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心》

《讀懂孩子的心》

糾正孩子不良心理,塑造孩子完美性格。解析幼兒心理問題幫助孩子成就一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讀懂孩子的心:幼兒常見問題心理解析(育兒寶典2-6歲)》是特別為期盼孩子成長、成功的家長準備的。不同於市面上同類型書籍的是,《讀懂孩子的心:幼兒常見問題心理解析(育兒寶典2-6歲)》摒棄了生澀、枯燥的教條,運用“孩子事例”、“心理分析”以及“專家支招”等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年輕的父母們能夠輕鬆地全面掌握孩子的心理,從而做到胸有成竹、遊刃有餘地幫助孩子糾正不良心理,建立完美性格。

編輯推薦

《讀懂孩子的心:幼兒常見問題心理解析(育兒寶典2-6歲)》編輯推薦:孤僻、霸道、膽怯……怎么,你對孩子這樣的心理感到擔憂?依賴別人、馬虎大意、丟三落四……是么,你的孩子也有這些問題?不要緊張,翻開《讀懂孩子的心:幼兒常見問題心理解析》,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答案,困擾你的育兒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目錄

一、培養健全性格——塑造活潑開朗的寶寶
在爸爸媽媽的精心呵護下,小寶寶漸漸地長大了。在朋友面前,父母總掩飾不住自己的喜悅,總想讓別人知道孩子的優點。可是回到家後,父母卻發現孩子身上有不少的問題:孤僻、愛哭、脾氣倔這是怎么回事?父母對此看在眼裡,愁在心上。這個時候,你要停下手裡的活,想盡一切辦法,讓寶寶重新擁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和燦爛的笑容。
1.一個人的小世界——獨生子女的孤僻症
2.玩具不給別人玩——小氣的寶寶
3.躲在媽媽後面——害羞的小公主
4.“我為什麼這么醜”——小孩子也會自卑
5.“誰讓她不吃早飯,活該!”——寶寶沒有同情心
6.脆弱的寶寶——嬰幼兒的蛋殼心理
7.“媽媽我害怕”——膽子小
8.家有小“犟驢”——孩子的犟脾氣
9.愛抹眼淚的寶寶——寶寶愛哭為哪般
10.“你說怎么辦就怎么辦”——沒主見
11.“媽媽,你來幫幫我”——自理能力差
12.“她的發卡難看死了”——孩子的嫉妒心理
13.“他有的我也要有”——攀比心理
14.憤怒的“小天使”——孩子的小脾氣
15.“我是男孩,還是女孩?”——性別倒錯現象
16.輸了就哭——孩子為什麼輸不起
二、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扼殺孩子的童真
“媽媽,讓我再多玩5分鐘好嗎?求求你了,小夥伴們都在等我呢!”作為家長,幾乎每個人都聽過孩子的如此央求。這個時候,你會怎么辦?嚇唬孩子?打罵孩子?如果你採取了這樣的行為,這說明你根本不是一個稱職的家長。與大人不同,孩子正在逐步認識這個世界,所以,他們對於玩非常有興趣,這是他們的天性。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言行,扼殺了孩子的童真。
1.“我不是多動,我只是靜不下來”——嬰幼兒多動現象
2.“我只是想看看裡面什麼樣”——孩子愛破壞東西的表現
3.家裡有個“小瘋子”——清楚認識孩子的“人來瘋”
4.超級“模仿秀”——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5.馬虎大意的“小畫家”——談嬰幼兒的觀察能力
6.小淘氣鬼——孩子淘氣為哪般
7.“讓我再看會兒”——謹防嬰幼兒“電視孤獨症”
8.“我不想和別人玩”——孩子不合群的煩惱
9.寶貝的“最愛”和“次愛”——孩子的“冷熱臉”心理
三、寶寶的朋友和家庭——重視孩子的人際交往
“寶寶,沒事別往外面跑!外邊儘是壞孩子!”有時候,父母過於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會對孩子說諸如此類的話。可是你們知道嗎?總是讓孩子憋在家裡,不僅可能造成他們面對外人懦弱、對待家人霸道的不良習慣,甚至還可能造成他們心靈的扭曲。作為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與同齡兒童建立起良好的友誼,所以,父母應當鼓勵他們去進行合理的人際交往。
1.圍著媽媽轉的孩子——孩子的依戀心理
2.愛和小朋友爭吵——孩子吵架的背後
3.寶寶是個小霸王——談孩子的霸道行為
4.認生的寶寶——解析孩子認生心理
5.“老師,彤彤沒畫好!”——小小“告狀王”
6.“我們不帶蓓蓓玩”——孩子為何被拒絕參加遊戲
7.“媽媽,又有小朋友欺負我了”——孩子是個“受氣包”
8.“學奧特曼替人報仇不好嗎”——孩子為何愛管閒事
9.“為什麼小朋友給我起外號”——外號傷了寶寶的自尊心
10.“你扮新郎,我扮新娘。”——小孩子喜歡“過家家”
11.躲在角落裡一個人玩——孩子的退縮行為
12.“媽媽,為什麼”——寶寶是個“小問號”
四、家有“討厭鬼"——寶寶成長的煩惱
“我兒子都5歲了,可現在還有尿床的毛病!”“我女兒也一樣,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來,有時候對左右還分不清!唉,這該怎么辦呢?”在父母之間進行交流時,大家總會說起孩子身上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其實,這不僅讓父母感到困惑,更是孩子心裡的壓力。所以,父母應當學習適當的教育方式,讓家裡這個“討厭鬼”變成人見人愛的“乖寶寶”。
1.不乾的褥子——寶寶尿床成了“習慣”
2.我家有個夜哭郎——談幼兒夜啼
3.家有“夜貓子”——談幼兒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4.牆角的魔鬼——可怕的夜晚
5.“哪個是左,哪個是右?”——分不清左右的寶寶
6.夢裡的“大灰狼”——被噩夢纏身的寶寶
7.夜晚被驚醒的小寶貝——談幼兒夜驚
8.寶貝的“小寶貝”——孩子的戀物行為
9.“我不要上幼稚園”——分離焦慮症
……
五、與難纏的孩子過招——面對孩子的壞習慣

