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十六聲》

《花間十六聲》

《花間十六聲》作者孟暉, 三聯書店於2009年出版。有助於讀者了解、感受中國的古代社會,也有助於理解和體會滋味複雜、褒貶不一的《花間詞》。

(圖)《花間十六聲》花間十六聲

《花間十六聲》以《花間集》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詩詞中描寫的十六種物件如屏風枕頭梳子口脂等為線索和底本,以當時的造型藝術(紙上繪畫壁畫飾品等)為參照,深入、充分、興味盎然地探究考證一千多年前中國女性生活的種種細節,盡力再現那個遙遠的年代之一角,有助於讀者了解、感受中國的古代社會,也有助於理解和體會滋味複雜、褒貶不一的《花間詞》。

簡介

作者: 孟暉
頁數: 303
出版社: 三聯書店
定價: 39.00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6-9

作者簡介

孟暉,女,20世紀60年代出生。1987年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本科學習,1990年肆業;1990年-1993年至法國留學;1994-1998年在北京藝術博物館保管陳列部工作;現在北京三聯書店做編輯工作。作品有長篇小說《盂蘭變》,隨筆《維納斯的明鏡》《潘金蓮的髮型》及,《中原女子服飾史稿》,譯作《西方古董欣賞》等。

內容簡介

古代婦女的生活是怎樣的?中國的正統史書記載的多為帝王將相,而真正關於記錄生活,尤其是婦女生活的書卻是少之又少。《花間集》原為供歌伎伶人演唱的曲子詞選本,成書於公元940年,是中國最早的詞選集,其內容多寫男女艷情,涉及上層婦女瑣碎、休閒、侈糜的日常生活,且好以女子口吻為之。本書正是以此為本,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動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

《花間十六聲》為今人孟暉所作。此類書屬“名物考”一類,然而用心仿佛並不全在考據,閒話的成分居多,書便寫得十分有趣。小故事從詞章里展開,摭拾那些名物,細緻婉約,儀態端方。從“倚聲填詞之祖”的《花間集》中,將女性飾物用品逐一描繪,金釵銀箸,皆作考釋,興趣在口脂、黛眉、添香、熏籠香獸香囊上逗留,施施然艷麗中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一派閨情本色,一番女兒心態,引人掩卷遐思。但是這太多的女兒色彩,男性讀者恐怕對其格局要有所保留,迴避那些香氣逼人的女性化特質。但也可能會有例外,返轉來對此更感興趣那也是說不定。
《花間十六聲》所謂“十六聲”者,實則十六件實物:床上屏風,枕前的山水山枕,水車,口脂,黛眉,添香,熏籠,香獸與香囊帳中香寶細金粟結條釵犀梳牙梳金泥衣金縷衣紅酥。這些艷色無邊的物件先是在古人的詞句里閃爍耀眼,繼而經釋義復生趣味。寫口脂“鮮艷的、小巧的、散發香氣的女人畫唇,連同這畫唇留下的痕影,很自然地,會被詩人們與芳香的花朵聯繫在一起”;寫黛眉“一個美麗的女人如果能夠畫出一雙有個性的眉毛,那她將贏得整個世界。善於畫眉,成了評判女性魅力的終極標準”;寫添香“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儘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回而悠長,香爐中的炭火要儘量燃得慢,火勢低微而久久不滅”。

從那些描寫美女與艷情的詞句里,細心探索舊貌新顏,旁征別類書籍,道出古時今日未曾改變的實情,像才子佳人那一般纏綿不盡,總能喚起好事者的興趣。既然花間時刻,床笫與枕上風情自然不可缺少。這書裡面大約十五項是關乎女性的飾物,床上屏風及山枕雖未曾明確有男女之別,但與女性更多一點繡房色彩。惟“水車”一物來得蹊蹺。此物件既無須考據,也不曾失傳,及至今天,江南農村鄉間還時有看見。放入“花間”這樣的籠統概念里,亦大致與“聲色”不相關聯,未免使人產生疑問。這原因倘使在序或跋里作些交代,恐怕能讓讀者更為一些明了。可惜這書並無前序,也無後跋。我們這些喜歡有頭有尾的讀者,忽然間摸不著頭腦,總感到有些缺失,只能到書中去找尋一些感受,體會作者密植於文字間的況味。

