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戰爭》

《資本戰爭》

從《聖經》中的猶太先知約瑟到當代金融大鱷索羅斯,從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熱到20世紀末的巴林銀行投機案,歷史總是不厭其煩,周而復始地搬演著同樣的劇情。本書詳細記述了從古至今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投機事件的來龍去脈,以豐富鮮活的事例說明:資本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原動力。“假使沒有金錢,沒有與之相伴的投機活動,歷史肯定將呈現另外一副情形。”

基本信息

作者: (德)馬丁,(德)霍爾納格 著,王音浩

《資本戰爭》《資本戰爭》
 譯
出 版 社: 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
字數: 288000
版次: 1
頁數: 313
印刷時間: 2008/02/01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0951675
包裝: 平裝

編輯推薦

《貨幣戰爭》引進版:更久遠的發展歷史,更細節的描寫。
《偉大的博弈》精華版:更寬闊的視野,更恢弘的筆法。
《資本戰爭——金錢遊戲與投機泡沫的歷史》
了解過去,為了更好地預知未來!昨天別人的故事,今天可能是我們的現實!
一部引人入勝的金融股市發展史\一份驚心動魄的財富積累手冊\一本生動活潑的投資教科書
這是一本獨具特色的金融發展史。它以歐美兩千年來重大的資本投機活動為主線,勾勒出一條清晰生動的資本發展軌跡,以及循環遞進、螺旋狀生長規律。它令人信服地指出,歷史不是帝王、英雄創造的,操縱歷史演進變化的是政治背景後面看不見的資本角逐和鐵一般無情的經濟規律。
全書信息豐富,資料翔實,論斷精闢,情節生動,與最近國內熱銷的商業歷史書《貨幣戰爭》《偉大的博弈》相比,內容更全面,視角更客觀,《貨幣戰爭》的部分章節段落即取材於本書。
2007年國內股市的投機熱潮,與書中描述的歷史驚人相似,借古鑒今,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中文版補充了大量圖片和注釋,使讀者更易領會本書內容。

內容簡介

《聖經》中的猶太先知約瑟到當代金融大鱷索羅斯,從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熱到20世紀末的巴林銀行投機案,歷史總是不厭其煩,周而復始地搬演著同樣的劇情。本書詳細記述了從古至今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投機事件的來龍去脈,以豐富鮮活的事例說明:資本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原動力。“假使沒有金錢,沒有與之相伴的投機活動,歷史肯定將呈現另外一副情形。”

