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 潭在秋浦桃胡陂下》

《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 潭在秋浦桃胡陂下》是由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唐詩,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現已收藏於唐詩宋詞之中。

作者

李白

詩詞正文

康樂上官去,永嘉游石門。江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
我來游秋浦,三入桃陂源。千峰照積雪,萬壑盡啼猿。
興與謝公合,文因周子論。掃崖去落葉,席月開清樽。
溪當大樓南,溪水正南奔。回作玉鏡潭,澄明洗心魂。
此中得佳境,可以絕囂喧。清夜方歸來,酣歌出平原。
別後經此地,為余謝蘭蓀。


注釋

(1)《南史》:謝靈運襲封康樂公,出為永嘉太守。《一統志》:石門山。在溫州府城北。薛方山《浙江通志》:溫州府北山,說者謂為郡主山,又曰石門山。有石崖懸瀑,高百餘丈,瀦為二潭,名曰水際。

(2)《太平寰宇記》:孤嶼,在溫州城北四里永嘉江中,諸長三百丈,闊七十步,嶼有二峰。謝康樂有《登石門最高頂》詩,又有《登江中孤嶼》詩。

(3)陶隱居《解官表》:“席月澗門,橫樑雲際。”

(4)《江南通志》:大樓山,在池州府城南六十里。

(5)《韻會》:“蓀,香草。”陶隱居云:“蓀,生溪惻,有名溪蓀者,極似石菖蒲,而葉無脊。”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