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語》

解說四川方言詞語、現存最早的分地考證常言俗語的著作。明代李實著。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函海本排印,1937年 6月在上海出版。

正文

該書收四川方言詞語 600多條,一般先說明詞義再注字音。如“皮裂曰皴,皴音村”,“露牙曰齙,齙音報”,"香圓稻米曰米,音晚”等。詞語用字比較常見的,只作解釋不再注音。如“腹瀉曰過。漢書:食菜不招過,飲水不裂腸”。考證古音古義是本書的目的,所以許多條目是討論讀音、用字的。關於讀音,如:“十讀若詩。楊升菴曰:十,寔執切,入聲,亦可作平聲。如唐詩,三十六所臨春殿,一一香風透管弦。又,綠浪東西南北水,紅闌三百九十橋。又,春城三百九十橋,夾岸朱樓隔柳條。”關於用字,如:“沃土曰魚米之地。唐田澄蜀城詩曰:地富魚為米,山芳桂是薪。俗作餘米, 非。考田詩,本前漢書地理志:巴蜀民食稻魚,無凶年憂。""劈破曰斯。俗作撕,非。詩曰:斧以斯之。”有些條目寫得比較具體、實際。如:“姐”,《說文》:“蜀謂母曰姐”,《蜀語》:“呼母曰姐。姐讀平聲,如呼女兄作上聲。”這是分地考察方言的好處。後人效法《蜀語》的不少,如毛奇齡的《越語肯綮錄》、 胡文英的《吳下方言考》 等都是考證一個地區方言詞語的著作。該書所收詞語雖然已有 600多條,但遺漏頗多,所以後來又有張慎儀的《蜀方言》二卷(園叢書本)。此外,這本書注音用字有的過於生僻,如“禾麥之空殼曰,秙音”。以“”音“秙”作用不大。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