目錄列表

前言

《資本戰爭》《資本戰爭》

第一章 金錢遊戲的開始
第二章 銀行的威力——文藝復興時期最大托拉斯的興衰
第三章 金融界交易所的誕生
第四章 熱衷於鮮花的投機商們
第五章 冒險家們夢想著殖民地
第六章 法國的貨幣“革命”
第七章 一個金融家族的奇蹟
第八章 蒸汽時代的鐵路投機者
第九章 傑•古爾德的黃金陰謀
第十章 德國經濟繁榮時代:投機者的時代
第十一章 20億法郎消失在熱帶叢林之中
第十二章 價格剛剛起步
第十三章 當華爾街面臨崩潰
第十四章 依瓦•克魯格的火柴帝國
第十五章 海外投資服務公司的騰飛和沒落
第十六章 亨特兄弟的白銀冒險失敗?
第十七章 破滅的投機泡沫
第十八章 不平靜的年代——90年代的股市震動
第十九章 日本的衰退 1990-1992
第二十章 1997金融危機
第二十一章 “新經濟”的崩潰
第二十二章 恐怖主義分子對交易所的襲擊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金錢遊戲的開始
男人必須有能力使財產增值。一個人死後的賬冊表明,他後天取得的要比繼承的多,那他才是個受人尊重並且具有高尚精神的人。
——羅馬元老院貴族加圖給兒子的告誡
誰能靠其財產的利息組建並供養一個軍團,誰才能稱得上是富有。
——富可敵國的古羅馬統帥克拉蘇的名言
從物物交換到貨幣交易
  使用信用卡和現金購物在當今看來是再自然不過了,幾乎所有的商品和服務我們都可以毫不費事地用貨幣購得。然而這一切卻絕非自古而然。在遠古時期,交換就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因為交換的一方必須首先找到一個確需此物的交易夥伴,同時對方願意出讓的物品又為自己所需。這樣對於那些手持生活必需品(比如糧食)的人來說,交換就會容易得多。然而糧食又有不易儲藏、質量不穩定以及價值低等一系列缺點。所以高價值的大宗交易在當時很難實現——它必須調動整個車隊,還要嚴防偷襲,消耗很大。
  用金銀充當媒介,交換就大大簡化了。這些金屬滿足了作為交換媒介的一個重要前提——它們稀少並因此珍貴,而且不易腐蝕。沒有人願意用珍貴的東西同身邊隨處可得的物品進行交換。而貴重金屬恰恰需要人人苦苦搜尋、採掘、冶煉、提純。
  這樣的交換媒介到底從何時開始引入已經很難考證了。但在公元前15世紀有一神廟碑文記載,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就曾讓那些被其征服的亞洲部落用黃金支付戰爭賠款。而在此之前的一千年里,以黃金作為交換媒介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兩河流域已經很普遍了。
要避免對交換媒介進行反覆稱量和品質鑑定,就必須將其統一。這一點最終是通過以標準重量鑄造硬幣來實現的,鑄幣上還刻有相應的標識。這種標準必須是普遍認可的,並依賴於一定的機構或者權威,應當由它們負責在金屬小片即硬幣上印刻合適的標記和圖案。已發掘的硬幣表明,最早的硬幣產生於小亞細亞。它們很可能是在公元前7世紀在小亞細亞的呂底亞鑄造的。當時的東地中海地區是世界貿易的中心。
正因為貴重金屬製成的硬幣可以方便地使用,其價值又被普遍認可,所以這些硬幣——亦即貨幣——對當時的世界貿易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貨幣的產生也為早期的投機活動和金融冒險掃清了道路。因為它除了可以作為交換媒介和保值工具使用外,還是絕好的計價單位。
舊約中的投機活動
  早在舊約中就記載了一位極有遠見的大投機家,他同統治者緊緊勾結在一起從事投機活動。
  有一次埃及法老夢見,先是出現7頭肥肥的奶牛,隨後又跟出7頭極其瘦弱的;接著7個鼓鼓的麥穗被7個乾癟的吞噬了。這個神秘但又似乎很重要的夢境難倒了所有的解夢者。只有剛剛從監獄釋放出的約瑟能夠解釋這個神諭。他說此夢預示著7個豐年和7個災年,並且向法老建議,在豐收的年份要大量貯存收穫的莊稼,以備隨後的歉收年之需。法老頓時恍然大悟,並且深受感動。他任命聰明智慧的約瑟為全埃及的宰相:“在埃及全地,若沒有你的命令,不許人擅自行事。”(1摩西,41,42)
約瑟於是利用這個預言策劃了一個長期的投機戰略。在收成好的年份他以低價購進大量糧食,在貯倉中囤積起來。估計農民們當時還暗自慶幸,有“國家干預基金”購進豐年多餘的糧食,這樣糧價就穩定了。但他們高興得太早了!當7個歉收年真正到來的時候,約瑟和他的生意搭檔法老展現出了作為投機家的出色才華。對於一個信奉“神”的人來說,約瑟絕對是在毫無廉恥和肆無忌憚地工作。法老和約瑟利用他們作為最重要的糧食供應商的壟斷地位,強迫購買者接受不公正的價格。他們第一步先將國內的貨幣占為己有,隨著購買者的支付能力越來越弱,為了免於挨餓,他們不得不出讓自己的牲口。最終這些貧窮的埃及人還要被迫交出土地,要想生存,他們只能賣身給法老做農奴。至此,人們對這位約瑟宰相徹底失望了。爆管後來農民被允許保留了耕地,但約瑟就此引入了高達20%的收入稅。這樣,這場投機活動不僅在當時達到了空前的規模——整個國家的土地在事實上都落入法老之手,而且它的成功是持久的,因為這次投機使埃及的自由民淪為法老的附屬,並且在可預見的時間內,統治者都可以通過稅收的形式源源不斷地攫取收益。如此規模的投機效果,幾個世紀以後的股票大炒家也望塵莫及。
