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社會》

小說主人公阮通甫、魯吉園、李心純三人,都是知識分子,因生活所迫,出國謀生。小說表面寫的是秘魯的華工,事實上就是寫在美華工。

簡介

近代小說。撰者佚名。共48回。1905年上海圖書集成書局印行,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整理出版。它反映了在美華工、華商生活,揭露了美國政府對華工、華商的迫害。書前有漱石生序,認為作者本人可能就是華工:“以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固宜情真語切,紙上躍然,非憑空結撰者比。”漱石生即孫玉生,著有小說《海上繁華夢》。

內容

小說主人公阮通甫、魯吉園、李心純三人,都是知識分子,因生活所迫,出國謀生。小說表面寫的是秘魯的華工,事實上就是寫在美華工。前22回,寫他們在國內生活狀況;23至48回,寫主人公在國外的生活;35回以後,主要寫華商生活。小說通過三個主人公的遭遇,反映在美華工、華商的生活真實。阮通甫夫婦在途中即不堪凌辱而死,魯吉園幸遇友人所救,在輪船上做司帳。李心純在美經商七、八年,“生意卻也不小,利息卻也不薄”,但在禁約迫害下,只好棄產回國。實際上,這是一部華工、華商血淚史。小說用素描手法,真實地描繪了華工在船艙中、工棚中受虐待的慘酷情景,感人至深,在同類題材小說中,最為深刻。

評價

《苦社會》是1905年上海“申報館”發行的初集四十八回(圖七),是一部最現實的“華工血淚生活史”,漱石生寫的序言中評說:“二十四回以後,幾乎有字皆淚,有淚皆血,令人不忍卒讀,又不可不讀。”

復旦大學蓋建平博士發言的主題是《早期美國華人文學跨國研究》,她的發言依歷史順序,選擇了中美兩國美華文學史公認的經典文本中的四部:《金山篇》(1848-52)、《逐客篇》(1882-85)、《苦社會》(1905)、“木屋詩”(1910-40),進行跨國的文史研究,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探討華人的生存狀況、尤其是他們在逆境中的精神風貌,挖掘文本的華人文化、歷史內涵,尋找華人在嚴峻的種族主義衝擊中存活下來的力量所在,進而重建新的述說早期美國華人歷史、文化的話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