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學的起源》

《西方科學的起源》有一個冗長的副標題:“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一千四百五十年宗教、哲學和社會建制大背景下的歐洲科學傳統”。所謂“科學”,就是指公元1450年之後的科學,實際上就是現代科學;也就是說,《西方科學的起源》所採用的“科學”定義,和20世紀國中國學者任鴻雋、馮友蘭、竺可楨等所用是一樣的。而這種“科學”的起源,則需要考察公元前600年~公元1450年間的歐洲科學傳統。也就是說,現代科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林德伯格在此書最後一章“古代和中世紀的科學遺產”中簡要回顧了西方科學史界關於科學發展連續性的論戰,即所謂“連續性問題”,就是爭論中世紀與早期近代科學之間究竟是連續的還是斷裂的。

基本信息

簡介

西方科學的起源西方科學的起源
戴維·林德伯格在本書的中文版中,特彆強調了科學史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倘若我們希望理解科學事業的本質、科學與周圍更廣大文化背景的關係、人類對科學所涉內容的認知程度,那么歷史研究,包括對早期科學的研究,就是必不可少的。……科學史還提供了其他寶貴的教誨。它揭示了科學和其他知識或信仰體系kk哲學、宗教、政治、文學等等kk的關係。在狹義的科學教育中,這些關係很少得到探討。歷史研究還有助於我們認識到,科學事業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猶如人類所有的創造,科學理論也是文化的產物;而文化在形成科學方法和科學理論的內容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歷史研究揭示得格外清晰。……研究科學史(尤其是早期科學史),可以使我們有機會培養自己具備非常重要的理智慧型力,即根據適當背景判斷思想或行為的能力。”
這本書有一個很長的副標題:“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一千四百五十年宗教、哲學和社會建制大背景下的歐洲科學傳統”。原來這本書就是講“歐洲科學傳統”的!看來,這本書的確值得我們教育界和科學史界重視。
由於本書原來就是教材,所以看起來與看其他同類的書,感覺大不相同。首先,不艱澀,看起來十分流暢,作者向讀者娓娓道來,你只需要認真往下看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對湧來的不太熟悉的人名、地名……而抓耳撓腮。作者適時地向讀者點撥兩句,讀者就可以輕鬆地跟上作者的進度;如果讀者是研究者,作者也為你留下了最重要的參考文獻。其次,作者常常將不同於他的一些觀點乾淨利落地點出來,讓讀者明白關於他所議論的問題曾經有一些什麼重要的不同見解,讓讀者自行思考、選擇。例如,講到米利都的泰勒斯,戴維·林德伯格寫道:“……把最早的米利都哲學家泰勒斯描述成一個幾何學家、天文學家和工程師。傳說他成功地預測了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然而這個傳說的來源並不可靠,希臘天文學在泰勒斯時代所達到的高度,是不可能作出這種預測的。……”其三,作者一再向讀者指出,在研究科學史的時候,“我們必須帶著健康的懷疑精神考察……所有斷言”。例如關於畢達哥拉斯這位科學史必須講到的偉人,戴維·林德伯格認為我們必須小心對待已有的種種傳言、評價。在引用了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評價畢達哥拉斯的話以後,戴維·林德伯格寫道:“這是一段令人費解的文字,我們的不確定也來自於亞里斯多德可能並沒有充分理解畢達哥拉斯派的學說或沒有完全公正地對待它。畢達哥拉斯派是否完全相信物質性的東西就是由數構造出來的?或者,他們僅僅是要聲稱,物質性的東西有一個基本的數的屬性,通過這種屬性就可以洞見事物的本質?我們永遠也不知道確定的答案。對畢達哥拉斯派的觀點,一種明智的理解是:在某種意義上,數首先出現,其他所有事物都是它們的產物;在這種意義上,數就是基本實在,物質性的東西從數中獲得它們的存在,至少獲得它們的屬性。如果更謹慎一些,至少我們還可以斷言:畢達哥拉斯派把數看作實在的一個根本方面,而把數學看作探究這種實在的一個基本工具。”這種探索性的討論,顯然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科學和科學史。類似這樣的討論,在這本書中比比皆是,可以說它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和一大優點。其四,本書有116幅照片、圖畫……,讓人看了如親歷其景,既直觀生動,又給人以充分的想像空間。而最值得稱道的是,本書中譯本上的照片非常清晰,與許多中譯本書上的照片黑糊糊的一片讓人望“圖”興嘆大不一樣。最後,本書的注釋、索引和參考書目儘管占了近100頁,但是出版社和責任編輯林燕一定深知這些內容的極端重要性,全部附在書後,這實在是大快人心的事。如果像某些出版社和責任編輯的做法,把它們通通刪去,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幾乎沒有了!希望這種遠見和舉措,以後也成為我國出版界的一個傳統!

