽成形加深,主槽南偏,逐漸演變成一個多級分汊的三角洲河口。

基本信息

位置境域

長江口[長江流入東海河口] 長江口[長江流入東海河口]

長江口,位於上海市北部,江蘇常熟市白茆河口至海門市一線以東,橫沙島東端以西。長約86公里,河口西端江面寬約9公里,東端自江口啟東嘴至南匯嘴的聯線,江面寬達90公里。在江水與東海漲潮流相互激盪之下,泥沙不斷淤積,形成崇明、長興、橫沙諸江口沙島及眾多的淺灘、暗沙等。崇明島將長江分成南北兩支水道:長江口北支水道現日漸縮窄,水鹹,河道淤淺,航運價值日減;長江口南支水道由長興島、橫沙島分隔為南北兩支,即南港水道和北港水道。南港水道以九段沙為界又分為南、北槽水道。南港水道入海最淺處水深約7米,是海輪出入上海市的唯一航道。

長江口河段在上海境內全長148公里,屬中等強度潮汐河口,非正規半日潮型,兩個全潮進潮量60億立方米。

水文特徵

徑流、輸沙徑流。長江大通站最大洪峰流量926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4620立方米/秒,最大年徑流量13600億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6760億立方米(1978年),多年平均流量29300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9051億立方米。徑流有明顯洪、枯季變化,5月顯著增大,5~10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71.7%,11月至次年4月徑流占28.3%。年徑流變差係數0.13。

輸沙。大通站統計長江年均含沙量0.486千克/立方米,最大年均含沙量0.697千克/立方米(1963年),最小年均含沙量0.28千克/立方米(1994年)。年最大輸沙量6.78億噸(1964年),最小輸沙量2.39億噸(1994年),平均輸沙量4.33億噸。洪水季6個月輸沙量占年輸沙量87.2%,枯季6個月占12.8%。7月輸沙量最多,占全年21.9%,2月最少。泥沙中值粒徑0.02~0.03毫米。杭州灣澉浦站年均含沙量3~4千克/立方米,蘆潮港實測含沙量0.017~9.365千克/立方米,金山嘴近岸含沙量0.16~3.55千克/立方米。泥沙粒徑0.02~0.04毫米,屬缺乏粘性細粉砂。

余流長江江口攔門沙西余流速度較大,表層余流速0.3~0.5米/秒,流向基本與徑流一致向海,漲潮槽余流向上游。南北槽和北港是鹹淡水交匯的成型河槽與口外海濱過渡地帶,表層余流向海,底層余流向上游。攔門沙東表層余流速度約0.20~0.40米/秒,流向趨東,牛皮礁至雞骨礁一線南表層余流多為東偏南,以北指向東或東偏北。杭州灣余流灣內大於灣外。近南匯嘴與蘇北嘴表層余流沿杭州灣和蘇北嘴流動。口外底層余流在0.10米/秒以下,流向以向西或西北居多。杭州灣內表層余流呈東北偏東向與北岸平行,灣口余流多呈東南或西南向,底層余流在灣內與表層余流相近,灣外向北流。

鹽度沿海水域鹽度南、北高,中間低。低鹽舌由長江口向東伸展,杭州灣鹽度高於長江口。表層鹽度長江南支長興島以西冬、夏季0.13‰~0.17‰,北支靈甸港約0.14‰,北支口10‰以上。垂向鹽度分布南支底層略高於表層,北支表、底層差值較大。長江口豐水年鹽度小,枯水年鹽度大,瀏河口可達1‰,堡鎮、南門記錄最大鹽度21.32‰、8.67‰。北支徑流量少,潮汐作用大潮期鹽度大於小潮期。南支變化複雜。鹽度日變化極大值出現在漲潮期,極小值在落潮期。杭州灣鹽度南高北低,上下層鹽度分布基本均勻,灣口南部深水區上下層鹽度相差2‰,日變化明顯,同一測點鹽度峰谷差值8‰~9‰,灣北水域冬季鹽度比夏季低。

河汊水道

形態

1979年起,以徐六涇為長江河口段起點,以下流經上海市至入海口50號燈浮,全長167公里,通稱長江口,其下口從蘇北嘴迄南至南匯嘴,相距90公里。上海市長江口段長148公里,流經寶山區、崇明縣、浦東新區和南匯縣。

北支長江口被崇明島分汊的北側水道,或稱北泓道。又因上段鄰江蘇海門,又稱海門水道。14~18世紀中葉以後長江主泓道南移,北支水道迅速淤淺。西起青龍港,東至連興港,長80公里。青龍港附近江面寬2公里,航道最深不足2米,口門位於江蘇省啟東縣連興港東側,寬達15公里,呈喇叭口狀,沙洲密布,航道曲折,最深處僅0.8米。

南支長江口被崇明島分汊的南側水道,18世紀中葉以後長江主泓道南移,自江蘇省太倉縣徐六涇以下至出海口統稱南支水道。19世紀初南支水道又被長興島分汊為南港水道與北港水道。西起白茆口,東行分為白茆沙北水道和白茆沙南水道,至瀏河口附近被瀏河沙、下扁擔沙分為新橋水道和寶山水道,至吳淞口,長約65公里。白茆沙南水道和寶山水道為長江口主航道,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最淺水深約6~7米。近百年來南支水道處於劇烈變化過程,沙洲遍布,知名的有白茆沙、上扁擔沙、下扁擔沙、新瀏河沙、瀏河沙等。

北港崇明島與長興、橫沙島之間,或稱北水道。西起崇明堡鎮港,東至佘山島,長約80公里,平均寬約9公里。清鹹豐十年(1860年)至1920年為長江入海主要航道,1927年後北港上口老崇明水道逐漸淤塞,口門的攔門沙最淺水深不足5米,航道為南港取代。今橫沙島以上之北港水深保持在10米以上,基本穩定;橫沙島以下至佘山島最淺水深僅5米。