序言

“我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成為一名運動員,像劉翔一樣棒!”
“我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後能成為一名醫生,女孩子做文靜的工作比什麼都好!”
“我希望……”
身為父母,總對孩子寄予著許多期望,或是期待他能夠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或是期待他能在長大後光宗耀祖。最起碼,他也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父母們的這些想法,充分證明了一句老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以說,正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有著強烈的希望,孩子才能不斷成長、不斷提高,從而離成才的目標越來越近。
雖然這種想法沒有錯,可是,父母是否有這樣的意識:這些期望太過遙遠,對於尚在寶寶、孩提時期的孩子,這顯得有些過於“高瞻遠矚”了。
對於一名處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父母最需要關注的,其實是他們的心理。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就以為他們的心理狀態不需要關注。

文摘

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時,就會表現出一種屬於自己的特殊的心理需要:從依賴、依戀大人,到開始渴望與同伴交往。由於這種心理的形成,所以在這段時期內,孩子對周圍小同伴往往是熱情、主動的。即使是不相識的孩子,他們在共同交往的活動過程中,也能體現出彼此理解、相互照顧、共同分享、團隊合作等行為。
以上這些行為,都是孩子社交的萌芽,它對孩子性格的健康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與同伴交往關係的深度會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步增長,逐漸超過同家庭成員的交往深度。
但在這個案例里,洋洋卻不是如此。如今像洋洋這樣的獨生子女有很多,這類孤僻的孩子對周圍的人存有一種反感、鄙視、冷漠的態度。他們總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也做出一副瞧不起別人的樣子,凡事都裝作漠不關心。
事實上,這類孩子的內心十分脆弱,他們害怕別人的傷害又害怕別人的不理睬。這種心態讓孩子非常矛盾,它會讓幼小的孩子難以應對,從而只好把自己“關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不與其他人交往。
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越來越敏感,尤其是對於那些身體略有缺憾的孩子。他們在參加集體活動時,很容易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捉弄或者嘲笑,於是他們就會慢慢地把自己封閉起來以拒絕集體活動。採取以孤僻的性格和行為來迴避社會,迴避人際交往,用孤僻來保護自己。
所以,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性格,父母就應當格外注意孩子的孤僻表現,尤其是3~4歲的幼兒。在這個時期內,孩子的心理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是良好性格和心理形成的關鍵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