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人針灸經》

《銅人針灸經》,針灸著作。七卷。此書雖冠“銅人”之名,實與“銅人”無涉。

基本信息

簡介

銅人針灸經》,針灸著作。七卷。此書雖冠“銅人”之名,實與“銅人”無涉。系元代書商抄錄《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九《針經》的全文,析分為卷一-六,另附針灸禁忌一卷。原書成於唐代,作者已無可考。書中記載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針治經驗,並附十二幅腧穴圖。現存明·清刻本、《四庫全書》本等。
銅人針灸經》七卷,不著撰人名氏。按晁公武《讀書後志》曰:《銅人腧穴針灸圖》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詔惟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臟腑十二經,旁註腧穴所會,刻題其名,並為圖法及主療之術,刻版傳於世。王應麟《玉海》曰: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式二。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先是,上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會,鑄銅人式。又纂集舊問,訂正訛謬,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頒行。翰林學士夏竦序所言與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異耳。此本卷數不符,而大致與二家所言合。疑或天聖之舊本而後人析為七卷歟。周密《齊東野語》曰:嘗聞舅氏章叔恭雲,昔倅襄州日,嘗獲試針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腑臟無一不具。其外腧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都用此以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水,俾醫工以分折寸,案穴試針。中穴則針入而水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後趙南仲歸之內府,叔恭嘗寫二圖,刻梓以傳焉。今宋銅人及章氏圖皆不傳,惟此書存其梗概爾。.

內容

 夫《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乃後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的其源,若或茍從異說,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三經脈者,皆有俞、原,手足陰陽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營指節,內連臟腑。故經云:“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按:此處誤,依《靈樞。逆順肥瘦》原文,為“從藏走手”),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按:此處誤,依《靈樞。逆順肥瘦》原文,應為“從頭走足”),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按:依《靈樞。逆順肥瘦》原文為“腹”)”,是謂日夜循環、陰陽會合。

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按:此段為《難經。七十難》原文,而與通行本有異,文句略有不通。《難經》原文為:“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

凡孔穴流注,所出為井,所流(按:通作“溜”,下同。)為營(按:應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營,仲夏刺俞,秋(按:據《難經。七十四難》,當缺“刺經”兩字。),冬刺合也。
營(按:應為“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營(按:誤,應為“滎”,下同。),注於太泉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心出中沖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勞宮為營,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原,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出於少沖為井,流於少府為營,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理為原,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營,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溪為經,入於曲池為合。三焦出於關沖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液門為營,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原,行於支渠為經,入於天井為合。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營,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谷為原,行於陽穀為經,入於少海為合。手三陰三陽流注者。

胃出於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營,注於陷谷為俞,過於沖陽為原,行於解溪為經,入於三里為合。膽出於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溪為營,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墟為原,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大陽脈也,流於通谷為營,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骨為原,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脾出於隱白為井,足大陰脈也,流於大都為營,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原,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營,注於太沖為俞,過於中封為原,行於中都為經,入於曲泉為合。腎出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營,注於太溪為俞,過於水泉為原,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足三陰三陽所流注者。

又云:“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氣,調氣之方者,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絡之往來也,隨其順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也。(按:此段為《難經。七十二難》,原文為“知其內外表里”)
夫用針刺,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雲“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後瀉。“不實不虛,以經取穴”者,然:是正經目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按:此段為《難經。六十九難》,原文為“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

又云:“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營(按:應為“滎”)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也。

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水、木、火、土,當於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北方水,水者,木之母。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言“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又曰:“夫言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虛者以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是謂“針容一豆補瀉”之理也。又云:“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掏取穴,置針於營上三十六息。以左(按:當缺“手”字)掏穴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象其天而運轉也。於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針,右手存意捻針,左手掏穴可重五兩已(按:通“以”)來計。其針如轉如不轉,徐徐下之。若覺痛,即可重二兩。若不覺,以經下之。入人營至衛至病(按:似應為“入衛至營至病”),得氣,如鮪魚食釣,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以經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出而引病氣不絕,名曰徐也。既引氣名一向無補名之曰瀉。”(按:似有缺、誤,不通)
……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九)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湯頭歌訣》
《孫文垣醫案》
《太平聖惠方》
《素問》
《湯液本草》
《外科精要》
《外台秘要》
《萬病回春》
《推拿抉微》
《外科發揮》
《胎產心法》
《蘇沈良方》
《棠陰比事》
《素問玄機原病式》
《嵩崖尊生全書》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胎產秘書》
《推求師意》
《外科大成》
《宋以前醫籍考》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外科精義》
《外科啟玄》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正宗》
《外科證治全生集》
《太素脈秘訣》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
《望診遵經》
《外科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外科樞要》
《外科心法》
《外科選要》
《銅人針灸經》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證治全書》
《素女脈訣》
《外治壽世方初編》
《天元玉冊》
《萬氏醫貫》
《王九峰醫案》
《王旭高臨證醫案》
《外科傳薪集》
《隨息居飲食譜》
《王氏醫案繹注》
《天機啟微》
《天隱子》
《天隱子養生書》
《素問直講》
《田氏保嬰集》
《通俗傷寒論》
《桐君藥錄》
《銅人內景圖論》
《素問直解》
《素仙簡要》
《圖經衍義本草》
《圖注八十一難經》
《圖注八十一難經定本》
《圖注難經脈訣》
《宋人醫方三種》
《推拿療法》
《推拿秘書》
《推拿學》
《遂生編》
《退思廬醫書四種合刻》
《外候答問》
《遂生福幼合編》
《孫氏醫學叢書》
《素靈微蘊》
《胎產集要》
《外科活人定本》
《外科輯要》
《外科經驗方》
《胎產輯萃》
《素問靈樞合注》
《宋元明清名醫類案》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
《素問釋義》
《太平御覽·養生》
《外科圖說》
《太素脈法》
《素問釋音》
《外科真詮》
《太醫局諸科程文》
《泰定養生論》
《素圃醫案》
《湯頭歌訣白話解》
《外證醫案彙編》
《湯頭歌訣續集》
《湯頭錢數抉微》
《萬氏積善堂集驗方》
《萬氏濟世良方》
《萬氏家傳保命歌括》
《萬氏女科》
《素問懸解》
《汪石山醫書八種》
《素問遺篇》
《王氏醫案》
《體仁彙編》
《王氏醫存》
《王叔和脈訣》
《天寶本草》
《王旭高醫書六種》
《天花精言》
《偽藥條辨》
《韡園醫書六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