南港長興、橫沙兩島南側,西起吳淞口,東至九段沙西端,長約40公里,平均寬6公里。原東至長江口燈船,長103公里,1945年後在九段沙以下分汊為南、北兩槽。1958年前原為單一河槽,水深12米以上,1958~1971年瑞豐沙嘴和江亞南邊灘迅速淤漲成為複式河槽。今航道水深7.4米,寬近400米。

北槽長江口銅沙淺灘與九段沙之間。1973年起疏浚擴大加深,1984年5月浚後分流口航道深7米。自橫沙島中沙燈船經牛皮礁至長江口燈船,長68公里。1973年後南槽水道淤淺,啟用北槽航道。1984年,南、北槽分流口中沙燈船至北槽中燈船闢為人工航道,維護水深7米,槽寬250米。北槽中燈船至長江口燈船為自然航道。

南槽長江口九段沙以南,自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燈船至長江口燈船,長約70公里。包括江亞航道、銅沙航道及南支航道。前者為人工航道,寬250米,水深7米;後者為自然航道。銅沙航道受到九段沙不斷南壓,1984年停止維護,大型船隻改從北槽水道進出。上起南港小九段經江亞南深槽和南槽上浚、中浚、下浚立標,至南支燈船出海,長65公里,航道寬約500米,水深約5米。

島嶼沙洲

島嶼

崇明島(Chongming Dao) 位於上海市北部長江口,東經121°10′~121°54′,北緯31°27′~31°51′。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隔長江口南支水道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及江蘇省太倉市、常熟市相望。隔長江口北支水道與江蘇省啟東市、海門市相鄰。東臨東海,是長江的門戶。全島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13~18公里,形狀狹長如臥蠶,面積1160平方公里,次於台灣、海南兩島為中國第三大島和第一大沙島,主要由長江輸出的泥沙淤積而成。唐武德年間露出長江水面,初為西沙、東沙兩沙洲,北宋時期東沙西北續漲姚劉沙、三沙。以後修建江海堤防,岸線乃趨穩定。明末清初平洋、西阜、平安等沙島先後與本島相連成一島。公元10世紀五代楊吳在顧俊沙(西沙)設崇明鎮,是為崇明名稱之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天賜鹽場為崇明州,明太祖曾賜“東海瀛洲”四字,故曾名瀛洲或古瀛洲。據史載,14世紀後半葉至16世紀,崇明島歷經滄桑之變,島岸漲坍無定,曾迫使縣治五遷其地。目前崇明島四周已建成高8米,頂寬5米,長達200餘公里的環島大堤,並築有200餘道丁字壩,以阻止南岸坍蝕,而東、北方灘地仍在繼續淤漲,其中東灘每年以100餘米的速度向東海推進,為上海市提供豐富的土地資源。島北長江口北支水道日益淤淺,崇明島逐漸向江蘇省啟東市、海門市靠攏。崇明島地面高程3.2~4.4米,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氣候溫潤,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屬副熱帶季風氣候,適宜種植水稻、三麥、玉米、棉花、油菜、蔬菜,附近水域是上海主要的水產捕撈基地之一。野生動物有黃鼬、刺蝟等。每逢春秋候鳥遷徙季節,成群鳥類在水草豐美的東灘停留覓食。國家級保護的野生珍稀動物有中華鱘、白鰭豚、江豚、黑鸛、白頭鶴、大天鵝、小天鵝、雀鷹等。目前環島公路已經建成,連通各重要集鎮及農場,島南南門港、堡鎮港有定期班輪通上海市區,西北牛棚港有客輪通江蘇海門市,交通方便。

長興島(Changxing Dao) 位於上海市東北部長江口,隔江南望浦東新區,北隔長江口北港水道鄰崇明島,東與橫沙島並列。島東西長約29公里,南北寬約2.4公里,呈長條形,周長約60公里,面積約88平方公里,是上海市第二大島。長興島由原鴨窩沙、石頭沙、瑞豐沙、潘家沙、金帶沙、圓圓沙等6個沙洲合併而成。鴨窩沙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出露水面,因形似睡鴨,故名。鴨窩沙與潘家沙(又稱永定沙)系自然演變合併,其餘各沙洲均在20世紀60~70年代經人工圍堤促淤互相連線形成一島。民國10年(1921年)《寶山縣續志》稱長興沙,1958年改稱長興島。長興島地勢低平,地面平均高程近3米。氣候溫潤、冬溫夏涼,初霜期較上海市區晚約10天,適宜水稻,三麥、油菜、棉花和柑桔生長,目前已成為上海市主要柑桔產地和寶山區的主要糧食產地。島上地表環境很少受到污染,居民長壽者較多,島周灘地水草豐美,已闢為獐、黃麂、梅花鹿等珍稀動物的人工放養場所。沿江產白蝦、鳳鱭、刀鱭、鰣魚、鱸魚等。現島上為長興鄉,島中部有橫貫東西的鳳凰、潘圓等公路幹線,南岸馬家港有班輪直航吳淞,交通方便。

橫沙島(Hengsha Dao) 位於上海市東北部長江口。東瀕東海,西鄰長興島,南望浦東新區,北鄰崇明縣。全島略呈三角形,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8公里,周長近30公里,面積49平方公里,是上海第三大島。因橫亘長江口,故名。清鹹豐八年(1858年)成島,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始圍墾,宣統元年(1909年)在島上設定橫沙鄉。地勢低平,地面平均高程2.87米。島上盛產水稻、三麥、棉花、油菜。主要水產有鳳鱭、刀鱭等。島上圩堤縱橫,可流密布。有多條公路縱橫貫穿全島,西北岸富民碼頭有客輪通上海市區。由於東南岸持續坍塌,西北岸擴漲,沙島有向西北方向偏移的趨勢。

