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白岸亭詩》

全詩就是這樣徐徐地走完了“紀游——寫景——興情——悟理”的過程,是謝詩的典型風格,其中圖畫美、音樂美與哲理美層層推進,又彼此滲透,相映成趣。就詩句的具體安排來說,此詩雖說幾乎全用對偶句,但詩句前後承接又相互穿插,如“空翠”句緊接著“遠山”句而補足其意,“漁釣”句則越過兩句詩的空間排列地位而和“近澗”句遙相照應。“援蘿”句先表現“聆聽”之意態,再用“交交”兩句點明所聆內容。而“交交”至“嘉爾”四句,又採用一、三句和二、四句穿插的連線方式。這樣的安排,可謂細針密線,章法嚴謹,顧盼自如,使詩意此起彼伏,跳宕而流暢,毫不板滯,堪稱是靈運詩的佳構。

作者

南北朝謝靈運

詩詞正文

拂衣遵沙垣。
緩步入蓬屋
近澗涓密石。
遠山映疏木。
空翠難強名。
漁釣易為曲。
援蘿臨青崖。
春心自相屬。
交交止栩黃。
呦呦食萍鹿。
傷彼人百哀。
嘉爾承筐樂。
榮悴迭去來。
窮通成休慽。
未若長疏散。
萬事恆抱朴。