意義

讀《西方科學的起源》所得到的最大啟示,是在方法論上。簡而言之,就是要歷史地看待歷史,科學地看待科學史。對科學史家而言的“‘科學’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作者並沒有明說;根據我的理解,應該包括相互聯繫著的兩層意思,即科學是個方向,而科學史是個過程。凡是人類在這一方向上的努力,就是科學的;而這些努力作為不斷發展進步的序列,就是科學史。所以對於“科學”的定義儘管寬泛,卻仍然是科學的。科學是這樣的方向,也就不是別的方向,譬如不科學的方向。認準這一方向,就不會把不科學說成科學,或把科學說成不科學。
正因為科學史是個過程,在作者看來,發明固然是貢獻,延續未必就沒有意義;某些時候,延續的意義甚至更大。譬如中世紀科學家的貢獻,正在於使得人類穿越了漫長的中世紀而始終不曾喪失對科學的方向感。《西方科學的起源》對中世紀科學家的功績予以充分估價,對中世紀的科學成就也沒有一筆抹殺。我覺得,有關章節(大約占全書一半篇幅)最令人耳目一新。中世紀一向被認為是人類歷史的黑暗年代,然而科學在這一時期不僅得以保持,而且有所發展,——雖然是在神學與科學間奇異的主奴關係之中發展的。然而對歷史學家來說,發展終究是發展。
這一切,令人想起了科幻小說《萊博維茲的讚歌》中的類似思想。

作者簡介

戴維·林德伯格,美國著名科學史學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科學史教授,中世紀科學史方面的權威,曾出版過《中世紀的科學》、《西方科學的起源》等著作。1999年獲得國際科學史界的最高獎項——薩頓獎章

目錄

圖片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章 科學及其起源
什麼是科學
史前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
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科學的起源
第二章 希臘人和宇宙
荷馬和赫希俄德的世界
最早的希臘哲學家
米利都派與終極實在的問題
變化問題
知識問題
柏拉圖的相世界
柏拉圖的宇宙論
早期希臘哲學的成就
第三章 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
生平和著作
形上學和認識論
本性與變化
宇宙論
天地運動
作為生物學家的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成就
第四章 希臘化時期的自然哲學
學校與教育
亞里士多得之後的呂克昂
伊壁鳩魯主義和斯多葛派
第五章 古代的數學科學
數學在自然中的套用
希臘的數學
希臘早期的天文學
宇宙論的發展
希臘化時期的行星天文學
光學
重力學
第六章 希臘和羅馬的醫學
希臘早期的醫學
希波克拉底派的醫學
希臘化時期的解剖學和生理學
希臘化時期的醫學派別
蓋倫和希臘化時期的醫學頂峰
第七章 羅馬和早期中世紀的科學
希臘和羅馬人
普及者與博學家
翻譯
基督教的作用
羅馬和早期中世紀的教育
早期中世紀的兩種自然哲學
第八章 伊斯蘭的科學
……
第九章 西方的學術復興
第十章 希臘、伊斯蘭科學的恢復與吸收
第十一章 中世紀的宇宙
第十二章 月下區的物理學
第十三章 中世紀的醫學和自然史
第十四章 古代和中世紀的科學遺產
注釋
索引
參考書目

30部必讀的科普經典

那些具有極高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科普經典,濃縮了幾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歷程,涉及了當今科學的基本問題和最新進展,凝聚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智力成果,回答了我們普遍關注的科學命題,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