埃及的法老們還積極涉足其他的大宗買賣。所有的採石場和礦山都由統治者自己負責開採。統治埃及長達3個世紀直至公元前夕的托勒密王朝甚至還插手工業領域——他們占有製革廠、紡織廠、煉油廠和莎草紙廠。幾乎所有的城市或國家統治者都成為了該地區最大的企業家和銀行家。不過在金融方面,他們也並非總是很在行。波斯國王們就曾要求在其大帝國內以白銀交納貢金和賦稅,隨後他們將白銀裝入容器並儲存在國庫里。當時,人們對再投資對於國民經濟的意義還不甚了了。貴重金屬在國王官邸堆積如山,在市場上卻少而又少。全國的交換媒介因而變得越發的緊缺和昂貴,這樣就出現了通貨緊縮(貨幣緊缺),商品貿易因此大受其害。
為了避免通貨緊縮,斯巴達開始控制本國貨幣同外國貨幣的兌換。今天我們稱其為外匯管理。儘管在同國外的貿易往來中仍然是用貴重金屬進行支付,但在斯巴達內部流通的卻是一種鐵片製成的貨幣。注意,這裡說的是“鐵片”,也就是說這種貨幣的購買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實際商品價值。直到亞歷山大大帝時期,斯巴達才有了貴重金屬製成的貨幣。
世界貨幣——古希臘的德拉赫馬
  根據小亞細亞流傳下來的碑文記載,古希臘金融業已經很發達了。據記載,當時的米萊托城向鄰鎮借了一大筆貸款,在另一次的籌款行動中又允許城民購買有價證券。當然發行債券首先要經過議會的批准,然後公民們才能認購。發行價當時為:3000德拉赫馬,。其中首付不得低於2/3,剩餘部分可以年底付清;利率為每年10%,按月支付。在考古發掘出的碑文中還有有關貸款抵押的憑證。可惜沒有記載這些債券是否可以交易,如果可以的話,那絕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
至於米萊托城拿這些錢乾什麼,是投資頗有收益的生意還是為了償還債務,在碑文中沒有記載。當時,希臘的其他城市更多地是在考慮如何堆積財富。占領了洛林的銀礦以後,強大的雅典變得極其富裕,它的城堡里儲存了大量的黃金和白銀。雅典在戰勝波斯以後建立的阿提卡海洋聯盟也擁有極其可觀的貴金屬儲備,特別是在提洛的寺廟島嶼上。此後人們逐漸將這些寶貝轉移到雅典的阿克波利斯。這些錢主要是用於軍事行動,當然也服務於政治。在組建“德拉赫馬帝國”的過程中,為了拉攏其他國家參與聯盟,雅典給它們提供了大量的貸款。隨著希臘經濟的迅速膨脹,資本變得日益稀少。儘管貴重金屬的發掘不斷發展,世界貿易也帶來滾滾利潤,但長期貸款的利率仍然不下10%~12%。
  可是這並不妨礙早期的投機者投身到高風險同時高利潤的投機活動中去。生活在公元前384~前322年的亞里士多德就記載了這樣一次投機活動:“某人用別人存在他那兒的錢將鐵礦上的鐵一購而空。這樣他就成了獨家經營,市場上的所有買家都必須來找他。無須過高地抬高價格,他也足足賺了50到100塔倫特。狄奧尼索斯得知後儘管沒有沒收他的收益,但不再允許他留在息拉柯斯,因為此人發現了對自己不利的賺錢手段。”由此投機家們得知,最賺錢的買賣,統治者們還是願意自己做。
事實上,此時的德拉赫馬早已成為世界貨幣了,甚至比今天美圓的規模還要大。在短短的7年時間裡,亞歷山大大帝就將其帝國的邊界從希臘北部擴展到義大利。在其鼎盛時期,希臘帝國一度達到今天蘇丹的北部邊境和蘇聯內部,巴基斯坦、波斯、伊拉克、敘利亞和土耳其都在其內。在這個帝國內部,希臘硬幣自然是支付手段。亞歷山大極其慷慨地揮霍著波斯歷代國王積攢下來的帝國寶藏,甚至都導致了通貨膨脹。有多么慷慨,從一場軍官集體婚禮就能看出來。在這場婚禮上,軍官們同新帝國的漂亮姑娘結婚,亞歷山大自己也同當時最漂亮的羅可薩娜成婚。為慶祝這一盛大的節日,亞歷山大替所有的士兵償清了他們過去的全部債務。
戰爭成為投機對象
傳說羅馬是建立於公元前1753年4月21日。那么羅馬在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上升時期以後,應該又過了300~400年,國王才逐漸破產,伊特拉斯坎的占領者才被驅逐,進而羅馬才成為了我們從史書上認識的共和國。在早期,貨幣,也就是銅幣是十分稀缺的,就像台伯河丘陵地區的農莊一樣。不過羅馬的農民軍表現得特別英勇,在一個世紀裡征服了整個義大利。在義大利“靴子”的南部,他們也曾和希臘來的定居者狹路相逢,並且領教了在那兒流通的貴金屬硬幣的威力。大約到公元前200年,羅馬人才開始鑄造自己的金幣。