沙洲

永隆沙(Yonglong Sha) 位於崇明縣城橋鎮西北16公里,南鄰長征農場,北瀕長江口北支水道。曾名永豐沙、合豐沙。東西長約16公里,面積約14平方公里。此沙昔為長江口北支水道中沙洲,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漲出,後出沒無常,最後出露水面在民國26年(1937年),1972年與崇明島連線。1968年圍墾土地1800餘公頃,建有農場,培育蠶豆、玉米等良種。鴿龍港縱貫島西側,北口建有水閘。有輪渡通江蘇省啟東市三和港及海門市靈甸港。有公路接北沿公路。

團結沙(Tuanjie Sha) 位於崇明島東南長江口。清末於崇明島東南2米等深線範圍形成暗沙,20世紀60年代初,沙背露出水面,形似甲魚,習稱甲魚沙,又名南高沙、興托沙,1972年改稱今名。1982年建成長2.5公里的促淤堵壩後,泥沙淤積加快,日益與崇明島合攏。團結沙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3.5公里,略作東西向的橢圓形,1983年測得零米標高以上沙體面積約19平方公里,地勢低平,高程在3.0~3.5米之間僅4平方公里,遍長蘆葦、海三棱 草等,農民在此圍田養鴨、放牛、種植茭白。每逢春秋候鳥集此停留,是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

雞骨礁(Jigu Jiao) 位於長江口外,上海市最東端,西北距佘山島30.6公里。為一群礁,主礁在東側,長26米,寬約19米,面積近500平方米,岸線長0.1公里。從東側海上望去猶如一大商船。由中生界火山岩組成,海拔12.2米,上設信號台。沿岸均陡壁,近岸多障礙物,水流湍急,船隻不易靠岸,且難以攀登。水源缺乏,無居民。

南匯嘴(Nanhui Zui) 位於南匯縣東南部。系長江口外南岸、杭州灣北岸沙嘴,因沙嘴向南楔入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匯處,因而得名。又稱南匯角,簡稱匯角。曾稱老鸛嘴。歷史上隨長江三角洲向東南海區發展延伸而逐漸擴大,平均每40年向海區推進1公里。經過多次築塘促淤,開發圍墾,已大部分闢為農田。東部沿海海塗零米高程以上的面積約100平方公里。

扁擔沙(Biandan Sha) 位於崇明島以南,長江口南支水道中,北為新橋水道,南為白茆沙南水道。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出露水面,在縱向水流作用下,泥沙不斷加積,沙體伸長加大,形似扁擔,故名。由於受到橫向水流切割,沙體極不穩定。20世紀80年代以後扁擔沙下部沖刷出新橋通道,將其分割成上、下兩部分,下扁擔沙與中央沙連成一體;上扁擔沙西端崇明廟港口外出露部分稱東風沙,已圍墾。

黃瓜沙(Huanggua Sha) 位於崇明島北,長江口北支水道中心線南側,南距崇明島800米。20世紀30年代淤漲出水面,70年代初由數個小沙洲合併而成。沙洲呈東西向長條狀,形似黃瓜,故名。因在永隆沙之後漲出水面,故亦名新隆沙。東西長13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約27平方公里。沙洲上蘆葦叢生,建有農場、窯廠及水閘。有定期班輪通江蘇省啟東市三和港。

崇明東灘(Chongming Dongtan) 位於崇明島東端,由北八滧東沙、東旺沙、團結沙、奚東沙等沙體組成。灘涂向東淤漲延伸很快。1983年實測高程零米以上灘地面積約193平方公里,其中八滧東沙23平方公里,東旺沙104平方公里,團結沙53平方公里,奚東沙13平方公里。灘面平坦,生長蘆葦、海三棱 草、絲草。在光泥灘上有國家重點保護的小天鵝、鶴群棲居。團結沙1978年興建長2.5公里的促淤壩後,已與奚東沙連成一片,團結沙與東旺沙之間尚留一夾泓,水深0~2米。灘地產螃蜞、跳魚、石蟥及蟶子等。東旺沙水淨、氣淨、土淨,現由上海市東旺農工商公司建成農業基地。

新開沙(Xinkai Sha) 位於崇明島北部新開港外口,永隆沙西側。因位處新開港附近,故名。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200米。1968年前原為水下陰沙,1970年後經過築塘促淤,南連崇明島、東接永隆沙。已圍墾。

主要支流

主要水系是由黃浦江及其支流吳淞江、薀藻浜、大治河、淀浦河、油墩港、川楊河、金匯港、龍華港、楊樹浦港等組成的黃浦江水系。黃浦江是長江最後一條支流,幹流全長113.40公里,源於澱山湖,上溯連通太湖,貫穿上海全市,在吳淞口匯入長江。吳淞江流經上海53.1公里,在市區外白渡橋匯入黃浦江。

黃浦江,起於澱山湖,幹流82.5公里,上段自米市渡至閘港28.5公里為東西向,河身較順直,河面寬約300米。水位在3.5米過水斷面3540~4100平方米,河底標高-8~-20米,松江毛竹港口附近最深。幹流至閘港(大治河西口)轉為南北向,長54公里。龍華鎮以下40公里,河道彎曲,穿越市區後在吳淞口匯入長江。河道在水位3.5米河面寬度自320米放寬至770米,斷面4700~6700平方米,河底高程-8.2~-17.1米,河口段較淺。黃浦江水系在上海市境內流域面積519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81.9%。