作品鑑賞

這首詩作於公元423年(景平元年),即謝靈運出為永嘉太守的第二年初春。“白岸亭”,在柟溪西南,離永嘉八十七里,以溪岸有白沙而得名。
詩的開頭兩句點題,說詩人拂了拂衣袖,站起動身,沿著一條沙岸前進,緩步進入一座草屋,這就是白岸亭。“遵”,循,沿。“垣”,矮牆,此指岸沙堆積如垣。“拂衣”、“緩步”,動作舒緩,透露出詩人起行時的閒適心情。次四句,寫沿途風物。近處是一條溪澗,細細的溪水潺湲地流過密石;透過稀疏的林木,可以看見遠方是高峻的山峰。青翠的山嵐瀰漫空中,既可睹可辨,又難觸難摸,不知道給它一個什麼名稱,才能讓讀者得知其妙趣。而溪澗上漁釣者那種恬然自適的樂趣,卻很容易地自然吟唱出來。這四句,用清新優美的文字,描繪出一幅遠近有致、疏密相間、色彩鮮麗的青山綠水圖畫。“涓”“映”二字,錘鍊尤工。“涓”原指小流,這裡用作動詞,便狀寫出了澗水在密密山石間蜿蜒穿行的細小瑩澈之貌、緩緩流動之態。“映”字則點明山是在疏木的空隙中映出的,富有層次感。至於“空翠”二字,更給整幅畫面塗抹上一層半透明的青翠色調。用這個詞來描狀山色,確是詩人的匠心獨運。後來唐代詩人王維也有“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的名句。這瀰漫山中的濕漉漉的無邊空翠,帶著清新的涼意,浸染、滋潤了詩人的髮膚和心靈,從視覺、觸覺、感覺各個方面給了他難以形容的美感和快感,所以詩人才感嘆它“難強名”。這三個字比起直接描寫,更能發人遐想,沈德源稱其“凡物可以名,則淺矣。難強名,神於寫空翠者。”(《古詩源》卷十)可謂會心之言。讀這四句詩,讀者也不禁讚嘆詩人確是神於寫山水的妙手。且看這一幅山水畫,色彩是如此協調,構圖是如此和諧,境界又是如此鮮潔朗澄!此外,“空翠”句暗含《老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二十五章)的意蘊,將山水景色與老莊玄理融合在一起,既耐人咀嚼,又為下面的悟理先製造了氣氛。
“援蘿”以下,改從聽覺角度來表現山水景物,而地點也悄悄轉移出了白岸亭。詩人攀援著山間的藤蘿,慢慢來到青色的山崖下,剛才還難以名狀的空翠,現在卻親近在它身邊了。懷著欣慰的心情,詩人凝神聆聽,但聞一片悅耳之聲傳入耳鼓,沁進心靈,那是停在櫟樹上的黃鳥“交交”的啼唱,又夾雜著食苹的野鹿“呦呦”的鳴聲。這自然界的天籟之音,這春天山林的交響樂,清新悠揚,優美迷人,令詩人心曠神怡,如痴如醉。“春心自相屬”,他的心靈仿佛也與山鳥野鹿一樣,已融合在這春天裡了。
詩的最後部分是悟理。黃鳥和野鹿的啼鳴,忽然使詩人想起《詩經》的《秦風·黃鳥》和《小雅·鹿鳴》這兩篇詩。《黃鳥》是秦人哀悼為秦穆公殉葬的子車奄息等三個忠良之士的詩作,中云:“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鹿鳴》是大宴群臣之作,中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吹笙鼓簧,承筐是將。”承筐,謂用筐盛了幣帛奉送嘉賓。黃鳥聲中有哀,令詩人感傷;鹿鳴聲中有樂,又令詩人嘉許。這些聲音交織而至,更令詩人感悟到,榮華和憔悴時而來,時而往,實在無足深戀;人為了窮困和通顯而忽悲戚、忽欣喜,也實在太無謂了。因此,還不如襟懷疏朗、神情蕭散,對於萬事萬物,都抱著最樸素的態度,無貪無欲。“抱朴”一語,也出自《老子》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十九章),遙應上文。這一段悟理雖無多少藝術性可資鑑賞,但其詞氣平達,與全詩的舒適清靜氣氛相合,故亦不覺刺眼。
全詩就是這樣徐徐地走完了“紀游——寫景——興情——悟理”的過程,是謝詩的典型風格,其中圖畫美、音樂美與哲理美層層推進,又彼此滲透,相映成趣。就詩句的具體安排來說,此詩雖說幾乎全用對偶句,但詩句前後承接又相互穿插,如“空翠”句緊接著“遠山”句而補足其意,“漁釣”句則越過兩句詩的空間排列地位而和“近澗”句遙相照應。“援蘿”句先表現“聆聽”之意態,再用“交交”兩句點明所聆內容。而“交交”至“嘉爾”四句,又採用一、三句和二、四句穿插的連線方式。這樣的安排,可謂細針密線,章法嚴謹,顧盼自如,使詩意此起彼伏,跳宕而流暢,毫不板滯,堪稱是靈運詩的佳構。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年),漢族,浙江會稽人,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原名謝公義,字靈運。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文學家,詩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祖父謝玄,晉車騎將軍;父謝瑍,不慧;其母劉氏為王羲之外孫女。他是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是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幼年便穎悟非常,《宋書》本傳稱其“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善書,“詩書皆兼獨絕,每文竟,手自寫之,文帝稱為二寶”。東晉時,他18歲襲封康樂公,劉氏南宋朝建立後,按例被降為康樂侯,故又稱“謝康樂”。謝靈運因是名公子孫,才能出眾,認為自己應當參與時政機要,但宋文帝對他“唯以文義見接,每侍上宴,談賞而已”。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好營園林,游山水,製作出一種“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的木屐,後人稱之為“謝公屐”。與族弟謝惠連、東海何長瑜、潁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後因罪徙廣州,密謀使人劫救自己,事發,棄市,時為元嘉十年,終年四十九歲。墓葬位於今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裡泉村。子謝鳳,同徙嶺南,早卒;孫謝超宗,被宋孝武帝認為是“靈運復出”。其詩意境新奇,辭章絢麗,影響深遠。因此,他被後世譽稱為中國山水詩鼻祖。
晉末曾出任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馬行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北府兵將領劉裕的太尉參軍等。入宋後,因劉裕採取壓抑士族政策,降爵為康樂侯,出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