對於羅馬來說,這一時期最好的投機活動就是戰爭。同今天所不同的是,當時發動戰爭並不需要購買大量昂貴的軍火,因為只要能將士兵們很好地動員起來,他們就會自己帶著刀槍上陣。無須太大的經濟投入就能獲得豐碩的戰利品。一場戰爭的勝利所帶來的利益是絕對可觀的:通過對強大的迦太基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統帥斯奇比奧獲得了120000磅白銀。此外,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這個北非的貿易中心每年還須向羅馬繳納200塔倫特的白銀,相當於足足6.5噸。馬其頓及其國王安蒂奧克古戰敗以後,每年須支付35噸白銀作為戰爭賠款。另外,從迦太基手上奪來的西班牙還擁有豐富的銀礦。這樣,台伯河市的財政實力日益壯大起來。
此前,迦太基也是由於占領了西班牙的銀礦而躍居為世界強國的。當時城中大約生活有100萬居民。面對這個強大而囂張的敵人(其統帥曾出現在羅馬城門前),羅馬的軍備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不過,這也讓眾多的羅馬人富裕起來了,資本主義的原始形式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連年征戰使得農民軍逐漸貧窮,因為他們不能夠正常地耕種土地。大地主開始乘機收購農田,購買大量奴隸進行耕作,不過這種經營不是特別有效率,因為奴隸大多毫無工作積極性可言。此外,這種“古老機器園”還造就了極好的買賣。常勝的羅馬軍團身後也跟來了一大群商人,其中一些就是購買戰俘做奴隸的。一個統帥遠離羅馬,身邊帶有幾百個,甚至數千個奴隸該怎么辦?商人們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在大型的奴隸交易市場,如埃及的提洛島,人們可以像今天拍賣二手車一樣將廉價勞動力賣給出價最高的人。那兒也不單單交易物美價廉的奴隸勞工,也有高雅的、甚至是值得炫耀的奢侈品買賣。並不是所有的奴隸都必須在烈日和皮鞭下從事最苦的工作,這個“職業階層”中畢竟也有一些幸運的人,比如替羅馬富人打理生意的代理人。
世界資本不斷湧入羅馬,這使得很多精明的商人和金融家有機會迅速積累財富。當時賺錢最快的生意都和西班牙的銀礦有關。當時的銀礦是出租給私人的,對於高級官員來說,通過高額的賄賂,大量本應納入國庫的白銀就這樣流進了他們自己的腰包。
當然也有其他的斂財手段。比如搜刮利息就變得極其普遍,人們也投機地產和奴隸。沒了財富,羅馬人也一文不值。加圖。在寫給他兒子的小冊子中說,“寡婦的財產可能會日益減少,男人必須有能力使財產增值。一個人死後的賬冊表明,他後天取得的要比繼承的多,那他才是個受人尊重並且具有高尚精神的人。”
當時也出現了股份公司的原始形式。上面所提到的加圖就曾建議投機者,不要自己購買一艘商船,而是要和其他49個出資者合作,經營50艘商船。如果有元老參與,那么這種參股的利潤是極其可觀的,因為當時官方是禁止私人購買商船的。
金錢貴族統治羅馬
  純粹的金錢交易在羅馬帝國也是極其興盛的。古羅馬最早的法典《十二條法》當時規定最高利率為10%,對於高利貸行為要處以相當數目的罰金。但事實上人們並沒有把這條規定當一回事。“argentarii”,也就是貨幣交易者迅速成為了富有的銀行家。當時的這種交易並不高明,很多古代作家對這一職業階層的蔑視就證明了這一點。塞涅卡曾寫道:“資本、賬本和利息,除了是人後天貪慾的代名詞還能是什麼?”塞涅卡很清楚他所寫的“沾滿鮮血的利息”意味著什麼,因為他在薩丁尼就曾卑鄙地放過高利貸。
當時的銀行業務已經達到了驚人現代的程度,人們甚至可以匯款到國外去。西塞羅為了資助他兒子上學曾給精通金融業務的朋友阿提庫斯寫信:“我想問問,我能不能匯款到雅典去,還是他必須將錢帶過去?”阿提庫斯讓他放心,說匯款就可以了。在凱撒時期,大宗交易經常帶來數百萬銀幣(Sesterzen)的資金流動。凱撒的對手,一度也是盟友的龐培在克魯維斯(Cluvius)銀行的賬戶也極其活躍。顯然他也經常利用這些金融往來和亞洲的一些國王進行罪惡的高利貸生意。
早在那時,銀行家同他們的顧客相比就更經得起政治風浪,因為有些業務最終還必須依賴銀行家來辦理。龐培戰敗後,凱撒就委託龐培長年的代理行克魯維斯沒收其財產。來自西班牙最具影響力的銀行家科內利烏斯·巴爾布斯甚至被凱撒任命為財政大臣。當時的情勢對銀行家們是很有利的,因為常勝的羅馬軍團在整個地中海地區有大量的戰利品需要運回羅馬,還需要有人管理。比如說有一統帥在赫拉克萊拉(Heraklea)沒收了大量黃金,回鄉途中就有幾艘船因為戰利品過重而沉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