不過有些名物的論述可作商榷,譬如書中說“在床上設放屏風的方式,大約在宋代晚期就逐漸消失”,似乎不甚妥帖。我們目前還能在許多清末民初的舊居里,看到帶有圍屏的大床,只不過圍屏形式有所變化,成為瓷屏、木雕屏或大理石天然紋飾的畫屏而已。要說消失,恐怕要歸為近幾十年內的事。另一則話說“北京地區從來就有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也可留待質疑。記得前年在某屆京城圖書會上見到一冊《水鄉北京》,當時亦頗感納悶,略作翻閱,記得北京之所以被堪輿家定為都城,仿佛也是因為有依山臨水的資本,這倒是可以作為探討的一個話題保留。

評價

“紅袖添香夜讀書”,一句古人夜讀的詠嘆,曾惹起多少文人雅士的馨思綺夢!但是,如若稍稍進一步問一下:“紅袖”是如何“添香”的呢?”紅袖添香”的“香”究竟又是何種香呢?和我們今人燃的線狀香是相類還是迥異?焚一爐香,要花多少時間、需要哪些器物和用具,如何使香芬持久散發,又是如何保持焚香的意趣和情調的呢?……恐怕就不一定有很多人費心思考究那其中的委婉底細了吧。

在新推出的《花間十六聲》里,向以細考古代時尚生活細節為人所稱道的孟暉給出了詳盡的答案———原來,“紅袖添香”的“香”,是古人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者散末;具體制香的方法也十分複雜,大致是用蜜、棗膏、白芨水、蠟等與各種配料和勻,做成小丸、小球、小餅;那么,所謂的“紅袖添香”,是否僅僅是美人用纖纖玉手捻一粒這些香丸、香球、香餅中的一種,輕輕放入香爐中這樣簡單的事情呢?孟暉從容地給出了答案:“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儘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回而悠長,香爐中的炭火要儘量燃得慢,火勢低微而久久不滅。”因此,真正的焚香程式應該是:把特製的小塊炭墼燒透後放入香爐中,然後用特製的細香灰把炭墼填埋起來,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夠接觸到氧氣,然後在香爐上放上瓷啊、雲母啊、金錢啊、銀葉啊、砂片啊等等,薄而硬的“隔火”,如此這般做足了烘雲托月的功夫,那“紅袖添香”的“香”這才隆重出場,被纖纖玉手捻一粒,輕輕放在這隔火板上,借著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慢慢將香芬揮發出來,是方為“紅袖添香”。

這一次,她描摹的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生活,那個色、聲、香、味、觸諸法兼美的錦繡年代———通常謂之《花間集》的年代———用今人的眼光,對十六件女性生活中重要的器物和用品,諸如:床上屏風、枕前的山水、山枕、水車、口脂、黛眉、添香、熏籠、香獸與香囊、帳中香、寶鈿與金粟、結條釵、犀梳與牙梳、金泥衣、金縷衣、紅酥等等,結合著詩詞、壁畫、繪畫乃至實物一一娓娓道出其中遙遠的真相,款款言出那個遙遠年代中國女性的日常細節,而這些細節,又往往和男女情事密切勾連,在男女艷情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那是一個美麗的年代,一個精緻的年代,一個懂得品味帕面上印著的淺淺畫眉痕和薄薄口脂痕的年代,翻著這本精美的小書,我們不由得會慚愧起當下時尚生活粗鄙的一面:那些失傳已久的旖旎人生、絕代風華啊!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婦女生活太過瑣細、太過日常了些,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所謂歷史,不正是細節寫就的生活史,這些古代婦女生活中的香艷與嫵媚,不是更讓我們今人直接觸摸到歷史肌膚的細膩紋理。

這就是孟暉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她為古典的、日常的生活細節搭建起了一條通往當代的小小橋樑,使得這些一千多年前的時尚、侈糜、深情乃至美麗的瑣碎為我們當代人所理解、所嘆息;而古代中國的美麗生活,也因為有這樣年輕的知己、這樣傾情的知遇,而在今人心裡烙下了或重或輕的印痕,使我們知曉並領略到,比如說,曾經,在古代中國,黛眉的重要程度竟到了這樣的程度:“一個美麗的女人如果能夠畫出一雙有個性的眉毛,那她將贏得整個世界。 善於畫眉,成了評判女性魅力的終極標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