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注》

《退思集類方歌注》

治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脈沉而細;以及中寒霍亂,胃中寒飲,喜唾並宜服之。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王泰林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內容節略

理中湯

治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脈沉而細;以及中寒霍亂,胃中寒飲,喜唾並宜服之。

人參甘草(炙)白朮乾薑(各三兩)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湯主理中鄉,(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於陰陽也。)甘草人參術乾薑,(人參、甘草

焦之

《退思集類方歌注》《退思集類方歌注》

桂枝人參湯
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理中湯原方加桂枝四兩,甘草加一兩,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枝,更煮取三升,

桂枝人參(湯)甘術姜,太陽協熱利煎嘗,必因數下傷中氣,里已虛寒用此方。(此必因數下

始相當

桂,溫

陽、太

證里證

桂枝附子湯
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

枚,以治下後脈

彼編入《桂枝湯

此。)

術附湯
治證同前,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宜此。

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白朮四兩,煎服法同。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服三服盡,其人如

甘草附子湯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甘草(炙)白朮(各二兩)桂枝(四兩)附子(二枚炮)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桂枝附子湯甘草,姜棗煎之風濕嘗,身重難於自轉側,(濕邪重著)脈虛不渴(內外之陽俱虛)

術術附湯

小便利

滯關節)

術附匡。風濕

於濕,白

志之。)

甘姜苓術湯(一名腎著湯)治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

腹重

涕。

甘草
白朮(炒各二兩)乾薑(炮)茯苓(各四兩)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

俱濕甚,

飲食如

”按

《宣明》(完素)用治胞痹證,少腹膀胱若沃湯,小便不利鼻流涕,通陽行水義當量。(按∶風、寒、濕邪,客於胞中,則太陽膀胱之氣不能化,故水道不通。按之若沃以湯,形容小水脹極之情切著矣。其上為清涕者,足太陽經上絡額腦,太陽經氣不得下行,而但上入於腦,流出於鼻,故為清涕。《宣明論方》用此湯治之,固取其通陽行水,究不若五苓散徹上徹下、表里兼施之為當也。用者審之。)

甘草乾薑湯
治肺冷唾涎沫而不渴,必遺尿小便數,宜以此溫之;並能回中焦之陽氣。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甘草乾姜(湯)溫肺氣,唾涎(唾涎沫者必有寒飲)溲數(氣化失令)且遺尿,(膀胱不藏)口無燥

邪者。若火灼

若陽氣不布

亦堪施。(乾

方,是回中焦

吳茱萸湯
治陽明胃寒,食谷欲嘔,及少陰吐利,手足逆,煩躁欲死者;又厥陰乾嘔,吐涎痛者,並主之。

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加附子一枚,名吳茱萸加附子湯,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脈沉遲者。

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薑溫胃好。(吳萸、生薑溫胃散寒,人參大棗緩脾益氣,亦中焦之

能保。(吐利而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少陰之陽並露矣。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故能統治以上諸證。)又吳萸加附子湯,寒疝脈沉所宜搗。(疝為肝病,故用吳萸以直溫肝經,加附子以散寒溫腎。)

附子粳米湯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一枚炮)甘草(一兩)大棗(十枚)半夏粳米(各半升)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

附子粳米(湯)半甘棗,益胃通陽溫腎好,(此益胃通陽溫腎之劑。半夏、甘草、粳米、大棗

字著眼

為逆滿嘔

大建中湯
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滿,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

蜀椒(二合炒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飴一升,微

大建中湯建中陽,(大建中髒之陽,以勝上逆之陰。)蜀椒乾薑(溫中散寒)參飴糖。(建立中

凝成

米和胃

氣,蜀

〔附〕吳茱萸湯
(《聖濟總錄》)治“濁氣在上,則生脹”。

吳茱萸(洗炒)官桂濃朴(薑汁制)乾薑(炮各二兩)蜀椒(炒去汗)陳皮(去白)白朮

滓溫服。

《聖濟》吳萸湯術朴,椒姜陳桂七般藥。濁氣在上生脹,是亦陰陽之反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寒氣生濁,濁氣在上,則生脹”,是亦陰陽反作也。)宣布五陽驅濁陰濁降胃和脹自卻。(此溫散降濁之法。吳萸入肝,官桂入心,乾薑入脾,橘紅入肺,蜀椒腎,皆氣濃性輕,芳香開發之品,用以宣布五陽,驅散濁陰;更以白朮、濃朴,溫中和胃濁降胃和,脹立已,真有捷於影響之妙。)

〔附〕連理湯
(汪庵《醫方集解》)治傷暑瀉而作渴。

理中湯原方加黃連、茯苓。(原注云∶“外感盛暑,內傷生冷者,非此不可。”)