瀏河又稱劉家河、劉家港。太湖古“三江”之一婁江下游。婁江於8世紀後湮廢。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疏浚至和塘,於吳淞江北、陽澄湖南,始蘇州婁門,經崑山入海,匯太湖東北諸浦水,泄吳淞江北之水。元代稱劉家港,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宣慰使朱清通海運,循婁江故道,導由劉家港入海。”明初,夏元吉疏浚吳淞江,引吳淞江及北岸諸水由劉家港入海,水面深闊,為明代重要出海口,鄭和下西洋由此出發。清代,瀏河淤塞嚴重,江流行緩,潮沙淤淀,水面束狹。民國時期曾有浚治,並無收效。1958、1975年兩次浚治,河底寬80米,河面寬122米,河底標高-2.0米,邊坡1∶3。今西起江蘇省崑山縣蓬朗草蘆村,上接婁江,東流入太倉縣、嘉定縣,越鹽鐵塘,至陸渡橋匯橫瀝、新涇,經瀏河鎮南入長江。全長40餘公里,上海境內長6.36公里,流經嘉定區朱家橋、婁塘、唐行3鄉。

練祁河又名練祁塘,宋時名練圻、練川、練渠,也稱祁江。西自嘉定區望新鎮顧浦,東至寶山區原獅子林北陸家宅匯入長江。東流越吳塘、鹽鐵塘,與漳浦、橫瀝、新涇、蒲華塘、潘涇、楊盛河相交。流經嘉定區外岡、朱家橋、嘉西、婁塘、嘉定、戩浜、徐行、曹王8鄉鎮,寶山區羅店、羅南、盛橋、月浦4鄉。全長31公里,嘉定區段長17.96公里,寶山區段13.04公里。長江至楊盛河2.9公里,河底寬30米,楊盛河至潘涇河4.2公里,河底寬25米,其餘河段河底15米。河底高程均-1.0米,邊坡1∶2.5。

氣候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年均氣溫市區15.8℃,郊區15.2~15.7℃。7月最熱,市區平均氣溫27.8℃;1月最冷,市區平均氣溫3.6℃。市區氣溫平均年較差24.2℃,日較差7.5℃。春季約75天,夏天94天,秋季63天,冬季133天。平均無霜期228天。活動積溫4992℃日。降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1149毫米,70%集中在4~9月。平均降雪日6.2天,積雪日2.8天。年均日照時數1930小時。全年平均總雲量6.6成,低雲量3.7成。內陸地區霧日數平均約40天,多於長江口沿岸和杭州灣北岸地區的25~30天。累年平均氣壓1016.1百帕。4~8月盛行東南風,11月至次年2月盛行西北風。影響上海的天氣系統有颱風、東風擾動、溫帶氣旋、梅雨、寒潮。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靜止鋒穩定在長江下游及上海附近時,形成多雨悶熱潮濕的梅雨天氣。城市氣候特徵明顯,有熱島、乾島和濕島、混濁島、雨島等現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1990年,上海有113年出現氣象災害,氣象災害年出現幾率0.96。會發生春澇、夏澇,伏旱和秋冬旱。破壞性潮災約18年一遇。

地貌演變

2000年前,長江在今揚州、鎮江附近入海,河口寬闊,稱海門。河口段起點揚、鎮之間江中沙洲瓜洲,向東呈喇叭形出海。北岸沿今江蘇省泰興縣北部、如皋縣石莊以北、南通市白蒲直達掘港。南岸江陰市以下沿今橫涇岡和下沙沙帶之間的上海市區進入杭州灣。長江徑流挾帶泥沙不斷堆積,形成河口沙洲。沙洲並岸的結果,兩岸逐漸縮狹,河口向東延伸。公元3世紀長江河口延伸至江陰,潮流界亦在鎮江、江陰一帶。江陰以下江面寬闊,多汊並存,江流主泓游移不定。唐武德元年(618年),崇明島雛型出露水面,河口被分為南、北兩支。14世紀以後,河勢趨穩定,主泓從北支入海達300餘年。16世紀前,長江口南岸大部分邊灘向外淤漲,岸線均在今岸線之外。17世紀,長江主泓從北支移向南支,南岸福山至黃家灣江岸迅速坍沒2~3公里,寶山縣黃窯鎮坍入江中。其後,南岸開始修建海塘,遏制江流、潮汐、風浪對江岸的衝擊、侵蝕,南岸逐漸穩定。19世紀後期,長興、橫沙諸島出水,南支形成南港、北港分汊形態,長江主泓在南、北港交替擺動,疊為主次。九段沙形成後,南港分為南槽、北槽,形成今之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的特殊河口。1917年,常陰沙封堵夾江併入南岸,南岸形成北凸的馬鞍形岸線。北岸經歷5次沙洲並岸變化,形成近代北岸線。現代長江口是指從江蘇江陰鵝鼻嘴起,至入海口雞骨礁止,全長約232公里。1960年,江蘇省太倉縣徐六涇河段對岸江心沙圍墾並岸,13公里江面縮窄為5公里。

航道

北支水道(Beizhi Shuidao) 全稱長江口北支水道。位於長江口北岸與崇明島之間,北緯31°34′~31°52′,東經121°10′~121°50′。長江口被崇明島隔開分汊的北側水道,或稱北支、北泓道。又因上段鄰江蘇海門市,故又稱海門水道。公元14世紀至18世紀初,曾經是長江的主要入海水道,18世紀中葉以後長江主泓道南移,北支水道迅速淤淺。北支水道西起青龍港,東至連興港,長80公里,青龍港附近江面寬2公里,航道最深不足2米,口門位於江蘇啟東連興港東側,寬達15公里,呈喇叭口狀,沙洲密布,航道曲折,最淺處水深僅0.8米。1958年後除上段青龍港以上尚能通千噸級輪外,已逐漸喪失航運價值。

