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星期天》[1971年英國電影]

《血腥星期天》[1971年英國電影]
《血腥星期天》[1971年英國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年設計師鮑伯同時與兩個情人廝混,一個是商業經理阿力克,另一個是猶太醫生丹尼爾。他一直來往於兩地之間,而兩個女人也都知道鮑伯同時和她們交往,依舊默許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直到有一天,鮑伯的激進派朋友胡德森全家來此地開會,使兩個女人之間出現了裂痕。鮑伯去看丹尼爾,讓阿力克幫忙照看胡德森的五個孩子,阿力克開始發怒了。與此同時,丹尼爾要鮑伯實現帶她去義大利度假的諾言:這使他感到非常為難,兩個女人的爭吵,迫使他只好宣布去美國參加設計展覽。兩個女人只好懷著悲傷和期望留在各自的家裡,等待著鮑伯的歸來。

基本信息

簡介

《血腥星期天》《血腥星期天》

1972年1月30日,在愛爾蘭的德里(Derry),伊萬·庫普準備領導一起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以抗議英國政府在北愛爾蘭實行的不經過審判便可以拘留的政策。

英方陸軍將軍福特得知這一訊息後,向媒體宣布這是一次非法的遊行,表示將實行鎮壓。陸軍準將麥克雷則開始籌備拘押一批“可疑分子”,採取軍事行動,並派出由威福德上校率領的傘兵作為先鋒部隊。持溫和立場的庫普從一觸即發的氣氛中感到了憂慮,為了儘量避免暴力流血事件,通過努力他得到了IRA的保證:他們不會首先發動武力。

30日星期天,整座城市籠罩在緊張的空氣中。在庫普的組織下,遊行隊伍沿著事先確定的路線前進。一群年輕人咒罵軍隊,和士兵間爆發了衝突,他們衝破了軍方的路障,遊行頓時陷入混亂中。麥克雷下令士兵用水管、催淚彈和橡膠子彈來對付人群。不久刺耳的槍聲響起,民眾開始變得驚惶失措,庫普奮力控制局面。更令人恐慌的是,軍隊竟然直接向手無寸鐵的平民開槍,揭開了一場血腥的屠殺。

事後,福特將軍和威福德上校在媒體面前聲稱只有3名平民喪生。但實際上,庫普從醫院得知有13人死亡,14人受傷。在民眾的抗議下,英國政府只得對此事進行調查。然而每個接受盤問的士兵都一口咬定他們的射擊目標是全副武裝的,他們出於自衛而採取軍事行動。於是調查結果宣布威福德上校的部隊在德里遇到了IRA武裝分子,而他們只是對武裝者進行了還擊。

據說,英國政府為了掩蓋軍方的殘忍行徑製造了假證據:一名叫傑拉德的青年在受傷後被迫接受軍隊的反覆檢查,實際上他身上根本沒有炸彈槍枝,他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軍方宣稱在屍體口袋裡找到了炸藥。而政府和軍隊內部也有部分官員對這次事件提出了質疑。

在此後30年中,圍繞這次流血事件產生了巨大的爭議。遊行者是否配備了武器,如果是,又究竟是哪一方首先開火?歷史的真相似乎已被蒙上了層層面紗,無辜者的鮮血卻是如此驚心。U2樂隊為此寫下了一曲沉痛的《Sunday,BloodySunday》。

影片幕後

《血腥星期天》《血腥星期天》

有關北愛問題的爭端為西方影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這部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今年是“血腥星期天事件”30周年,北愛紛爭依舊,再加上去年“911”事件給整個西方社會帶來了陰影,紀念和反省30年前的那場屠殺更凸現出了非比尋常的意義。正是這次事件成為了將愛爾蘭引入長年累月的爭端與暴力的肇始。

隨著北愛和平協定的簽訂,新一輪有關此事調查已於2000年啟動,姑且不論最終能在多大程度上翻案,至少目前的調查已經逐漸揭示了新的證據表明“血腥星期天”是英國軍隊一次有計畫的屠殺行動,而為了掩蓋這一醜聞英國政府中有高層官員捲入其中。雖然事件的真相還未完全展開,但英國和愛爾蘭的媒體都展開了對此事的大規模追憶、尋訪和討論。英國兩家電視台組織拍攝了有關這一事件的電影,一部是由吉米·麥高文編導的《星期天》,而另一部就是本片。兩部影片都用到了調查的最新成果。這部電影在電視台播放時,吸引了350萬觀眾。由於受到好評,《血腥星期天》得以進入院線,並舉行了全世界規模的發行。

導演格林格拉斯稱他的作品是“自911事件以來的一個歷史的警告”。而製片人在被問及如何保證對那場歷史事件的公正記敘時,其回應是他們30年來一直對此事進行不間斷的調查,而英國政府重新開始調查也能夠說明問題。影片自上映以來成為了今年年初國際影壇的一個熱點,在聖丹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都轟動一時。但在英國則引起了不小的紛爭,一些媒體認為影片的傾向性過於明顯,醜化了英國政府和軍方,有竭力鼓吹IRA之嫌。

其實只要牽涉到北愛爾蘭問題的電影,幾乎總免不了招來一番爭議,濃厚的政治色彩似乎阻礙了部分人站在藝術的角度對影片進行比較客觀的評判。總體來說,這部影片的基本著眼點仍然是致力於譴責野蠻的暴力行為,至於導演個人的主觀偏向也難以避免地滲入其中,自然可留待冷靜的觀眾去分辨,而試圖完全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復現歷史本來就是個虛妄的神話。

導演簡介

《血腥星期天》《血腥星期天》

本片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曾經是一名記者,並出版了一本極具爭議性的書《Spycatcher》。在20年的影視製作生涯中,他主要以執導電視劇為主。1998年導演了由海倫娜·博哈姆·卡特和肯尼斯·布拉納主演的《飛行理論》,在布魯塞爾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

影片評價

《血腥星期天》《血腥星期天》

和吉米·麥高文同題材的《星期天》相比,此片缺乏從一個更加廣闊的背景下進行透視的大氣和深刻,在政治批判上也沒有麥高文那般鋒芒銳利鮮明。保羅·格林格拉斯的特點在於他以作為一名記者的高度敏感,採取了模仿新聞記錄片的樣式力圖忠實地重現多年前那次慘烈的事件。

影片使用手提攝影拍攝,以相當靈活的攝影機運動使影片呈現出粗礪的視覺風格和強烈的現場感。而他對配樂的摒棄和大刀闊斧地採用現場聲響則加重了影片的極端現實主義。影片在幾組場景之間來回切換,通過黑幕將片段緊密聯繫起來,從而建立了對這一事件的異常精細的記錄,那一天中最為著名的景象都得到了近乎精確地完整復現。

最值得稱道的是導演對細節的注重,大量生動的細節在累積中沉澱下來強烈的震撼力。這種對殘酷屠殺的逼真再現更多地激起了觀眾情感而非理智的反應。

或許這正好達到了導演的目的所在,對於一個還存在謎團的事件,要做出準確的理性評判無疑是困難的,所以他迴避了展現事件的爭議點,即誰先開槍的問題,而通過從雙方選擇四個人進行記敘獲得了一種模糊曖昧的平衡。在這一點上,和《黑鷹墜落》不無相似之處。導演的關鍵點不在於對某個人的非難,而在於對那種引來無法化解的傷痛的暴力行為的譴責。這種譴責正需要激起觀眾在感性上的投入。在當今世界,也是這一點顯得尤其具有意義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