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搖娘》

《踏搖娘》

《踏搖娘》是唐代歌舞戲。又作“踏謠娘”。這些詞曲在傳唱中又得到豐富和發展,並增加伴奏音樂,逐漸形成歌舞表演。

《踏搖娘》

正文

唐代歌舞戲。又作“踏謠娘”。取材於民間故事。據《教坊記》《樂府雜錄》記載:北齊時(或作隋末),河朔(黃河以北地區)蘇某,爛鼻貌醜,不曾作官卻自稱郎中,嗜酒,常在醉後毆打他的妻子。蘇妻貌美善歌,將滿懷悲怨譜為詞曲,傾訴自己的不幸。這些詞曲在傳唱中又得到豐富和發展,並增加伴奏音樂,逐漸形成歌舞表演。
“踏搖娘”一詞的來源,據《舊唐書·音樂志》、劉賓客《嘉話錄》、《太平御覽》引《樂府雜錄》稱,是由於女主人公訴苦時不斷地搖動身體;另據《教坊記》,則說是“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娘”。後語音轉化,改稱“談容娘”,又作“談娘”。踏搖娘的表演,最初是男扮女裝,且行且唱,每唱完一段,配有幫腔:“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及至丈夫出場,兩人就作鬥毆之狀。以後妻子改由女演員扮演,丈夫由“郎中”改稱“阿叔子”,並添出滑稽腳色“典庫”,形成滑稽表演與舞蹈、角牴相結合的舞台藝術。
唐天寶年間,詩人常非月有一首《詠談容娘》詩:“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馬圍行處匝,人簇看場圓。歌要齊聲和,情教細語傳。不知心大小,容得許多憐。”這首詩反映了這個節目演出時的情態、場景和受觀眾歡迎的實況。

配圖

《踏搖娘》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