北港水道(Beigang Shuidao) 全稱長江口北港水道。位於崇明島與長興、橫沙島之間,北緯31°22′~31°31′,東經121°33′~122°15′。長江口南支水道被長興、橫沙兩島一分為二,北側即北港水道,或稱北水道。西起崇明堡鎮港,東至佘山島,長約80公里,平均寬約9公里。清鹹豐十年至民國9年(1860~1920年)間曾為長江入海主要航道,民國16年後北港上口老崇明水道逐漸淤塞,口門的攔門沙最淺水深不足5米,通海航道逐漸為南港航道取代。現橫沙島以上之北港上段水深仍保持在10米以上,基本穩定;下段,即橫沙島以下至佘山島最淺水深僅5米。

北槽水道(Beicao Shuidao) 全稱長江口北槽水道。位於長江口銅沙淺灘與九段沙之間,北緯31°05′~31°18′,東經121°48′~122°17′。民國34年(1945年)九段沙將長江口南港水道分隔為二,其北側即北槽水道,1973年起疏浚擴大加深,1984年5月疏浚後的深7米航道交付使用。自橫沙島中沙燈船經牛皮礁至長江口燈船,長68公里。1973年後,因南槽水道淤淺,乃啟用北槽航道,該航道從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燈船至北槽中燈船為上段,1984年闢為人工航道,維護水深7米,槽寬250米;下段北槽中燈船至長江口燈船為自然航道。北槽水道是萬噸船隻進出長江口的主要航道。

南支水道(Nanzhi Shuidao) 全稱長江口南支水道。位於長江口南岸與崇明島之間,北緯31°23′~31°48′,東經121°11′~121°31′。長江口被崇明島隔開分汊的南側水道。18世紀中葉以後長江主泓道南移,自江蘇省太倉市徐六涇以下至出海口統稱南支水道。19世紀初南支水道又被長興島分隔為南港水道與北港水道。南支水道西起白茆口,東行分為白茆沙北水道和白茆沙南水道,再東行至瀏河口附近被瀏河沙、下扁擔沙分為新橋水道和寶山水道,東至吳淞口,長約65公里。白茆沙南水道和寶山水道歷來為長江口主航道,是海輪出入上海港和長江口的主要航道。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最淺水深約6~7米。近百年來南支水道處於劇烈變化過程,沙洲遍布,著名的有白茆沙、上扁擔沙、下扁擔沙、新瀏河沙、瀏河沙等。沙洲的發育與變遷,對南、北港及南、北槽的發展變化有決定性影響。

南港水道(Nangang Shuidao) 全稱長江口南港水道。位於長興、橫沙兩島南側,北緯31°16′~31°23′,東經121°31′~121°50′。西起吳淞口,東至九段沙西端,長約40公里,平均寬6公里。19世紀初長興、橫沙兩島形成以後,南支水道分汊為南、北港,因位於兩島南側,故名。南港水道原東至長江口燈船,長103公里,民國34年(1945年)以後南水道在九段沙以下分汊為南、北兩槽,南港水道遂成現今之狀。1958年前原為單一河槽,水深在12米以上,1958~1971年間,瑞豐沙嘴和江亞南邊灘迅速淤漲成為複式河槽。現航道維護水深7.4米,寬近400米。南港水道是長江主要的入海通道,可通航萬噸級船隻。

南槽水道(Nancao Shuidao) 全稱長江口南槽水道。位於長江口九段沙以南,北緯

31°00′~31°15′,東經121°48′~122°13′。自南北槽分流口的中沙燈船至長江口燈船,長約70公里。包括江亞航道、銅沙航道及南支航道,前兩者為人工航道,寬250米,水深7米,後者為自然航道。銅沙航道由於受到九段沙不斷南壓,1984年停止維護,大型船隻改從北槽水道進出。為小型船舶進出長江口的重要航道,上起南港小九段經江亞南深槽和南槽上浚、中浚、下浚立標,至南支燈船出海,長65公里,航道寬500米左右,水深5米左右。

六滧港(Liuyao Gang) 位於崇明縣東部。從長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經六滧港南水閘、向化鎮,至六滧港北水閘入長江口北支水道。長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2.2米,可通航50~8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3600公頃。

北橫引河(Beiheng Yinhe) 位於崇明縣北部。東西向骨幹河道。西起新建港,往東經新海、紅星、長征、東風等農場,與廟港、鴿龍港、張網港、東平河相交,抵新河港止。長約38公里。

老滧港(Laoyao Gang) 位於崇明縣中部。從長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經老滧港閘及城橋、港東、建設等鄉鎮和東風農場,至永隆沙南小洪。長17公里。枯水期水深0.4~2.1米,可通行50~8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5000公頃。

廟港(Miao Gang) 位於崇明縣西部。南起長江口南支水道,往北與南橫引河、北橫引河相交,抵北大堤。長約16公里。枯水期水深0.8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3700餘公頃。

練祁河(Lianqi He) 位於嘉定、寶山兩區中部。西起顧浦,東經外岡、嘉定、羅店,至盛橋東南穿越寶山鋼鐵總廠廠區入長江。與吳塘、鹽鐵塘、橫瀝、楊盛河等相交。長36公里。江水澄澈如練,故名。曾名練祁塘、練川、祁江、練江、練渠等。從潘涇至長江口段為1977~1978年間人工開闢,河口有節制閘,可通行50~1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3萬餘公頃。

南橫引河(Nanheng Yinhe) 位於崇明縣南部。東西向骨幹河道。西起五號壩,往東與廟港、鴿龍港、老滧港、張網港、東平河、堡鎮港、六滧港、奚家港相交,抵前哨農場外大堤。長80餘公里。枯水期水深1.0~2.1米,可通航100噸級以下的船舶。

