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自1976年問世以來,備受讚譽,堪稱知識界的扛鼎之作。它令我們理解經濟學、文化和社會變革三者關係的方式為之一變。新教倫理的道德基礎由資本主義內部產生,如今已被現代資本主義無限擴張的欲望埋葬。

基本信息

簡介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是西方學者分析資本主義文化實質的名著,被認為是社會科學和思想領域50年以來最具影響的著作之一。

概要

作者貝爾評論自己“在經濟領域是社會主義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義者,而在文化方面是保守主義者”。在經濟上,他主張社會資源應該優先用來保證每個人都能過上自尊的生活,反對把財富轉化為特權;在政治上,他認為政治行動的主體是個人而不是群體,應該把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區分開來,而避免把私人生活政治化;在文化上,他尊崇傳統,主張應該合理鑑定藝術作品的好壞,“還認為有必要在判斷經驗、藝術和教育價值方面,堅持依賴權威的原則”。這種“組合型”思想結構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和重視,並被當做一種典型的“現代思想模式”加以評論。貝爾的理論之所以引人矚目,不僅因為他在思想結構中揉合均衡了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異體合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蓄意打通不同學科壁壘,並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與未來施行綜合研究與預測。

思想觀點

貝爾的這部著作有一項理論目標:闡釋自己的三領域對立說,說明三領域的斷裂是產生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根源所在。大部分現代的社會科學家把社會看成是依照某種單一的關鍵原則建成的統一“系統”,與他們不同,貝爾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不協調的複合體,“它由社會結構、政治與文化三個獨立領域相加而成,這三個領域各自擁有相互矛盾的軸心原則:掌管經濟的是效益原則,決定政治運轉的是平等原則,而引導文化的是自我實現或自我滿足原則。由此產生的機制斷裂形成了150年來西方社會的緊張衝突。”

