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系統概論》

《資料庫系統概論》

《資料庫系統概論(第4版)》第1版、第2版和第3版分別於1983年、1991年、2000年出版。第3版被列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第4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相應課程於2005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可以作為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相關專業資料庫課程的教材。也可供從事資料庫系統研究、開發和套用的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06年5月1日)
叢書名: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平裝:42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040195835
條形碼:9787040195835
產品尺寸及重量:23.2x18.6x2cm;699g
ASIN:B004OQE5SE

內容介紹

《資料庫系統概論(第4版)》第1版、第2版和第3版分別於1983年、1991年、2000年出版。第3版被列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第4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相應課程於2005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資料庫系統概論(第4版)》系統全面地闡述資料庫系統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基本方法。全書分為4篇17章。基礎篇包括緒論、關係資料庫、關係資料庫標準語言SQL、資料庫安全性和資料庫完整性,共5章;設計與套用開發篇包括關係數據理論、資料庫設計和資料庫編程,共3章;系統篇包括關係查詢處理和查詢最佳化、資料庫恢復技術、並發控制和資料庫管理系統,共4章;新技術篇包括資料庫技術新發展、分散式資料庫系統、對象關係資料庫系統、XML資料庫和數據倉庫與在線上分析處理技術,共5章。
《資料庫系統概論(第4版)》可以作為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相關專業資料庫課程的教材。也可供從事資料庫系統研究、開發和套用的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編輯推薦

《資料庫系統概論(第4版)》是我國第一部系統闡明資料庫原理、技術和方法的教材,內容豐富、先進,概念敘述準確,結構完整,語言精練。曾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和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資料庫系統概論(第4版)》從出版至今已被全國多所高校採用,對推動我國資料庫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全書系統全面地闡述資料庫系統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基本方法,同時提供了實驗環境和實驗指導。進一步加強了實驗和課程設計等教學環節。

作者介紹

王珊,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資料庫專委會主任,教育部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自1981年以來一直從事資料庫方向的教學、科研和系統開發工作。1984-1986年應邀到美國馬里蘭大學工作,設計和開發可擴展的關係資料庫管理系統XDB。回國後主持和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63高科技計畫項目、北京市科技計畫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項目、教育部科技重點計畫等40多項;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資料庫方面的著作20多部。培養和正在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多名。20多年來她主持研製和開發了多個具有自主著作權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她的科研和教學成果曾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和國家精品課程以及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薩師煊,教授,我國最早從事資料庫教學和科研的專家之一。是中國資料庫學科的奠基人。在國內率先設立了資料庫系統課程,發表了許多論文和著作。歷任中國人民大學信息系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資料庫學組組長等職務。薩師煊教授是我國資料庫學術活動的倡導者和領導者,對我國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套用和學術交流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我國資料庫技術跟蹤國際前沿、縮短我國資料庫技術與國際差距做出了很大貢獻。