瀏河(Liu He) 位於嘉定區北部邊緣,西起江蘇省崑山市青陽港,東流經太倉市,至上海市北部數度入嘉定區境,橫越鹽鐵塘、橫瀝,於江蘇省太倉市瀏河鎮南入長江口。曾亦稱劉溪、劉家河、劉家港、崑山塘、至和塘。前身為婁江或稱下江,為古代太湖水下泄入海的“三江”之一。全長約80公里,其中嘉定區境內長約6公里。1959、1975年曾兩次開挖疏浚,河寬75~140米,可通行10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0萬公頃。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率領船隊7次由瀏河口出發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婁塘河(Loutang He) 位於嘉定區北部。西起吳塘,往東流經葛隆、朱家橋、婁塘等地,與鹽鐵塘、橫瀝、新涇相交後,在華亭鎮匯入蒲華塘。系將小錢門塘、婁塘河、殷涇塘、蒲華塘、墅溝等河疏浚、相接而成。長2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2米,可通行15~50噸級船舶。

鴿龍港(Gelong Gang) 位於崇明縣西部。南起長江口南支水道,往北經江口、合作等鎮和長征農場,至永隆沙入長江口北支水道。長18.5公里。枯水期水深1米,可通行20~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6800公頃。

堡鎮港(Buzhen Gang) 位於崇明縣東部。從長江口南支水道經堡鎮港水閘,往北流經堡鎮,穿過南橫引河,經港沿,入長江口北支水道,長14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可通航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4900餘公頃。

新涇(Xin Jing) 位於嘉定區東北部與江蘇省太倉市東南部。南起練祁河,往北流經徐行,與婁塘河、石家塘相交,入江蘇省境內後往瀏河,長約13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寬5~14米,可通行30噸級船隻,受益農田1300餘公頃。

治理開發

航道航運

14~18世紀初,長江口的主航道為長江口北支水道。18世紀中葉後,長江口主流南移,主航道改走南支,以北港水道為主要通航水道。民國16年(1927年)後因上口嚴重淤淺,主航道又移至南港水道。民國29年後南港又分汊為南、北槽水道。1975年疏浚南槽水道,1984年開闢北槽深水道,自此南、北槽均可通航萬噸輪。長江口是長江流域的出海門戶,夏季萬噸輪可直航武漢,冬季2萬噸輪可候潮進出上海港。

長江口有溫、熱帶氣旋活動,風力常達七、八級,陣風可達10~11級,浪高可達7米。年平均鹽度為15.4‰。冬季枯水季節,海潮鹹水上溯,對工農業生產有不利影響。

水產漁業

此外長江流水將內陸大量有機物及營養鹽輸出海口,成為浮游生物食料,吸引多種魚類及水生生物聚集江口覓食產卵。盛產刀鱭、鳳鱭、銀魚、鰣、蟹、鰻等,為上海市重要水產基地。

淡水捕撈以長江捕撈和內河捕撈為主,長江口盛產銀魚、鳳鱭、刀鱭、蝦蟹類,為上海市民喜愛,1971年產量7483噸,創歷史最高紀錄,以後,由於受城市污水影響,產量逐年下降。內河捕撈產量在1959年達1萬餘噸,以後由於發展淡水養殖以及大量水域遭污染,內河捕撈產量逐年減少。

上海管轄的長江口海區地處北緯30°52′~31°42′之間。是海洋捕撈的生產漁場。長江口海區是長江沖淡水,同北來的蘇北沿岸流和南來的台灣暖流交匯混合的地方。春夏季台灣暖流水增強,長江徑流量大,沿岸水溫升高,營養物質豐富,浮游生物繁盛,許多魚類及無脊椎動物從外海游向河口及淺水海域生殖、育肥,形成春夏漁汛,產卵後魚群分散索餌。秋末冬初,沿岸水溫下降,餌料生物數量降低,多數魚類游向深海越冬,形成冬季漁汛。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銀鯧、鰳、曼氏無針烏賊以及三疣梭子蟹等是長江口海區的主要漁業對象。這些魚類洄游性都較強,在各自不同的生活時期均有其適溫性和適鹽性,經過長期的開發與資源的過度利用,有的魚類資源數量與質量已日趨下降,60年代以後變化極為明顯,大多數經濟魚類的魚體小型化,低齡魚的比例上升,大黃魚、小黃魚已形不成漁汛。70~80年代以後,長江口海區的主要捕撈對象帶魚,魚體也已明顯小型化,1齡魚占90%以上,海洋漁業資源日趨衰退。

長江口區營養鹽類豐富,餌料基礎雄厚,生物量較高,亦是多種經濟魚類索餌、育肥、繁殖的良好場所之一。中華鱘、鰣魚、長吻鮠等名貴魚類均在此索餌洄游;鰻鱺苗、蟹苗已成為長江口區的特有產物,一年一度的鰻鱺苗捕撈,來自福建、浙江、江蘇等省的漁船雲集長江口,形成“鰻苗大戰”,影響長江口航道通航。1993年產鰻鱺苗4噸,產值逾4億元。蟹苗在70年代是盛期,全國22個省市水產部門每年5~6月集中到崇明島捕撈蟹苗,運回各地飼養,亦曾盛極一時。蟹苗產量在1981年達2.05萬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1982年以後蟹苗產量銳減,其主要原因,一是捕撈過度,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二是市區工業污水大量排入長江口區,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影響漁業資源幼體發生;三是由於銅沙、東杭沙一帶不斷圍墾,灘涂變化,產卵場所分散等。必須制止酷漁濫捕,加強污水淨化處理,保護水域環境,才能使漁業資源得到恢復與發展。

港口

上海港貨櫃碼頭 上海港貨櫃碼頭

上海港,世界上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動化碼頭2017年底即將投入試運營。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的核心技術,將完全依靠自主研發。碼頭泊位岸線長近2800米,設定7個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為630萬標準箱,待建成運行後,預計吞吐量將超過整個上海港的一半,進一步鞏固上海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目前,上海港已經與全球2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建立了貨櫃貨物貿易往來,擁有國際航線80多條。每天有4.5萬個貨櫃在這裡流轉再運往各地。2016年,上海港完成貨物吞吐量7.02億噸,完成貨櫃吞吐量3713萬標準箱,自2010年以來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

