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高僧傳略》

《藏傳佛教高僧傳略》

《藏傳佛教高僧傳略》是一部佛書。藏傳佛教作為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有著廣泛的信仰基礎。

《藏傳佛教高僧傳略》藏傳佛教高僧傳略

世紀中葉,佛教從南北兩路傳入吐蕃,從此便與藏族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佛教在藏區傳播過程中,逐漸吸收了藏區本土文化,於10世紀後半葉,形成了頗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在藏區確立了統治地位,而且成為西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藏傳佛教作為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有著廣泛的信仰基礎。它之所以能深深紮根於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和部分漢族地區,有著複雜的歷史和文化根源,除了佛教本身所主張的“眾生平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等這些基本教義受到信眾的歡迎外,至少還有這樣幾條不可忽視的原因:其一,佛教的本土化。佛教於世紀中葉傳入我國藏族地區,首先在以吐蕃王室和部分貴族為代表的上層社會中傳播,特別是在吐蕃三大法王的支持下,一度成為吐蕃主流文化,佛教僧人有過很高的地位,然而終因缺乏牢固的信眾基礎,在尖銳複雜的佛本鬥爭中,時勝時敗,乃至反佛勢力占據統治地位,開展大規模的禁佛運動,吐蕃本土佛教一度瀕臨滅絕的境地。只是到了後弘期,作為舶來的佛教,在藏族地區注意與藏族傳統的本土文化相結合,融合吸收部分本教文化,並紮根於民間,通過這種佛教的本土化過程才真正形成了藏傳佛教。其二,佛教理論體系的完備性。佛教自創立以來,通過歷代怫教大師的繼承、弘揚和完善,有一個龐大、系統、豐富的理論體系,它對宇宙世界、事物本體、社會現象、人的生命、修持階次方法……都有自己比較成熟的理性思維,其“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教理,依學三藏、全修三學,以斷除煩惱等主張,無不表現出理論的完備性。早在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的“頓漸之爭”中,佛教就已充分顯示出它的優勢,而使藏區傳統的本教不得不認輸。此後,藏傳佛教的大師們一如古印度的佛教先哲,闡釋佛典,講、辯、著述,使佛教理論更曰臻完善,佛教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其三,教理、教法的傳承性。藏傳佛教形成後,保持了古印度佛教注重師承關係的傳統和特點。以寧瑪派為例,該派雖始終未能成為占一定統治地位的宗教,但從前弘期的舊密起,一直按遠者經典傳承、近世伏藏傳承、深奧淨相傳承方式代代相傳其教法:教理以及修持法門。期間,一些高僧曾集該派教法之大成,特別在經典傳承中多有創新和發展,但其傳承脈絡一直清晰,在許多法門的修持中,念誦、讚頌、皈依歷代上師是不可少的程式。其四,傳播中的多民族性。佛教始由漢地和尼泊爾兩個渠道傳入藏族地區,後因跨出民族和地域界限得以迅速發展壯大。藏傳佛教高僧傳法於歷代王朝宮廷和其他民族地區的事例不絕於各種佛教史籍,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其宗教改革的內容之一,是改變以往藏傳佛教各派只和單一地方勢力相結合的局限,衝破地域和民族界限,廣泛地與各種世俗勢力建立聯繫,爭取整個社會對佛教的支持。明末,格魯派最先從蒙古族中尋獲其最高宗教領袖,繼而在和碩特蒙古貴族的支持下取得了西藏的統治地位。目前,佛光西漸,歐美各國藏傳佛教的弘興,亦是其多民族性的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