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日記》

《還鄉日記》

《還鄉日記》是張駿祥導演,白楊、李天濟主演的作品,是一部劇情篇,於1947年上映。

基本信息

《還鄉日記》《還鄉日記》
導 演:張駿祥
編 劇:張駿祥
主 演:白楊 李天濟陽華 耿震 呂恩
上 映:1947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時 長:50分鐘
類 型:劇情片

故事梗概

抗戰勝利,一直在大後方從事話劇工 作的老趙、小於夫婦,回上海重建理 想中的美好生活。誰知他倆一到上海 ,因租不到房子,當天在友人家八樓 屋頂熬了一夜。翌日,夫妻倆外出找 房子,只見許多空房被貼上接收封條 ,願出租的都索價金條美元。 夫妻 倆無力承租,失望之餘,偶遇過去相 識的小桃。小桃原是漢奸裴某之妻, 勝利後裴某因漢奸罪入獄,房產和妻 子悉被重慶來的接收大員老洪“接收 ”。一天,小桃與老洪吵架,賭氣將 一間空房租與老趙夫婦。老洪不允, 又起爭吵。不意裴某搖身一變成為“ 地下工作者”,昂然出獄,率領一幫 打手回家,痛毆老洪,奪回妻子。老 洪心有不甘,也找了一幫打手前來報 復,在這幢房子裡展開一場惡鬥,結 果,老趙夫婦被逐,空房被收回,他 倆只得回八層樓頂借宿。

導演簡介

張駿祥 ,中國電影、話劇導演、劇作家、理論家、事業家。筆名袁俊,生於江蘇鎮江。193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9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戲劇研究院,獲碩士後回國。在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講授導演藝術及舞台裝置,並先後導演了《蛻變》《北京人》《以身作則》等話劇。1941年初,赴重慶。1939年~1945年期間,創作了《邊城故事》等多部話劇劇本,翻譯了多部外國名劇如《林肯在伊利諾州》、《好望號》等。1947年從影,任中電一廠、二廠特約編導。1948年至香港。先後在上海和香港導演了《還鄉日記》、《乘龍快婿》和《火葬》。建國後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歷任導演、副廠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等職。其間改編或導演了《勝利重逢》、《翠崗紅旗》《雞毛信》《白求恩大夫》《燎原》《大慶戰歌》等影片。其中《翠崗紅旗》、《雞毛信》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故事影片獎。出版論文集《關於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

演員簡介

白楊 ,演員,原名楊成芳,湖南湘陰人,生於北京。1931年考入聯華公司,處女作《故宮新怨》。1936年以《十字街頭》成名。抗戰期間隨上海影人在內地演出話劇,被譽為四大名旦之一。其後拍攝了《中華兒女》、《八千里路雲和月》、 《還鄉日記》《乘龍快婿》等。1947年主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和1957年主演的《祝福》使其藝術成就達到了頂峰。白楊的表演風格質樸、優美、自然、含蓄,長於表現東方女性神韻,一生扮演過20多個銀幕形象,在話劇舞台上塑造了50多個人物,60年代被評選為22大影星之一。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

白楊,原名楊成芳,中國著名電影、戲劇表演藝術家,1920年4月生於北平。幼年時代因其父母重男輕女的封建意識,將她托給奶媽在農村生活。貧境與苦難伴隨了她的童年。1931年其母病故。為了生存,她來到聯華影業公司在北平設立的第五分廠的演員養成所,成為該所最小的學員。由於她勤奮好學,進步很快,在無聲電影《故宮新怨》中扮演了一個小丫頭。不久影廠解散,白楊加入到“苞莉芭”劇團,演出過話劇“亂鍾”、“戰友”等。不久該劇團也被強行解散。1934年白楊先後參加了中國旅行劇團和中國舞台協會等劇社,開始了職業演員的生涯。在話劇“回春之曲”、“黎明之前”、世界著名話劇“梅蘿香”、“茶花女”中的表演,充分顯露出她的表演才華。1936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二廠成立,經著名戲劇家洪深介紹,白楊與二廠簽訂契約,主演了她的第一部影片《十字街頭》,在影片中她成功地塑造了楊藝瑛這一青年女性的形象。1937年“七七”事變後,她與陳白塵,沈浮組成影人劇團,深入人民生活進行宣傳抗日救國話劇的演出。1938年,白楊與沈西苓、趙丹、魏鶴齡等電影工作者,來到重慶的中央電影攝影場,拍攝了《中華兒女》、《長空萬里》、《青年中國》等影片,此時,她接觸到斯坦尼表演理論,“斯坦尼”豐富、開拓了她的藝術視野,激勵了她在藝術表演上的探索和追求。與此同時,她又在重慶和成都開始了她的舞台藝術活動,主演了“屈原”、“雷雨”、“日出”、“天國春秋”、“復活”等著名話劇,扮演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使她的表演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被譽為當時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1946年抗戰勝利,她回到上海,在崑崙影業公司拍攝了《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新閨怨》、《還鄉日記》、《乘龍快婿》等影片,之後,她又去香港參加《山河淚》等影片的拍攝工作。解放後,她從香港回到北京,先後在《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了和平》、《祝福》、《春滿人間》、《冬梅》等影片中,塑造了各種優美動人的婦女形象,她的表演藝術也在國內外贏得聲譽。1957年《北京日報》、《瀋陽日報》舉辦的最受歡迎的影片、演員的評選活動中,白楊主演的《祝福》、《為了和平》都名列前茅,評選的五位最受歡迎的演員中,她又獨占鰲頭。同年,她作為中國電影代表團成員,參加了捷克第十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祝福》一片獲特別獎。