連理湯方即理中(湯),黃連更與茯苓充。外傷盛暑內生冷,瀉而作渴可為功。(理中湯,治

可知其義仍責重於中髒有寒,故得用理中為主,加黃連所以清暑,茯苓所以滲濕,殊非因渴而加也。然則凡病渴者,皆當作熱治,而瀉而作渴者,半屬亡津,仍當主以甘溫生津止渴,與夫本濕標熱,雖渴而不欲飲者,治宜苦辛雜用,寒熱兼施,均不得專恃苦寒也,審矣。且黃連性大寒而味極苦,苦屬火而寒屬水,以治水火相亂,濕熱為病之渴則可;若燥火之渴,而

〔附〕枳實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寒實結胸,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

理中湯原方加枳實(麩炒)一兩,茯苓二兩,水泛丸。

枳實理中丸茯苓,參甘姜術互調停,寒痰凝結胸中痛,破結通陽此法靈。(按∶寒實結胸,

肯綮

必獲

〔附〕治中湯
(李東垣)治憂思鬱結,脾虛氣滯,胸腹痞滿,兼食積者。

理中湯加青皮、陳皮各一兩。(更加濃朴,名溫胃湯,治同。)

治中湯制自東垣,鬱結能舒痞滿寬,大法理中湯作主,青陳破滯帶疏肝。(鬱結傷中,則木

破滯而

〔附〕理陰煎
(張介賓《新方八陣》)治真陰不足,脾腎虛寒等證。若素多勞倦之人,忽感不能解散,用此溫托最良;婦人經遲腹痛並效。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炙甘草(一二

黃。甚則加細辛

火衰。)

〔附〕六味回陽飲
(張介賓《新方八陣》)治陰陽將脫垂危諸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制附子(二三錢)炮姜(二三錢)炙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

分,溫服。

理陰(煎)歸草乾姜地,此是理中之變義。脾腎中虛陰又虧,忌投剛燥宜斯治。(景岳自雲“

用理陰

感寒,

若用寒涼攻

達,而寒邪

更加細辛,

溫散,即以

一托於內,

肉桂,散

附子,

相關介紹

:《退思集類方歌注》《醫方證治彙編歌訣》二書,吾邑王旭高先生所著也。先生名泰林,
字旭高,晚號退思居士。江陰柳寶詒嘗選刊先生醫案,稱先生讀書,上自軒岐,下迄清季諸
家,無不精心灌注,於古書則研求古訓,於後人書則必分別疑似。所著有《西溪書屋夜話錄》
《醫方歌訣串解》《環溪草堂醫案》諸書,均未梓行雲。今醫案經方君耕霞、柳君寶詒選刊
,流行於世,其餘數書屢求不得。乙卯冬,華君松岩惠余稿本一束,雲已藏棄多年。先是東
房橋有先生之門人,年老忽發狂易,以鈔錄各書沉之水中。華君僅撈得方歌二種,殘缺不完

一頁,即照《傷寒》《金匱》方補之。詳閱《退思集類方》,本徐靈胎氏《傷寒類方》化裁編
輯,以《金匱》方、後人方附麗之,分為二十四類。其《醫方歌訣》亦本《蘭台軌範》通治
方而作,故所注多遵徐書,而博採群書,間有先生新注,及自製數方附見,去取頗屬審慎,
注釋亦極明白。余尤佩其雖一以仲聖方為宗,而能集仲聖以下醫方之長,絕不拘泥一家言,
觀其治案可知也。惟此書尚非定本,故上有王先生所批“此方宜入某類”、“宜改從某注”、
某方可刪”語。又如麻黃湯類之神術散,注云∶“又有太無神術散、叔微神術散,俱編入
平胃散類。”瀉心湯類之進退黃連湯,注云∶“崔氏八味丸編入腎氣丸類。”今無此二類。
梔子豉湯下注有“余義見卷四雜說”云云,亦經散佚。又小青龍湯下注,尚著有《古方餘論
》,則不止柳氏所謂三種,可知年愈遠,而書愈有闕,惜哉!惜哉!乃蓄意訪求,知先生故
里去余家僅數十武,先生裔孫某君雲∶“高祖昆季五人,旭高最少,享高壽,無嗣,故歿後
無紹其業者;門弟子各走一方,無從追考。其著述六十年來散佚無一存矣。”則是二書雖非
全璧,亦足覘王先生學問之一斑也。道、鹹之間固享名於蘇、浙者,何其著述竟無存耶!且
此本得之沉水之餘,字跡有剝落之處,急謀付梓,以廣流傳;復以少時錄存先生所編著之《西
溪書屋夜話錄》《醫方歌括》及《增訂醫方歌訣》《薛氏濕熱論歌訣》各一卷,合為一冊,
洵屬醫學家之要書,不可再使抱殘守缺,湮沒不彰,此付刊之舉,不容或緩者已。
\x庚申冬月無錫周鎮小農別署伯華謹識於惜分陰軒\x

來源

http://www.08b.net/s/other/zhongyishuji/0770d6a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