太倉港 太倉港

太倉港,古稱劉家港,始興於隋唐時期。元朝,政府實施漕糧北運,在劉家港沿線建大型碼頭泊位,建立海運倉儲和海事機構,自此長江中下游地區、浙江溫台等沿海地區、以及日本、琉球、高麗、安南等國的商船都集結於劉家港,劉家港成為“六國碼頭”、“天下第一碼頭”。明朝,劉家港作為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發展達到鼎盛,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樞紐港。明以後,由於種種原因,港口逐漸沉寂。1996年11月,太倉港被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1999年9月,國家海關總署批准太倉港為貨櫃中轉港。2001年,國家交通部、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把太倉港定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貨櫃運輸的幹線港。 2017年,太倉港完成港口項目直接投資4.4億元,新增通過能力338萬噸。全港擁有各類碼頭泊位9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6個,貨櫃泊位10個,設計通過能力1.48億噸、435萬標箱。2017年太倉港新辟和加密貨櫃航線8條,全港航線總數增加至191條。全年完成貨櫃吞吐量451萬標箱、貨物吞吐量2.5億噸,同比分別增長10.5%、7.8%。

南通港 南通港

南通港,地處江蘇省南通市境內,東臨黃海、南臨長江,是長江北翼最臨近海域的港口。擁有長江岸線4166米;千噸級以上公用生產泊位24座,其中萬噸級以上14座,最大靠泊能力為20萬噸級;堆場面積67萬平方米,倉庫面積6萬平方米。

土地開墾

沉積於長江河口的泥沙,形成了眾多的江心沙洲,河口沙洲和水下三角洲。位於長江口南支水道的長興島、橫沙島就是由斷續的小沙洲連線而成的。長興島最早的鴨窩沙(今前衛農場所在地)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露出水面,距今約340年,以後露出水面的崇寶沙、石頭沙、瑞豐沙、潘家沙、圓圓沙等在近20年間才連成一片。

位於祖國第三大島的崇明島是典型的河口沙洲,它從露出水面到最後形成大島經歷了千餘年的漲坍變遷,崇明島最初露出水面於唐武德年間(618~628年),當時稱西沙、東沙。五代時(10世紀)設崇明鎮,其後因長江主泓道擺動,諸沙洲此漲彼坍,縣治所在地幾經遷徙,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崇明島輪廓開始初步形成,近300年,特別是18世紀中葉,長江主泓道南偏以來,崇明島南岸受沖刷,至1894年加固堤防才遏止坍勢。至1960年起基本停止南岸坍勢,而北岸則迅速淤漲,20世紀以來先後露出合隆沙、東平沙、永隆沙等。經50年代以來多次圍墾,全島面積由1954年的600多平方公里,擴大到1987年的1086平方公里。崇明島的北沿,東灘仍在迅速淤漲中,僅以東灘岸線為例,潮間帶平均每年向海灘推進145米。上海農墾在該島北沿建有:躍進、新海、紅星、長征、東風、長江、前進和前哨等8個農場。淤漲成陸都在30~50年內,均在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圍墾建成的國營農場。

社會經濟

長江口,以常熟市為西起占,區內共有上海市崇明縣、寶山區、浦東新區,及江蘇省的常熟市、南通市、海門市、啟東市、太倉市等。

歷史

長江口[長江流入東海河口] 長江口[長江流入東海河口]

在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潮區界在九江附近,崇明島在唐朝初期(公元618年)出水,現在長江河口的形勢是在唐宋以後才形成的。自1842年起,長江口已有海圖。在這一百多年內,長江口門南北兩咀(蘇中咀和南匯咀)的寬度又由118km縮窄至90km,水下三角洲則逐漸向海伸展,-5m線普遍向海伸展5-10km(南港口外最大伸展距離達14km),潮區界下移至安徽大通。隨著河口延伸,江面逐漸縮窄。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南通河段在1915年寬度尚有18km,1920年在瀏海沙河南岸並岸之後江面縮窄到7.0km左右;徐六涇河段寬度的縮窄則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原來寬達13km的江面於通海沙和江心沙先後圍墾成陸之後,縮窄為5.0km。長江河口縮窄的特點是沙洲或暗沙並岸,由分汊水道並為單一水道,河床趨於穩定。歷史上長江口曾七次沙洲並岸。其中除最近兩次由於人為因素加速了演變外,其餘五次皆為自然演變的結果。

演變

長江三角洲為沖積平原,長江的河口也一直在變化。2000年前,長江入海口在今天的揚州、鎮江附近。至公元3世紀,長江入海口在江陰一帶。到了唐武德元年(618年),崇明島開始形成,自此河口被分為南北兩支。19世紀後期,長興島、橫沙島陸續露出水面,後又形成了九段沙。

地理

水豐沙富

長江河口水豐沙富,據大通站資料,最大、最小和年平均流量分別為 92600米3 /秒、 4620米3 /秒、29300米3 /秒,年徑流總量9240億立方米。5~10月為洪季,徑流量占全年的71.7%,以7月最大;11~4月為枯季,占28.3%,以2月最小。年平均含沙量0.544千克/米3 ,年平均輸沙量為4.86億噸,沙量在年內分配比水量更集中。

地理環境

潮汐在口外為正規半日潮,在口內為不正規半日潮。南支潮差由口門往裡遞減,口門附近的多年平均潮差為2.66米,最大潮差4.62米,屬於中等強度(平均潮差為2~4米)的潮汐河口。北支潮差較南支稍大。潮流在口內為往複流,出口門後向旋轉流過渡,旋轉方向為順時針向。通過口門的進潮量枯季小潮為13億立方米,洪季大潮時達53億立方米。

