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歌》

《軍歌》

《軍歌》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周梅森抗戰系列小說之一。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軍歌 周梅森軍歌 周梅森

周梅森,1956年3月9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次年隨父母移居江蘇徐州賈旺礦區。國小三年級時,適逢“文化大革命”,學校關門,他因家境貧寒,這三年中在採石廠砸過石子,在建築隊做過小工。1970年上中學,勤工儉學半工半讀,中學四年中,幾乎乾遍了煤礦井下各個工種,每月僅得生活費九元。1974年高中畢業,被分配到徐州韓橋煤礦做井下機械安裝工。1979年南京《青春》雜誌創刊,被調去任小說、散文編輯。1985年調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為駐會專業作家。自1978年發表處女作《家庭生活》起,迄今已寫了大量作品,主要有中篇小說集《莊嚴的毀滅》、《沉淪的土地》、《國殤》;長篇小說《黑墳》、《亂洪》、《重軛》;以及大量散文、報告文學、隨筆。曾獲首屆、二屆花城文學獎(1983年、1984年)、首屆江蘇文學獎(1949年——1987年)、首屆金陵文學獎(1979年——1987年)等。其中篇小說《軍歌》曾獲1985——1986年度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周梅森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常務理事、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青年文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評價

軍歌 周梅森軍歌 周梅森

周梅森的許多小說都取材於煤礦生活,而且大都寫的是幾十甚至上百年前的事,這似乎是他一大特色,這篇《軍歌》也不例外。周梅森的小說一向注重於對土地、歷史和人的探索,從中又流露出深層的歷史意識和人性意識,這篇《軍歌》也不例外。這篇小說的著重點就在於寫人性意識。作者把人物置於絕境之中——在戰俘營,在煤礦里無疑都是死路一條——寫人靈魂深處的生死決鬥,從而迫使人物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顯露出人性的醜惡一面。從作品中比較注重寫的幾個人物:孟新澤、田德勝、老祁、王紹恆、項福廣、劉子平來看,劉子平、王紹恆、項福廣、田德勝都暴露出他們人性中醜惡的一面,甚至包括只略提一筆的張麻子。

也許他們每個人在正常的環境下都是勇敢的戰士,是連長、排長,是血戰台兒莊的英雄,但是,一旦他們直接面對絕境,面對死亡,醜惡便顯露出來了。項福廣可以告密,害得逃跑的戰友慘遭殺害;劉子平可以精心策劃,設定自己與日本人會面進而告密的機會,為的只是換回自己個人的自由;田德勝可以置身後千餘名戰友的生存希望於不顧,自管倉惶逃命;當暴動計畫流產之後,甚至有人要抓起首領孟新澤交給日本人賠罪……自私、貪婪、狡詐、落井下石、猥瑣,像瘟疫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四散蔓延,震撼著每一個讀者的心靈深處。如果不是處於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之中,這些醜惡會暴露出來嗎?甚至會捫心自問:如果自己處身於這樣的境地又會怎樣呢?

人物塑造

作者不是僵化地去寫人性,而是在變化中寫人性,寫人性的變化。正因如此,人物形象才顯得更豐滿、戲劇衝突性才更強,作品才更凝重。隨著環境的變化、周圍事態的發展,每個人的人性也在起著變化,所以田德勝後來才會保護孟新澤;王紹恆才會出乎意料地頂住高橋的拷問;項福廣才會堅定地站到了暴動的行列之中……這樣一來,作品的流動感很強,情節進展得緊張起來,緊扣讀者心弦。

作品對主要人物孟新澤的描寫也很成功,他對日本人有著刻骨仇恨,對剛剛過去的失敗悔愧不已,對代表過去輝煌的勝利——“軍歌”懷有一種崇敬的心情,一想起就激動不已,為達暴動的目的,他“不擇手段”,欺騙戰友們外邊有游擊隊策應……作者寫出了他的多面性格,又利用他作為整個小說的貫穿線。由上述這些可以看出:周梅森寫人性並不是簡單地寫寫廉價的“心靈美”,而是把人靈魂深處的醜惡,把本我意識赤裸裸地撕給人看,從而向人們展示了人性更為寬廣的含義。即便是寫正面人物,也注意到他的複雜性,不去一味美化。這一切都具有開拓新領域,衝破長期存在的簡單化、公式化的意義。這篇作品另外一個突出之處在於它的組織結構很得當。這么大的一場暴動,這么多的人物,作品順著時間順序,精心安排,交叉重疊,每個人物出場的時機和所占的比重都很合適,顯示出作者較強的結構組織能力。作品的語言應該說是比較粗獷的,不去斤斤計較辭彙的準確,更不見絲毫“鍊句”的痕跡,唯其如此,才同整篇作品的氣勢更吻合。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篇小說的大背景是徐州陷落——大失敗,作品中時常穿插進來的對由勝利到失敗這一過程的回憶,使得整個作品的悲劇感更加強烈。

周梅森作品

周梅森(1956年- ),江蘇省徐州人。1985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協江蘇分會專業作家,《青春》月刊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作品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曾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