目錄

第一篇基礎篇
第一章緒論
1.1資料庫系統概述
1.1.1數據、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系統
1.1.2數據管理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1.1.3資料庫系統的特點
1.2數據模型
1.2.1兩大類數據模型
1.2.2數據模型的組成要素
1.2.3概念模型
1.2.4最常用的數據模型
1.2.5層次模型
1.2.6網狀模型
1.2.7關係模型
1.3資料庫系統結構
1.3.1資料庫系統模式的概念
1.3.2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結構
1.3.3資料庫的二級映像功能與數據獨立性
1.4資料庫系統的組成
1.5小結
習題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關係資料庫
2.1關係數據結構及形式化定義
2.1.1關係
2.1.2關係模式
2.1.3關係資料庫
2.2關係操作
2.2.1基本的關係操作
2.2.2關係數據語言的分類
2.3關係的完整性
2.3.1關係的三類完整性約束
2.3.2實體完整性(EntityIntegrity)
2.3.3參照完整性(ReferentialIntegrity)
2.3.4用戶定義的完整性(User-definedIntegrity)
2.4關係代數
2.4.1傳統的集合運算
2.4.2專門的關係運算
2.5關係演算
2.5.1元組關係演算語言ALPHA
2.5.2元組關係演算
2.5.3域關係演算語言QBE
2.6小結
習題
實驗1認識DBMS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章關係資料庫標準語言SQL
3.1SQL概述
3.1.1SQL的產生與發展
3.1.2SQL的特點
3.1.3SQL的基本概念
3.2學生-課程資料庫
3.3數據定義
3.3.1模式的定義與刪除
3.3.2基本表的定義、刪除與修改
3.3.3索引的建立與刪除
3.4數據查詢
3.4.1單表查詢
3.4.2連線查詢
3.4.3嵌套查詢
3.4.4集合查詢
3.4.5SELECT語句的一般格式
3.5數據更新
3.5.1插入數據
3.5.2修改數據
3.5.3刪除數據
3.6視圖
3.6.1定義視圖
3.6.2查詢視圖
3.6.3更新視圖
3.6.4視圖的作用
3.7小結
習題
實驗2互動式SQL
本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資料庫安全性
4.1計算機安全性概述
4.1.1計算機系統的三類安全性問題
4.1.2安全標準簡介
4.2資料庫安全性控制
4.2.1用戶標識鑑別(Identification&Authentication)
4.2.2存取控制
4.2.3自主存取控制(DAC)方法
4.2.4授權(Authorization)與回收
4.2.5資料庫角色
4.2.6強制存取控制(MAC)方法
4.3視圖機制
4.4審計(Audit)
4.5數據加密
4.6統計資料庫安全性
4.7小結
習題
實驗3數據控制(安全性部分)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五章資料庫完整性
5.1實體完整性
5.1.1實體完整性定義
5.1.2實體完整性檢查和違約處理
5.2參照完整性
5.2.1參照完整性定義
5.2.2參照完整性檢查和違約處理
5.3用戶定義的完整性
5.3.1屬性上的約束條件的定義
5.3.2屬性上的約束條件檢查和違約處理
5.3.3元組上的約束條件的定義
5.3.4元組上的約束條件檢查和違約處理
5.4完整性約束命名子句
*5.5域中的完整性限制
5.6觸發器
5.6.1定義觸發器
5.6.2激活觸發器
5.6.3刪除觸發器
5.7小結
習題
實驗4數據控制(完整性部分)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篇設計與套用開發篇
第六章關係數據理論
6.1問題的提出
……
第七章資料庫設計
第八章資料庫編程
第三篇系統篇
第九章關係查詢處理和查詢最佳化
第十章資料庫恢復技術
第十一章並發控制
*第十二章資料庫管理系統
第四篇新技術篇
第十三章資料庫技術新發展
*第十四章分散式資料庫系統
第十五章對象關係資料庫系統
第十六章XML資料庫
第十七章數據倉庫與在線上分析處理技術
附錄中英文術語對照表

文摘

著作權頁;
文摘文摘
插圖;
插圖插圖

但是,檔案系統仍存在以下缺點:
(1)數據共享性差,冗餘度大
在檔案系統中,一個(或一組)檔案基本上對應於一個應用程式,即檔案仍然是面向套用的。當不同的應用程式具有部分相同的數據時,也必須建立各自的檔案,而不能共享相同的數據,因此數據的冗餘度大,浪費存儲空間。同時由於相同數據的重複存儲、各自管理,容易造成數據的不一致性,給數據的修改和維護帶來了困難。
(2)數據獨立性差
檔案系統中的檔案是為某一特定套用服務的,檔案的邏輯結構對該應用程式來說是最佳化的,因此要想對現有的數據再增加一些新的套用會很困難,系統不容易擴充。
一旦數據的邏輯結構改變,必須修改應用程式,修改檔案結構的定義。應用程式的改變,例如應用程式改用不同的高級語言編寫,也將引起檔案數據結構的改變。因此數據與程式之間仍缺乏獨立性。可見,檔案系統仍然是一個不具有彈性的無結構的數據集合,即檔案之間是孤立的,不能反映現實世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檔案系統階段程式與數據之間的關係如圖1.4所示。
三、資料庫系統階段
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計算機管理的對象規模越來越大,套用範圍越來越廣泛,數據量急劇增長,同時多種套用、多種語言互相覆蓋地共享數據集合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這時硬體已有大容量磁碟,硬體價格下降;軟體則價格上升,為編制和維護系統軟體及應用程式所需的成本相對增加;在處理方式上,在線上實時處理要求更多,並開始提出和考慮分布處理。在這種背景下,以檔案系統作為數據管理手段已經不能滿足套用的需求,於是為解決多用戶、多套用共享數據的需求,使數據為儘可能多的套用服務,資料庫技術便應運而生,出現了統一管理數據的專門軟體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
用資料庫系統來管理數據比檔案系統具有明顯的優點,從檔案系統到資料庫系統,標誌著數據管理技術的飛躍。下面來詳細地討論資料庫系統的特點及其帶來的優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