摘要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導論/領域的斷裂:主題緒言(P49-76)
P50由此看來,虛無主義正是理性主義的瓦解過程。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志要摧毀自己的過去,控制自己的將來。這也是極端形式下的現代心理。盡管虛無主義建立在形而上的基礎上,它如今已盛行於整個社會,也必將摧毀它自己。
P53我相信,我們正處在西方社會發展史的一座分水嶺上:我們目擊著資產階級觀念的終結——這些觀念對人類行動和社會關係尤其是經濟交換都有自己的看法——過去的二百年中,資產階級曾經靠著這些觀念鑄成了現代社會。我相信,我們已面臨現代主義創造力和思想統治的尾聲。
P53不論我們如何執迷於天啟神示,稍後又熱衷於革命,但社會結構本身——包括生活方式,社會關係,規範和價值系統——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顛倒過來的。
P54如果說,影響我們認識的第一項障礙是歷史時間的扭曲,那么第二項問題就是把社會視為磐石一塊的整體觀。
P56歷史並非辯證體。……社會不是統一的,而是分裂的。它的不同領域各有不同的模式,按照不同節奏變化,並且由不同的、甚至相反方向的軸心原則加以調節。
P56與社會統一觀相反,我認為較有益的方法是把現代社會(我此刻不管它與以往社會的繼承聯繫)看做由三個特殊領域組成,每個領域都服從於不同的軸心原則。我把整個社會分解成經濟—技術體系,政治與文化。它們之間並不相互一致,變化節奏亦不相同。它們各有自己的獨特模式,並依此形成大相逕庭的行為方式。正是這種領域間的衝突決定了社會的各種矛盾。
P58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變革有著不同的“節奏”,三個領域之間也不存在簡單的決定性關係。技術—經濟體系的變革P59是直線型的,這是由於功利和效益原則為發明、淘汰和更新提供了明確規定。生產效益較高的機器或工藝程式自然會取代效益低的。這其中的含義是進步。但在文化中始終有一種回躍[ricorso],即不斷轉回到人類生存痛苦的老問題上去。
P59現代文化的特性就是極其自由地搜檢世界文化倉庫,貪婪吞食任何一種被抓到手的藝術形式。這種自由來自它的軸心原則,就是要不斷表現並再造“自我”,以達到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在這種追求中,它否認經驗本身有任何邊界。它盡力擴張,尋覓各種經驗,不受限制,遍地掘發。
P60上述框架讓我們看到了現代社會緊張局勢的結構根源:它存在於官僚等級制的社會結構和鄭重要求平等參與的政治體系之間,存在於依據角色和專業分工建立的社會結構與迫切希望提高自我和實現個人“完美”的文化之間。
P60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文化複合系統。經濟上它建立在財產私有制和商品生產基礎上,文化上它也遵照交換法則進行買賣,致使文化商品化滲透到整個社會。民主,則是一種社會—政治體系,它的合法性源出於被統治者同意下的管理。只要政治舞台上有不同團體的競爭,自由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P62企業家和藝術家雙方有著共同的衝動力,這就是那種要尋覓新奇,再造自然,刷新意識的騷動激情。……這兩種衝動力,從歷史角度看,都起源於現代主義賴以形成的社會潮流。它們以猛烈的方式合力開拓了西方世界。然而違悖常理的是,這兩股衝動力很快變得相互提防對方,害怕對方,並企圖摧毀對方。
P65更大的變化是現代社會裡的表現形式,它已從宗教岔入了世俗文化的道路。歷史上的西方社會一直存在著放鬆與制約的矛盾。
P66今天,現代主義已經消耗殆盡。緊張消失了。創造的衝動也逐漸鬆懈下來。現代主義只剩下一隻空碗。
P67破壞新教倫理的不是現代主義,而是資本主義自己。
P67資本主義的文化正當性(如果不是道德正當性的話)已經由P68享樂主義取代,即以快樂為生活方式。在自由主義風氣流行的今天,文化意象的楷模已同現代主義衝動合二為一,它的意識形態原理就是把衝動追求當成了行為規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就在於此。現代主義的雙重羈絆也因此產生。
P68資產階級社會與眾不同的特徵是,它所要滿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過了生理本能,進入心理層次,它因而是無限的要求。社會也不再被看做是人的自然結合——如城邦和家族——有著共同目標,而成了單獨的個人各自追尋自我滿足的混雜場所。
P68假如消費代表著人們對地位的心理競爭,那么可以說,資產階級社會正是嫉妒心理制度化的結果。
P70後工業化社會的新型“階級鬥爭”,與其說是經濟企業中勞資之間的衝突,倒不如說是各種有組織團體間為了影響國家預算而進行的拔河比賽。
P70“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問題,涉及公共利益和私人要求的沖P71突。很明顯,它將是未來政治的潛在問題。……未來法學理論的一個主要任務將是運用“公共法”原則去優先考慮群體的要求,而不再以個人需要為出發點。
P72在後工業化社會(我在前一本著作中所論)會出現19世紀烏托邦主義者難以料想的新的匱缺——信息的匱缺,它的生成原因包括技術知識增長及其普及要求,人們活動頻繁所引起的“時間”增值,以及在政治程式中協調這些行動的需要。
P72經濟學是一門向競爭者分配匱缺物資的藝術。
P72“公眾家庭”是一種自由主義概念,因為它相信個人應當作為公眾社會的基本單位,而個人成就應該得到合理獎賞。但是我追求的目標是將政治自由主義同資產階級社會分離開來。……“公眾家庭”的任務就是要裁判群體間的紛紜要求,把它們當成是合理事物間的必然衝突,而不是舉一方壓另一方。它還要在個人權益之上強調群體成員的要求,平衡自由與平等,平等與效益的關係。它的出發點,我相信,只能是承認資源和需求不是欲求的公共性質,並在確定不同要求的合理程度時堅持適當差別的原則。
P74現代主義的真正問題是信仰問題。用不時興的語言來說,它就是一種精神危機,因為這種新生的穩定意識本身充滿了空幻,而舊的信念又不復存在了。如此局勢將我們帶回到虛無。由於既無過去又無將來,我們正面臨著一片空白。
P75假如世俗的意義系統已被證明是虛幻,那么人依靠什麼來把握現實呢?我在此提出一個冒險的答案——即西方社會將重新向著某種宗教觀念回歸。