白楊的一生,從坎坷中走向光輝,這與她從艱苦的逆境中生存,在成功後保持平凡的心態是分不開的。曾因《《冬梅》一片的拍攝,同周總理、陳毅同志促膝交談。她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代表了自我,在《祝福》中走向新的高度,在《冬梅》贏得真誠,無論戲中戲外,她都如此“優美”、“自然”、“含蓄”的將東方女性特有的美感,徹底地展示在舞台與銀幕上。她還著有表演藝術專著《電影表演技藝漫筆》、《電影表演探索》及詩文集《落入滿天霞》。80年代還在電視劇《灑向人間都是愛》中塑造了宋慶齡的形象。成為中國影壇上負有盛名,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於1996年去世,享年86歲。

電影作品年表
⊙1932:故宮新怨
⊙ 1937:十字街頭 神秘之花 社會之花 四千金
⊙ 1939:中華兒女
⊙ 1940:長空萬里 青年中國
⊙ 1946:聖城記
⊙ 1947:八千里路雲和月 一江春水向 東流 還鄉日記 乘龍快婿
⊙ 1948:新閨怨 山河淚 火葬
⊙ 1951:團結起來到明天
⊙ 1956:為了和平 祝福
⊙ 1959:春滿人間 金玉姬
⊙ 1960:只要你說一聲需要
⊙ 1961:冬梅 《茶花女》

※※※※※※※※※※※※※※※※※※※※※※※※※※※※※※※※※※※※※※※

白楊,女,原名楊成芳,又名楊君莉。1920年4月22日生於北平,湖南汨羅人,是著名女作家楊沫的妹妹。自幼寄養在北方農村。九歲回北京就學。1931年入聯華影業公司北平第五分廠演員養成所,在影片《故宮新怨》中飾演丫環。後相繼在苞莉芭劇團、中國旅行劇團、中國舞台協會等團體任演員。因主演《梅蘿香》、《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劇而嶄露頭角。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影片《十字街頭》,引起影壇關注。1937年參加上海影人劇團。1938年在重慶入中央電影攝影場,主演《中華兒女》、《青年中國》等影片。同時又主演了《屈原》、《日出》、《法西斯細菌》、《復活》、《羅米歐與朱麗葉》等多部話劇,成功地塑造出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婦女形象。1946年回上海,在中電、崑崙等影片公司主演《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影片,其中,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飾演的紗廠女工李素芬系其前期代表作。1949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拍攝了《祝福》、《春滿人間》、《為了和平》等影片。1989年主演的電視劇《灑向人間都是愛———宋慶齡的故事》,是白楊一生中拍攝的唯一的一部電視劇,也是她為觀眾塑造的最後一個人物形象。1996年9月18日在上海華東醫院病逝,終年76歲。
白楊和老導演張駿祥,四十年代有過一段不到一年的短暫婚姻,後來分手。數年後白楊嫁導演蔣君超,他們的兒子是海南博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曉松。
李天濟 ,中國電影編劇、演員。江蘇鎮江人。1940年畢業於四川省立戲劇音樂實驗學校,在校期間發表長篇報告文學《徐州突圍》,此文曾在貴陽的《精忠》雜誌上連載一年。1942年任中央青年劇社、中華劇藝社演員、演出主任,排演了法國薩杜的表現愛國主義題材的《祖國》,任編劇兼導演。1947年在吳祖光等人的鼓勵下,寫出了電影劇本《小城之春》,由費穆導演。之後又寫了喜劇《逢凶化吉》。解放後,他繼續探索喜劇電影的創作道路,寫了《今天我休息》,成功地塑造了人民警察馬天民這一藝術形象。他因長相特別,還被邀拍過多部影片如《魔術師的奇遇》、《烏鴉與麻雀》、《阿Q正傳》等。此外他還執導了《不夜的村莊》和《抓壯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