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離春智勇定齊》

《鍾離春智勇定齊》

簡介:這齣雜劇虛構了鍾離春挫敗秦國進攻的故事,全劇四折一楔子。

淵源:鍾離春,即無鹽女,戰國齊宣王王后,相傳為山東省齊河縣晏城鎮鎮西無鹽村人。是中國有名的“四大醜女”之一,也是歷史有載著名的第一位女政治家。她的事跡見於《史記》與《列女傳》中。

作者:元末“名香天下”的作家——鄭光祖,作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是元代後期名氣最大有劇作家之一。

簡介

鍾離春智勇定齊鍾離春智勇定齊

到了元代,劇作家鄭德輝綜合相關的民間傳說,創作了劇本《智勇定齊》。
這齣雜劇虛構了鍾離春挫敗秦國進攻的故事,全劇四折一楔子
劇本講的是齊宣王還是王子的時候夜夢菽月,晏嬰為其解夢,認為夢是在暗示齊宣王的另一半隱於鄉野,遂建議他出城打獵尋訪賢女。果不其然,在追獵一隻白兔的時候遇上外出採桑的鍾離春。晏嬰見其雖然容貌醜陋,但言談舉止卻迥異流俗,因此勸齊宣王迎娶鍾離春。不久,秦燕聯手攻齊,派使臣以解開玉連環的難題刁難示威。鍾離春輕而易舉地破解難題,羞辱使者,揚齊國之威;而當兵戎相見之時,鍾離春又運籌帷幄,大獲全勝,定國安邦。鍾離春在其中已經化身為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智勇雙全的神奇人物。
鍾離春已經從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變成了很多人認同的某一類人物的理想模型。
齊宣王仍然是“濫竽充數”的典故中那個終日聲色犬馬、耽於享樂的迷糊君主,而鍾離春那敦實的身軀則遠比自己的夫君高大、挺拔。而那張醜陋的臉,則因為揚眉吐氣的自信和不讓鬚眉的睿智而泛著耀眼的光輝。

淵源

鍾離春智勇定齊鍾離春智勇定齊

鍾離春,即無鹽女,戰國齊宣王王后,相傳為山東省齊河縣晏城鎮鎮西無鹽村人。是中國有名的“四大醜女”之一,也是歷史有載著名的第一位女政治家。她的事跡見於《史記》《列女傳》中,據傳她容貌奇醜,頭凹目陷,膚色如漆,以至年及三十尚未嫁出。但其胸有韜略,更心懷大志,對當時齊國朝綱不振、國運衰微深感慨痛,遂冒死前往雪宮台齊宮所在之地),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點,為宣王採納,立為王后。並且幫助齊宣王“停漸台,罷女樂。退諂諛,去雕琢。選兵馬,實府庫。四辟宮門,招進直言,延及側陋。”史稱鍾離春曾智解玉連環,彈蒲弦琴,布陣而勝秦燕,解齊國之危。史稱:“齊國大治,醜女之功也。”遂以無鹽之邑封鍾離春家,封鍾離春為無鹽君,後人因此稱其為無鹽娘娘。
“無鹽娘娘長得醜,她為齊國定邦基”的傳說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嘉祥漢代武氏祠畫像石中,就有無鹽君鍾離春、齊宣王二人的帶銘畫像內容。鍾離春的傳奇經歷,更是被後世搬上舞台廣為流傳,元雜劇中有《智勇定齊》(又名《醜齊後無鹽破連環》)(鄭光祖撰),清傳廳中有《靈媧石•無鹽拊膝》(許善長撰),京劇中有《湘江會》、《棋盤會》、《戰春秋》、《鍾無鹽》,當代香港影片有《鍾無艷》(梅艷芳、鄭秀文、張柏芝主演),均系演繹其事。
鍾離春後來於晏城鎮生一公主,乳名金華,並在生公主處建“金華寺”紀念,宋代,“金華寺”移至晏嬰故宅,與晏嬰祠東西相對,相映媲美。清人胡彥升感嘆道:“何處無鹽跡可尋?宿瘤故邑柳深深。浣紗遺事空留恨,不及齊妃說到今。”。清朝於希方到此遊覽後,曾留下《雪宮詩》一首,詩云:“憑弔古宮興未闌,迷離芳草尚留丹。君王自促高賢駕,休作稷門一例看。”

作者

鄭光祖鄭光祖

元末“名香天下”的作家——鄭光祖,作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是元代後期名氣最大有劇作家之一。鄭光祖,字德輝,生卒年代不詳,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曾經做過杭州路吏,死在杭州,火葬於西湖靈芝寺。同鄭光祖同期的雜劇家鍾嗣成在《錄鬼簿》中說他:“為人方直,不妄與人交。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倫輩稱‘鄭老先生’,皆知其為德輝也。”可見他是一位深受演員和觀眾喜愛的劇作家。
鄭光祖一生共創作了十八部雜劇,現存八部全本和一部殘本。在八部全本中,有五部是寫歷史故事的,即:輔成王周公攝政》、《立成湯伊尹耕莘》、《鍾離春智勇定齊》、《虎牢關三戰呂布》、《程咬金斧劈老君堂》;有兩部是寫愛情故事的,即:《迷青瑣倩女離魂》、《亻芻(chao)梅香翰林風月》;有一部是寫知識分子窮困潦倒、懷才不遇故事的,即:《醉思鄉王粲登樓》。他的這些雜劇題材範圍廣,質量比較高,同期劇作家少有超過他的。元代後期,雜劇創作的黃金時代已經衰落,多數作家的作品脫離現實,單純追求詞藻艷麗,惟有鄭光祖還保持著關漢卿、王實甫等前期作家那種觸及社會現實的優良傳統。
鄭光祖的雜劇代表作是《倩女離魂》。此外,《亻芻梅香》是寫侍女樊素熱情幫助白居易的弟弟白敏中與後晉裴度的女兒裴小蠻戀愛成婚的故事。情節和結構跟《西廂記》相似,所不同的是本劇將侍女樊素作為主角來寫,筆墨生動活潑,語言質樸流暢,被後人稱為“小西廂”。他的五部歷史劇中,較有特色的是《鍾離春智勇定齊》。這部劇以《戰國策》、《烈女傳》所記史實為依據,通過戰國時期秦、燕、齊三國的矛盾糾葛,塑造出了智勇雙全的古代婦女鍾離春的英雄形象。劇中的鐘離春是齊國的一位採桑女子,她外貌醜陋,但膽識過人,在秦、燕兩國合兵伐齊之際,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輔助齊宣王一舉戰勝了敵人,使處於亡國境地的齊國不僅轉危為安,而且被尊為上國。明、清以來,全國不少劇種都一直有改編本演出。表現知識分子窮困潦倒的《王粲登樓》,結構比較鬆散,情節也比較單薄,但劇中的主要人物王粲卻塑造得很有典型意義。劇中所反映的王粲的苦悶和懷才不遇的景況,是當時一般知識分子坎坷生活的縮影,很能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