長江沖淡水的影響最遠可達濟州島附近。枯季鹽水入侵一般可至南北支分汊口。鹽淡水混合北支為垂向均勻混合型,在南支口門附近枯季大潮出現垂向均勻混合型、洪峰流量大又遇特小潮差時出現高度成層型外,全部及部分混合型出現機率最多。南槽、北槽和北港下段存在上層淨流向海,下層淨流向陸的河口環流。滯流點附近有最大渾濁帶。洪季小潮時常有浮泥出現,航道攔門沙與洪季滯流點位置吻合。

長江口外流系有台灣暖流、江浙沿岸流和蘇中沿岸流。夏季,台灣暖流增強,蘇中沿岸流減弱,長江沖淡水在口門附近先順汊道方向流向東南,約在東經122°30′右轉向東北或東。冬季,台灣暖流減弱,蘇中沿岸流增強,長江沖淡水沿岸南下,成為江浙沿岸流的主要組成部分(見東海)。南港實測最大波高3.2米,向口外海濱波高逐漸增大,曾測得6米波高記錄。

徐六涇以下,河槽有規律分汊。在科氏力作用下,長江河口存在明顯的落潮流偏南、漲潮流偏北的流路分異現象。在漲落潮流路之間的緩流區,泥沙容易淤積形成水下沙洲、沙島,促使水道分汊。在徐六涇以下被崇明島分為南支和北支,南支在瀏河口以下被長興島和橫沙島分為南港和北港,南港在橫沙以下被九段沙分為南槽和北槽,從而形成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的形勢。
在徑流與潮流兩股強勁動力作用下,河口段河床沖淤多變,主槽擺動頻繁。18世紀中葉長江主流重歸南支後,北支已日益淤淺,永隆沙至青龍港河段有涌潮,水、沙、鹽由北支上口向南支倒灌,但北支在洪季仍偶有泄水、泄沙現象。崇明島歷史上南坍北漲,現在有向蘇中並岸的趨勢。長江徑流基本上由南支排泄,南支河面寬闊,多水下沙洲,河槽演變複雜,目前正處於強烈變化階段。南港與北港,南槽與北槽的主次關係很易更替。1842年南港為上海港的通海航道。1870年後因南港水深惡化辟北港為主航道,1927年北港上口淤淺,通海航道又改走南港。1958年後北港的分流量已大於南港。

四條入海汊道均存在航道攔門沙,其灘頂水深除北支外,一般在 6米左右,比較穩定。在徑流、潮流和鹽淡水異重流作用下,有洪季淤、枯季沖,小潮淤、大潮沖的變化規律。南槽淺灘是長江河口最大的航道攔門沙,水深不足7米的灘長25公里左右,不足10米的灘長達60餘公里,成為入海航道的天然障礙。

在口外,有水下三角洲,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其上端為攔門沙灘頂,下界水深約30~50米,北面與蘇中淺灘相接,南面越大戢、小戢疊覆在杭州灣的平緩海底之上。水下三角洲沉積物主要來自長江,但也與蘇中海岸和杭州灣存在著泥沙交換。

長江河口港埠眾多。中國最大的海港上海港扼長江咽喉。年吞吐量1982年近9000萬噸。1975年,通海航道水深已浚深到7米。每年入海離子徑流量為14823萬噸,占全國入海總離子徑流量的43%。大量營養物質輸入海,使長江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形成中國最大的漁場。河口土地資源潛力很大。據1978年測圖量計,在南北支分汊口以下,零米等深線以上的灘地面積有779平方公里,2米以上的有1239平方公里,5米以上的有2833平方公里。據統計,近30年來,僅上海市就圍墾了約80萬畝土地。

水文研究

1842年開始有水深測量圖。1915年進行了首次水文測驗。1958年開展了上自江陰下至口外海濱的大規模水文泥沙測驗。1971年以來,圍繞長江河口的治理,對河口區的水文、泥沙、沉積、河床演變及工程措施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並做了模型試驗和試驗性工程。

長江口水域

長江口水域是上海市重要水源地,同時兼具工農業取水、通航、納污、圍墾、生態等多種功能,長江口已成為上海市建設世界級城市的重要支撐之一,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長江口不僅是多種生物周年性溯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經通道,也是亞太候鳥遷徙的主要驛站。近幾年出現了將大量灘涂濕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的現象,不利於長江口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如何有序開發長江口灘涂資源,合理保護長江口濕地,對於維持長江口地區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地理地貌

長江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0萬平方公里;

長江河口區分三個區段:近口段——安徽省大通至江蘇江陰,長400公里,受徑流控制;河口段——江陰至口門(攔門沙灘頂),長240公里,徑流、潮流相互作用;口外海濱段——口門至30~50米等深線附近,以潮流作用為主。

江陰下游80公里處的徐六涇河段,1985年大量圍墾,河寬13公里縮窄到5.8公里,形成節點河段;徐六涇至口門160公里,口門啟東咀至南匯咀江面寬達90公里。

長江口目前是三級分汊四口入海。


二、氣象

風:常風向NNE及SEE;強風向NNE,實測引水船處最大風速26m/s(1981年09月10日8:00)風力大於6級大風日數(引水船站)見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6級大風天數 5.2 4.2 2.5 3.3 2.1 1.7 2.2 3.3 2.7 3.8 4.8 6.0 41

雨:橫沙站2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降水量1030mm,最大日降水量135mm(1979年09月10日),年平均降雨118天。

霧:霧日數佘山53.7天/年、寶山27.5天/年,引水船28.4天/年。各霧日的平均霧時佘山為6.2小時,引水船為3.3小時。

雷暴:多年平均雷暴日數15.4天,年最多雷暴日數22天(1976年)。

長江口[長江流入東海河口] 長江口[長江流入東海河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