現代主義的雙重羈絆

第一章資本主義文化矛盾(P79-132)
P79這樣,我們如今的文化就擔負起前所未有的使命:它變成了一種合法合理的、對新事物永無休止的探索活動。
P81事實上,“文化”已取得一張空白支票,它在引導社會變革方面至高無上的地位亦獲得了肯定的承認。
第一節文化的意義
P81就社會、團體和個人而言,文化是一種藉助內聚力來維護本體身份[identity]的連續過程。……文化因此而屬於感知範疇,屬於情感與德操的範圍,屬於力圖整理這些情感的智識的領域。
P83我發現今天的社會結構(技術—經濟體系)同文化之間有著明顯的斷裂。
……今天的文化已把資產階級的價值觀摒棄無遺——如此結果的部分原因,說來笑,正來自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本身的活動。
P86現代主義的發展經歷是一部有關自由創作精神同資產階級長期交戰的歷史。
P94現代主義是對於19世紀兩種社會變化的反應:感覺層次上社會環境的變化和自我意識的變化。
P96運動感和變化感——人對世界感知方式的劇變——確立了人們賴以判斷自我感覺和經驗的生動而嶄新的形式。較為微妙的是,對於變化的感受卻在人的精神世界引起了一場更為深刻的危機,即對空虛的恐懼。宗教的衰敗,尤其是靈魂不朽信念的喪失,使人們一度放棄了人神不可互通的千年傳統觀念。
P96,現代人的傲慢就表現在拒不承認有限性,堅持不斷的擴張;現代世界也就為自己規定了一種永遠超越的命運——超越道德,超越悲劇,超越文化。
P97現代主義重視的是現在或將來,決非過去。不過,人們一旦與過去切斷聯繫,就絕難擺脫從將來本身產生出來的最終空虛感。信仰不再成為可能。藝術、自然或衝動在酒神行為的醉狂中只能暫時地抹煞自我。醉狂終究要過去,接著便是淒冷的清晨,它隨著黎明無情地降臨大地。這種在劫難逃的焦慮必然導致人人處於末世的感覺——此乃貫穿著現代主義思想的一根黑線。
P100我們今天面對的現實是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激烈機制斷裂,而正是這種斷裂在歷史上為更加直接的社會革命鋪平了歷史道路。
P10160年代文化具有一種新的、也許是特殊的歷史蘊涵,它既是終結,又是開端。
第二節 從新教倫理到幻覺劑鬨動
P101文化觀念方面的變革具有內在性和自決性,因為它是依照文化傳統內部起作用的邏輯發展而來的。在這層意義上,新觀念和新形式源起自某種與舊觀念、舊形式的對話和對抗。
P102事實上,正是資產階級經濟體系——更精確地說是自由市場——釀成了傳統資產階級價值體系的崩潰。這是美國生活中資本主義矛盾產生的根源。
P106有兩種形象作為美國性格的精華沿傳至今:一是喬納森·愛德華茲的虔誠和苦惱,以及他對人類墮落問題的專注;一是班傑明·富蘭克林的實踐和技巧,以及他對成就與利益的關心。
P107體面觀念——它反對輕佻、享樂和飲酒——的根基十分深厚,以致在基本的物質匱乏消失之後依然曠日持久地延續下來。如果說起初勞動和富有是上帝遴選的標誌,那么在下個世紀,它們就是體面的象徵了。
P107價值體系通常是鬆散而不完善的。當它被納入特定的法規,構成一套宗教教條、一種明確的契約或一種意識形態,它就會變成動員社團成員、強化紀律和維護社會控制的手段。
P108這就是意識形態的功能[functional]因素。但它還具有認識的或智識的因素。意識形態不僅要反映基本現實,或為之提供合法依據。它一旦形成,就開始有自己的生命。真正強大的意識形態會給人的想像展開一片新的生活視野;它一旦被明確地闡述出來,就會作為倫理倉庫被知識分子、神學家和道德家用來預見人類局部的可能性遠景。它們不會像經濟或舊技術那樣消失。這些黑格爾所謂的“意識的要素”是可以更新的;在整個文明史上,它們可以不斷地被人參照或重新組合。因此,大批學者、道德家和知識分子長期為之苦惱、焦慮或爭辯,反覆剖析或重述意識形態的內涵。這使得意識形態成為一種自為自在的力量。
P112禁酒運動並不僅僅是酒精問題。它是品格問題的癥結,也是生活方式的轉折點。
P113現代社會的文化改造主要是由於大眾消費的興起,或者由於中低層階級從前視為奢侈品的東西在社會上的擴散。在這一過程中,過去的奢侈品現在不斷地升級為必需品,到頭來人們竟難以相信普通人曾經無緣受用某一種普通物品。
P114大眾消費的象徵——以及技術徹底改革社會習慣的主要方式——當然是汽車。
P115電影作為世界的視窗,首先起到了改造文化的作用。
P119放棄清教教義和新教倫理的結果,當然是使資本主義喪失道德或超驗的倫理觀念。這不僅突出體現了文化準則和社會結構準則的脫離,而且暴露出社會結構自身極其嚴重的矛盾。一方面,商業公司希望人們努力工作,樹立職業忠誠,接受延期報償理論——說穿了就是讓人成為“組織人”[organization man]。另一方面,公司的產品和廣告卻助長快樂、狂喜、放鬆和縱慾的風氣。人們白天“正派規矩”,晚上卻“放浪形骸”。這就是自我完善和自我現實的實質!
P123幾千年來,經濟的作用是供應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給養或基本物品。對於上層階級的種種社團而言,經濟曾經是社會地位和節儉生活的基礎。但是現在,經濟在廣大的民眾基礎上力爭適應文化的需要。目前的文化也取得了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它不再作為表達的象徵或道德含義,而是作為生活方式來指導一切。
P124 一切社會制度若要得到民眾最大的支持,必須擁有為全社會P125所接受的、行使社會權威的道德正當性。
P125由於文化是對經驗的象徵性表述和辯護,在此層次上,它屬於象徵政治學或表現政治學的領域。
P126新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來自因循守舊的過去,它沿用了新教倫理的古老語言。可是它的技術和動力卻來自現代主義——那種不斷創新、不斷增加分期付款購物“需要”的精神。而延期報償理論的認真實踐將會徹底毀滅資本主義本身。
P128回顧歷史,可以看到資產階級社會有雙重的根源和命運。一個源頭是清教與輝格黨資本主義,它不僅注重經濟活動,而且強調品格節制、誠實、以工作為天職的塑造。另一個源頭是世俗的霍布斯學說,它本身是一種激進的個人主義,認為人的慾壑難填。雖然這種個人慾望在政治領域受到君主制的限制,它在經P129濟和文化領域卻肆意蔓延。這兩種衝動力長期難以和睦相處。但這種緊張關係逐漸消失了。
P131文化和道德素質方面的變革——想像與生活方式的融合——並不負有“社會設計”或政治控制的義務。它們起源於社會的價P132值和道德傳統,這些傳統是不能以觀念來人為地加以“設計”的。它的原始源泉是支撐社會的宗教觀念;它較為直接的來源是產生於工作領域的報償制度和動機習慣(其合法性)。
P132嚴肅藝術家所培育的一種模式——現代主義,“文化大眾”所表現的種種乏味形式的制度化,以及市場體系所促成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這三者的相互影響構成了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
P132工業社會的特有品格有賴於經濟與節儉原則:即追求效率、講究低成本、高利潤、最優選擇和功能合理性。然而,就是這種品格與西方世界領先的文化潮流發生了衝突,因為現代主義文化強調反認知和反智模式,它們都渴望回到表現最初的本能。一方強調功能理性,專家決策,獎勤罰懶;另一方強調天啟情緒和反理性行為方式。正是這種脫節現象構成了西方所有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性文化危機。這種文化矛盾將作為關係到社會存亡的最重大分歧長期存在下去。

作者-簡介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美]丹尼爾·貝爾內容簡介: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是當代美國重要的學者與思想家。他在戰後西方的社會學、未來學與發達資本主義研究諸領域據有領先地位。五十年代以來,貝爾一直在哥倫比亞大學一九五二至一九六九和哈佛大學一九六九至今擔任社會學教授,參與創辦了在美國社會科學界聲譽遐邇的刊物《公眾利益》PublicInterest。一九七二年全美知識精英普測時,他曾以最高票名列二十位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者之首。近年來,他作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二○○○年委員會”主席,批判社會學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在歐美思想界聲望益高,頗具影響。貝爾的主要學術著作與編撰文集計有:《美國的馬克思派社會主義》一九五一、《意識形態的終結》一九六○、《極端右翼》一九六四、《今日資本主義》一九七一、《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一九七三、《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九七六,以及新近發表的《蜿蜒之路》一九八○。上述著作中《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一書在我國已有譯本。這裡譯成中文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是譯者徵得貝爾教授的許可之後,旨在介紹新知、擴大學術交流的一項努力。...自:悠悠書吧www.uus8.co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